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开66年前档案,远征军娃娃兵照片爆红,贵州老农痛哭:是我_连长_照片_抗日战争

2014年8月,贵州贵阳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衣着朴素,满目沧桑的老人正在家中等候贵州老兵公益关怀项目的志愿者上门慰问,可谁也没有想到,一次看似平常的拜访,竟牵扯出一张网络爆红的老照片背后的渊源。

0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兵以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被炸毁为由,借口出兵侵占沈阳,短短半年时间,东北全境沦陷。一时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东北地区被笼罩在绝望之下。

但在这时,远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户人家正沉浸在刚迎来新生儿的喜悦之中。

1931年4月4日,陈友礼出生了。虽然家庭贫寒,但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他备受宠爱,父母还特意给他取了“满满”的乳名,意喻人生圆满,这是他童年最幸福的时刻。

尽管此时的战火尚未波及到贵州,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陈友礼一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病撒手人寰,自此陈友礼失去了母亲的呵护。

父亲只好一人将陈友礼拉扯大,原本这样的日子对于陈友礼来说,虽然辛苦,却也不乏幸福。

展开全文

但就在他10岁这年,长年的辛劳终于压垮了父亲,疾病也迅速夺走了他的生命。年纪尚小的陈友礼含着眼泪送走了父亲,此时的他,比同龄人更早地体会到了生离死别。

随后,陈友礼只能四处流浪、打工,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好在许多人看他年龄小,总会对他多出一份同情,也会将手中不多的粮食分他一些,陈友礼也就能勉强维生。后来,他跟着难民辗转到了云南。

抗战时期的云南,是毋庸置疑的“大后方” ,这里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高等学府西南联大的落脚地。然而在那样的年代,后方与前线同样是危机四伏,云南不再是战争中的“桃花源”。

1942年,也就是陈友礼来到云南的第二年,此时抗日战争早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指出;“相持阶段出现了时,必须用尽一切努力去准备我之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条件,设若不然,就不能过渡到反攻阶段里去,而只是永远的相持,也无所谓三阶段……”为此,必须全力武装我军,化被动为主动,赢得抗战胜利。

正巧,这时的抗日军队来到毕节招兵买马,为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做准备。

年仅11岁的陈友礼听到这个消息后,赶忙跑到了征兵处,主动要求入伍。

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能有口饭吃,更是因为在流浪途中,他见到太多像他一样的人饱受战争的摧残,这些苦难堆积起来,让陈友礼越来越觉得,只有加入抗争的队伍,人们才能早日安定,过上平凡的日子。

然而看着他稚嫩的面孔和瘦弱的身板,负责人怎么也不忍心将这个孩子送上战场,于是他断然拒绝了陈友礼的请求。

可陈友礼参军的念头十分坚定,被拒绝之后的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寻找机会,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加入他们。

机缘巧合之下,陈友礼凭借着乖巧和机灵,被一位车夫收养,而这位车夫正是远征军第5军200师的一员。

只不过,这个军队可以说是中央军王牌部队了。它原先是国军第一机械化军,后经过扩编形成如今的200师,算得上是一支主力队伍。

就这样,12岁的陈友礼顺利进入军队生活。在见识到了军人的纪律与信念后,陈友礼对上阵打仗的事更加坚定。

时隔一年,征兵处再次开放,年满12岁的陈友礼毫不犹豫地再次报了名,尽管陈友礼之前给负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此时的他年纪还是尚小。

看着负责人犹豫不决的样子,陈友礼赶紧开口:“我年纪小,是不假,但是我能够打日本人,虽然我扛不动枪,但我拿得动手榴弹 !”

负责人听到陈友礼的话,笑了笑:“嗯,可以,虽然人小,但很有勇气。”

于是,负责人将陈友礼的名字登记在册,自此,陈友礼顺利进入第5军200师,成为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娃娃兵”。

02

别看陈友礼年龄小,个头也不大,然而为人却十分勤快,战友们能经常看见他在营地里跑来跑去,不是给这个人送东西,就是给那个人取东西。

作为年龄最小的“娃娃兵”,陈友礼的到来给士兵们带来了一丝慰藉,这样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孩子,使得队伍的氛围不那么沉闷,看着他,士兵们也能看见未来,看见希望。

可与此同时的,人们又不免感到悲伤,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却出现在战场上,这实在是不能不令人痛心!

考虑到他的年纪,众人一致决定不能让陈友礼太早进入战场,于是,养马这样相对轻便、安全的活便被派给了陈友礼。

再后来,连长

陆春凤

看到做事认真,表现优异的陈友礼,特意提拔了他,于是,陈友礼成为5军200师600团的一名勤务兵。

部队里的所有人都对陈友礼照顾有加,他们大多数人把陈友礼看作是自己的亲弟弟,稍微年纪再大一些的,甚至将他视作自己的干儿子,常常将食物分给他吃。

连长对陈友礼更是如此,在战场上,他总是让陈友礼待在自己的身边,以确保他的安全。

很多时候,战火蔓延至后方指挥部,连长也不忘将陈友礼拉在自己身后,为他遮住眼前的苦难。

后来,陈友礼老人在接受采访时,每每提到连长,都不止一次落下眼泪。

他曾提到,他与连长的最后一次见面,是连长为了保护他而严重受伤,那时陈友礼用尽全身的力气将他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并找来医疗队,恳求他们一定要治好连长。

医疗队人员见陆春凤伤势严峻,立即用担架将他抬走,彼时的陈友礼因为力竭没能追上他们,而自此,他便再也没有见过连长,这也成了他心中一直挂念的事。

1942年,面对强大的对手苏联,日本转变战略,选择“南进”战术,战火席卷了东南亚,不到三个月时间,日本就占领了当时缅甸的首都仰光,这严重威胁到我国滇缅公路的安危。

滇缅公路又被誉为“抗战输血管”,原本是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了抢运从国外购买的,包括来自国际援助在内的战略物资,紧急修建而成的。

然而在竣工不久后,滇缅公路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可以说,滇缅公路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物资基础。但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公路中断,我国前线的物资供应受到了极大影响。

1943年,为了保证滇缅公路的正常通行,以及为我国西南地区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大批学生不得不中断学业、弃笔从戎,自愿加入了中国驻印军。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陈友礼跟随部队来到印度,获得了去印度训练的机会。

在印度,经受考验的不仅是肉体,还有心志。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是无法在严格的训练中坚持下来的,但年幼的陈友礼顶住了辛苦的训练。

八个月后,训练结束,陈友礼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部队返回云南,这时的陈友礼仅十三岁。

随后的日子里,陈友礼跟随部队四处打仗,先后参加了南天门、遮放、畹町、黑山等多场战役,收复了松山、龙陵等地区,这张老照片便是在云南省龙陵地区拍摄的。

03

1944年11月,威名在外的200师方才收复龙陵县,精疲力尽的他们就地休整。

这时,一个美国通信兵来到了龙陵县,随行的还有一个负责扛机器的美国人。

美国通信兵看着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发自内心地感到佩服,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竟然有如此一群信念强大的人,物质上的匮乏并未使他们感到沮丧,反而令他们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他不断称赞着这群最可爱的人,手中的相机始终没有放下。拍着拍着,突然,他的目光顿住了,在这支部队中,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存在,这就是年仅13岁的陈友礼。

美国通信兵赶忙叫住了陈友礼,要同他交流,然而陈友礼并不懂英文,于是,部队里稍微懂一点英语的连长陆春凤便在一旁协助,担起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工作。

在同连长陆春凤的交流中,这个美国人了解到陈友礼竟然已有两年的参军史,他感到不可思议。

他当机立断要为陈友礼拍摄,将这宝贵的一幕珍藏下来。

陆春凤听到美国通信兵想为陈友礼拍摄的请求后,同意他对陈友礼进行拍摄,但拍摄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

陈友礼首先站在战壕里拍摄了第一张照片,但是发现这里的光线并不好,拍出来的效果不太理想,随后,他们来到一个路口,这里太阳很大,日影斑驳,而且光线十分充足。

他穿着略大的远征军军服,带着帽子,还故意将帽檐折起来,身上挂着干粮袋,大水壶和杯子等物品,照片中的陈友礼露出极具感染力的开朗笑容,并对着镜头举起大拇指,“咔嚓”一声,美国通讯兵捕捉到这令人难忘的瞬间,拍摄了下来。

摄影结束后,陈友礼还得到了两块饼干作为奖励,但令人遗憾的是,他随后跟随部队离开了龙陵,去往其他地方参加战斗,之后便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美国人,那张照片他也没能保存下来。

04

2010年,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一组照片,其中一张正是美国人为陈友礼拍摄的,同年,影像书籍《国家记忆》选录了这张照片,并在中国出版,人们将这张照片命名为“微笑娃娃兵”,火爆全网。

紧接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寻找“微笑娃娃兵”的热潮。

然而,照片中只有“娃娃兵”名叫“李占宏”的信息,甚至没有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和拍摄地点,因此,尽管人们大张旗鼓地寻找,还依旧没有找到该人的下落。

直到2014年,在贵州一次关怀抗战老兵的活动中,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才揭开了真相。

早在2005年,一些志愿者为了帮助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兵,给他们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成立了“关注黔籍抗战老兵慰问团”,随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

2012年,“关注黔籍抗战老兵慰问团”同贵州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起来,发起了“贵州老兵关怀计划”,活动的举办地点就在贵州贵阳市的阳明祠内,活动吸引了很多有抗战经历的老兵前去参加,正巧那天,居住在贵阳的陈友礼参加了活动。

现场挂满了照片,陈友礼一遍遍浏览着那些照片,回想起了曾经的抗战岁月,不禁满含热泪。

于是,陈友礼主动找到活动现场的志愿者,告诉他们自己也曾是一名抗日老兵,他想问问自己能做点什么?

志愿者感到很诧异,因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的年龄,基本都在九十多岁以上,可他仔细打量眼前的老人,只见他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怎么都不像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样子。

虽然对老人参加抗日战争的事实存疑,但志愿者依旧贴心地留了老人的地址和电话,并表示有需要的地方一定通知他。

于是,陈友礼仿佛完成了一件大事,心满意足地走了。随后的日子,志愿者多次与陈友礼沟通交流,当听到陈友礼11岁就参军时,他突然意识到,老人说的可能是真的,且极有可能是一名“娃娃兵。”

2014年8月21日,为了了解更多情况,志愿者邹继红上门慰问,陈友礼在家中静待志愿者的到来。

陈友礼告诉他们,自己于1943年参军,当时只有11岁,并且他清楚的向他们说明了自己所在的部队——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第600团第3营第8连,当时的连长叫陆春凤,军长叫邱清泉,营长叫高吉人。

尽管过了几十年,陈友礼依旧对当时部队里的那些人记忆犹新,他说,那一张张鲜活而生动的面孔,同生入死过的伙伴,炮火连天的岁月,是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一部分。

听到老人讲到行军的艰辛、同伴的牺牲、敌人的残酷和我军的英勇,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也许对现在的我们而言,抗日战争是教科书上的一段,是照片,是历史,但对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们来说,那是他们曾经真真切切参与过的,刻骨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

在场的气氛有些沉重,这时,邹继红突然想到自己随身携带的一张照片,他想,老人同样是娃娃兵,不如就将这张照片留给他做个念想。

可谁知,陈友礼一看到照片,不禁激动地站起来,大叫道:“是我,这照片中的人是我呀!”

没错,这正是那张“爆红”全网的“微笑娃娃兵”的照片,当年美国通信兵在龙陵为陈友礼拍摄的那张照片。

众人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天底下有这么巧的事,志愿者邹继红满脸通红,他兴奋地问道:“老人家,这到底怎么回事呀?”

于是,陈友礼仔细向他们讲述了那天的经过,为了加强自己话语的可信度,他补充了更多的细节。

然而志愿者提出了网上一些人对这张照片的质疑,因为人们认为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娃娃兵”身上,是不可能有这么多装备的,陈友礼听了志愿者的疑问,哈哈大笑,他告诉大家,这张照片其实是“摆拍”。

原来,为了彰显我军的力量,并向人表示他虽然个头、年龄小,但是依旧能做很多事,为此,连长陆春凤特意拿出自己的水壶,还向其他战士“借”了一个干粮袋和一个挎包,全部挂在了陈友礼的身上,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

老人说道,抗战结束后,他所在的第五军加入到内战,参加了淮海战役,但被解放军歼灭,1947年,他跟随部队投诚到共产党,被编入解放军当司号员。抗美援朝时,他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作战。

终于,1955年,陈友礼退了伍,转业回到老家,随即被分配到地质队当工人。

尽管这些年,他过得十分艰苦,但陈友礼从未感到后悔。他说,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无论在哪里,只要做的事是对的,我就问心无愧。

随后,陈友礼的事迹被传颂开来,他的生活境遇也有了很大改变,但他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情绪变化,因为他明白,在那时,像他这样的娃娃兵有很多,他不过是其中被幸运地记录下来的一个,而当年他们做的事,就是为了不要再有像他们一样的“娃娃兵”出现。

他们当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然而以鲜血和牺牲铸就的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