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向好发展,还需弥合“数字鸿沟”_互联网_服务_地方政府

近日,《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蓝皮书由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联合十家研究机构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蓝皮书指出,我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态势整体保持向好,其中,东部地区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最高,地域间差距缩小,“一网通办”不断扩面,向地区间协同联动纵深发展。

《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2022)》书样。主办方供图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态势整体保持向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近日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印发,国家数据局全新组建,中国的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迎来更大发展契机。

蓝皮书课题组对全国4个直辖市和333个地级行政区互联网服务能力的评价结果、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

2022年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态势整体保持向好。一是处于领先发展的地方政府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领先发展类的地方政府数量较2021年报告增加7个,最高得分为91.83分,为历年最高分。在加大评估难度之后,排名前四的地方政府得分情况反而与其后的地方政府拉开了明显差距,说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一线城市近几年来的政府数字化转型之路走得更为坚实,在政府互联网服务的应用深度、便利度、智慧化等方面的探索成效显著,并逐步向纵深发展,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

二是稳步发展和亟待发展的地方政府呈追赶态势。稳步发展类地方政府数量由107个减少为97个,亟待发展类地方政府数量由15个减少为13个,整体呈现积极追赶的态势。各地方政府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在完善集约化平台建设、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科学制度规则、深化数据高效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尝试,并取得明显进展,在政府服务供给规范、服务响应效度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蓝皮书主要作者、编委会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汤志伟教授对蓝皮书进行了细致解读。

他介绍,2002年,中国确立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思路,为电子政务的快速布局和推进进行顶层架构设计。数字政府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至2006年,电子政务成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一个重点布局。“特别是到了2017年,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提出,我们原来以技术驱动的电子政务,转型到以数据驱动的电子数字政府,技术驱动为主变为以数据驱动为主。”汤志伟说。

展开全文

2月2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在一体化智能设备上办理相关业务。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东部地区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最高,但区域间差距在逐年减小

根据蓝皮书,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仍然最高,东北地区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进步明显,其均值占整个东部地区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的比重,由去年的87.36%上升到今年的89.78%,涨幅2.5%。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三个区域的政府服务能力差异在逐年减小,均衡程度有所改善。

数据显示,通过这5年的建设,各省级平台的集约化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域内各地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的均衡度。截至目前,中国各省份均以建成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的政务服务网为发展目标,推行服务清单,规范了发布,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

地方政府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合作,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域通办、跨省通办、区域合作等,地区间协同联动不断扩面并逐步向纵深发展。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有效推动地区间协同发展进程。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国“跨省通办”专区,设置京津冀、长三角等7个区域办事合作专区、41个跨省通办区域等,推动了地区间协同发展。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跨区域身份认证与用户统一登录,推进政府服务跨区域协同和政务事项联办,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公共入口、公共通道、公共支撑作用。

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推动地区间协同联动。本次评价的337个地方政府中共有233个地方政府设置了区域办事合作专区,共有260个地方政府公布了跨省通办清单,分别占69%和77%。广西、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和云南100%公开了全域通办清单、跨省办理事项清单和跨城市联办事情清单,东北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对全国统一要求能够及时快速响应,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在跨区域通办领域已具备一定基础,区域协同稳步推进。

汤志伟形象作比:“若干年前我们还不敢想象,地方上的事只能在地方线下办,办事还得挨个儿部门跑,现在是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下一步全国通办。”蓝皮书显示的中国数字政府良好发展趋势,预示着不远的未来的一个极其便捷的应用场景:国人在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办理各种政务服务事宜。

应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弥合“数字鸿沟”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电子数据治理工程院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表示:“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但给政府带来了数字化的转型,我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一些改变——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改变了我们经济社会运行的形态,就像前一段时间‘大火’的ChatGPT一样,是一个社会基本运行规则所带来的改变。”他认为,“两个视角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其一,是数字化耦合;其二,是技术秩序。技术秩序和传统秩序之间是怎样的互动关系,将这些东西进行建构、理清思路,再反过来思考数字政府建设的相关问题,可能会帮助我们在理论上作出一些新的探索。”

蓝皮书指出,政府数字化转型是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不是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打造线上线下全面融合的政务服务模式是迈入数字政府建设新阶段、进一步提升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和优化地方营商环境的必要举措。加强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从“政府思维”向“群众视角”转变,根据群众和企业创新创业、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场景,推动传统服务方式与数字化服务方式融合创新与突破。

一方面,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无差别、同标准,做到数据同源、渠道互补、流程衔接。通过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材料的互通互认,提升在线办理平台的易用性,减少群众和企业的办事时间和成本。

另一方面,满足适老化、无障碍办事服务需求,降低线上政务服务使用门槛。通过前置服务、帮办代办、“办不成事”窗口等,增强实体服务保障,加强线下兜底服务。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陈静 校对 赵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