客机失踪35年后重现现场,机上乘客容颜不老,时空隧道真的存在吗?_航班_泛美_航空公司

一直以来,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小说作品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它既不同于玄幻那样虚无缥缈,也能够超脱于现实,给人们一种“也许它说的是真的呢?”的感觉,让不少科幻迷心向往之。

事实证明,也确实有一部分曾经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例如人工智能等等,但是大部分的设想可能只能停留在虚构层面,例如时空穿越等。

曾经,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时空未解之谜”,一架客机失踪35年后,竟然重新降落在机场,并且乘客都保持着年轻的容貌,这引起了社会公众浓厚的兴趣,时空隧道真的存在吗?他们真的是从过去“穿越”而来的吗?

1. 事件始末

1990年9月9日,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一座机场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飞机。本来在机场上空出现飞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奇就奇在这是一架早已淘汰的老旧机型,而且雷达并没有提前发现它的踪影,它也并不在当天的起降计划之中。

等到飞机安全降落在机场,安保人员迅速包围了它。

然而,从飞机上走下来的飞行员和乘客都对这种“大阵势”感到诧异,经过简单的询问,这架飞机是泛美航空公司的914号班机,本来是从纽约飞往佛罗里达的美国国内航班,但是现在竟然降落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委内瑞拉。

更让人惊讶的是,飞行员拿出的飞行计划上标明这架飞机是1955年7月2日起飞的!这竟然是35年前的飞机?

后根据查证,35年前的当天确实有914号航班从纽约飞往佛罗里达,但是途中神秘失踪了,在多方搜寻无果后,调查人员推断航班坠海,机上人员全部遇难,甚至保险理赔都早就完成了。

但是,警方通过对机上人员的身份调查,又确认他们就是35年前登上飞机的人。听起来,这个故事好像成为了“时空隧道”的铁证。

展开全文

2. 事件真相

在了解了事情始末后,你是否张大了嘴巴,难以置信呢?别着急。当年的传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后来经过深入的调查,人们发现所谓的“914航班”事件,不过是一次商业炒作的虚拟事件。

先来说说914航班所属的泛美航空公司,这是一家当时美国最主要的航空公司之一,从1927年成立,一直到1991年倒闭。

当你在网上查询泛美航空公司时,就会出现它历史上的著名空难事件,很快人们会发现,根本就没有1935年的914航班事件。

而且泛美航空公司主要营运的是国际航班,当时并没有像传闻中所说的这种纽约飞往佛罗里达的国内航线。一直到1979年,泛美航空公司才通过官方审批获得国内航线的运营权。

那么,这个故事最早是怎么传出来的呢?随后,人们找到了一张据说是当年报道了914航班事件的老报纸,但是,这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报纸上的内容确实与一架航班有关,内容是横渡大西洋多达五万次,依然没有事故发生。这与后来914航班的故事丝毫不相干。

经过抽丝剥茧的调查,914航班的故事最早刊载在美国的一本叫《每周世界奇闻》的杂志上。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刊载的内容并不以真实性作为首要标准,而是以“奇”作为追求,甚至为了奇特,可以放弃所谓的真实。

就和其他满足人们猎奇的心态为宗旨的杂志一样,这本杂志不过是价格便宜的地摊读物,炮制各种不明真假的“奇闻异事”来博取销量。

更让人觉得忍俊不禁的是,在《每周世界奇闻》中“消失多年的航班又神奇地回来了,航班上的人们容颜永驻”的剧本,被编辑套在了不同的航班路线和航班号上,所谓泛美航空公司的914号航班,只是其中之一。

3.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以这句话开头,仿佛一切奇闻异事都有存在的可能性。这也成为了很多类似于《每周世界奇闻》的传播者万变不离其宗的开头语。这个世界本来就真真假假,难以辨认,眼见的未必是真,而眼前没有看见的也未必就不存在。

所以,时空隧道究竟是不是存在,还需要科学家缜密的分析和研究,914航班的故事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与科学无关。

真实,虚假,哪个更好呢?有人会说,当然是真实,真实的才是靠谱的,虚假的那些就是天马行空的瞎编。

确实,有一些行业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比如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绝对不容半点含糊,再比如科学研究,真实性直接决定了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是掺杂不了一点沙子。但是,虚假就一定是坏的,百无一用吗?

未必如此。

小说是假的,电视剧是假的,电影是假的,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享受和快乐。这里所谓的“假”,其实是人类最宝贵的“想象力”,是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在《聊斋志异》里,蒲松龄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人与鬼的故事,这些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也有不少是他道听途说后,再经过艺术加工的。但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让读者感觉心向往之。如果没有了“想象力”,人类的生活将了然无趣。

简单的一个例子,当人们想象月亮时,会想到美丽的仙女嫦娥姐姐,想到不停砍着桂花树的吴刚,想到活泼洁白的玉兔,想到那座孤独冷寂的广寒宫。

但是,如果没有了“想象力”,没有了“虚假”,一切都要以“真实”作为基准,人们会失望地发现,月亮上什么也没有,幻想破灭了,明亮的月亮好像也随之黯淡无光了。

小结:

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与假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或者一成不变的。就像科幻小说中,不少作者立足于现有的科学成就,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一些超现实的场景,在给我们读者带来奇幻的未来世界时,心里会忍不住遐想,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些能成为现实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