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曹皇后娘家的笊篱?揭开文化中的一个大谜团_笊篱_国舅_禅师

谁动了曹皇后娘家的笊篱?揭开文化中的一个大谜团!

文 王封臣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观众对宋仁宗一朝的人和事热情大增。尤其对剧中女一号曹皇后爱怜、揪心。

曹皇后在我们历史上还算一位有名的贤德皇后,她出身名门,祖父就是宋朝开国大将曹彬。曹氏自幼熟读经史,善飞白书,性情慈爱、节俭,处事谨慎,后来就成为了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历经了仁、英、神三朝,身份也从皇后逐步升为太后、太皇太后,伤后谥号“慈圣光献皇后”。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曹皇后形象

对于曹皇后,不是本文讲述的重点,本文要说的是“谁动了曹皇后娘家的笊篱”。大家对这个题目是不是感到很奇怪甚至莫名其妙?“曹皇后娘家的笊篱”有什么特殊的吗?当然了,因为“曹皇后娘家的笊篱”是件法宝!

柳条笊篱

展开全文

可能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曹皇后不但是位皇后,还是位“神仙姐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的弟弟曹佾就是我们神话里八仙中的“曹国舅”。

曹国舅是怎么成仙的?

曹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宋史·曹彬传》记载:“曹佾,字公伯,韩王彬之孙,慈圣光宪皇后弟也。性和易,美仪度,通音律,善弈射,喜为诗。”,英宗朝被封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十二岁而卒,追封沂王。

电视剧《清平乐》中曹佾的形象

因为正史明确有载,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曹佾成仙成为曹国舅乃无稽之谈。如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就指出:“曹国舅,相传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圣光献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而卒,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国戚而学仙者,则亦传闻之妄也。”

清 霍桢 《铁拐李图》

但是,学者们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史实”和“神话”是两种系统,不可混为一谈。你可以从历史当中找到某些神话人物的原型,但你怎么能证明神话中的人物就是历史中的人物,或者要求两者必须有逻辑严密的联系呢?比如,赵翼认为正史上记载曹佾七十二岁二卒就不可能成仙,这符合历史逻辑、自然逻辑,但并不符合“神话逻辑”。同样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不是因为元神随着太上老君出游,回来后,发现自己肉身被毁,只能附在一个路旁冻伤的瘸腿乞丐身上而“借尸还魂”了吗?另外,神话中,“一声巨响,棺材已空”,伤去的人“羽化升仙”的故事还少吗?所以,现实中的人伤和神话中的伤后能不能成仙,没有必然联系。一句话:老百姓认为某人成神仙了,那某人就是神仙的原型。曹国舅就是如此。记录其成仙的亦有古籍材料:

元·苗善时《纯阳帝君神仙妙通纪》:丞相曹彬之子(为“孙”之误),曹皇后之弟。美貌绀发,秀丽敏捷。不喜富贵,志慕清虚。上甚喜,尝赐衣黄袍红绦。一日辞上及后,上问何往;曰:“道人家心意十方,随心四海。”上赐一金牌,刻云,“国舅到处,如朕亲行”。遂三五日,忽不知所往。惟持笊篱,化钱度日。忽到黄河渡,捎工索渡钱。……遂于衣中取出金牌与捎工准渡钱。舟中人见上字,皆呼万岁。捎工惊惧。有一蓝褛道人坐船中,喝叫“汝既出家,如何倚势惊欺人?”曹恭身稽首曰:“弟子安敢倚势。”“能弃于水中否?”曹随声将金牌掷向深流。众皆惊拜。道人呼曹上岸,在一大树下歇,问曹曰:“汝识洞宾否?”……道人叹曰:“吾是也,特来度汝。

《历代神仙史·宋仙列传》:“(曹国舅)名景休……天资纯善,不喜富贵,酷慕清虚……国舅有弟骄纵不法,后罔逃国宪,国舅深以为耻。遂隐迹山岩,精思元理,野服葛巾,经旬不食。一日遇钟离、纯阳二祖,问曰:‘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对曰:‘养道。’曰:‘道何在?’曹举手指天。曰:‘天何在?’曹引手指心,二祖笑谓曰:‘心即天,天即道;子亲见本来面目矣。'遂授以还真秘术,引入仙班,有仙传、文集传于世。”

在这些记载里,曹国舅的个人形象与历史上的曹佾是相似的。

值得提出的是,目前我们熟悉的八仙组合——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是在明朝中期才基本确定下来,所谓基本确定就是说当时还有不同的成员组合。而在元朝,这个组合是不稳定的。比如在元朝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和元末明初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中,八仙组合中就没有何仙姑,而多了徐神翁。而在元明时期的其他戏剧中,不止是何仙姑,包括曹国舅都是不稳定的成员,经常被徐仙翁(徐神翁)、张四郎、风僧寿、元壶子(悬壶翁)、贺兰仙(可能就是贺知章)等成员代替。而从目前资料上来看,曹国舅是八仙中出处最晚的一位。

对于曹国舅是怎样“进入”八仙组合的,又有着那些不同的故事和传说,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考据,相关论述小哥也多见于网络之上,有兴趣的朋友自可搜索,本文不再重叙,其亦不是本文要讲述的重点。

本文重点要讲述的是前人从未(至少作者未曾发现)注意到的曹国舅的法宝问题。

曹国舅的法宝是什么?

有人说了:怎么会没人注意到曹国舅的法宝呢?大家都知道,曹国舅法宝是“玉笏板”啊。

不错,从我们现在常见的曹国舅的形象上来看确实如此。

曹国舅(右)手持玉笏板的形象

曹国舅手持阴阳云板的形象

我们现在常见的曹国舅都是头戴官帽、身披官袍、面白如镜、五绺长髯,手持玉笏板的形象。笏板是古代官员手持上朝之物,古代臣子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旧唐书·崔义玄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从而创造了一个“笏满床”的典故。以至于,传统我们常以“笏板”来喻代做官。《红楼梦》:“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作为 “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的八仙中“富贵”的代表,曹国舅执笏似乎是理所应当的。而在长期的流传中,曹国舅的玉笏板有时候又会“变”成两块“阴阳云板”(又称云阳板)甚至三块板。在我们传统吉祥图案“暗八仙”中,曹国舅的法宝基本就是两块“阴阳板”,可能这样比较容易与吕洞宾的“宝剑”及张果老的“鱼鼓”相区别。

暗八仙砖雕中曹国舅的法宝云阳板

清乾隆 斗彩暗八仙纹束腰盘 中曹国舅的法宝也是两块云阳板

这里的曹国舅就是三块板

“玉笏板”虽然“理所应当”是曹国舅的法宝,但在曹国舅刚刚加入八仙队伍中的时候,他的法宝并不是“玉笏板”。是什么?就是本文题目中所说的“笊篱”。

“笊篱”?您没看错,就是我们家庭常用的那种炊具,词典上给出的解释是:“用金属丝、竹篾或柳条等制成的能漏水的用具,有长柄,用来捞东西”。

1959年2月,山西侯马发现了两座金代仿木构结构砖室墓,墓主人分别为董明和董玘坚,被称为侯马金代董氏墓。墓室砖墙上雕刻了许多戏曲人物,为研究我国戏曲发展提供了很新的的资源。其中就有八仙雕塑。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曹国舅散发束箍,袍服束带,面目慈祥,仪表端庄,左手拿着一把笊篱(亦或木杓)。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中的董氏墓里的八仙砖雕

这里的曹国舅手中拿的是笊篱还是木杓呢?

而在《八仙庆寿》的杂剧里,曹国舅的打扮和装备则是:头梳双髻、云鹤道袍、不老叶、执袋、杂彩绦、金牌、笊篱。这里的双髻、云鹤道袍、不老叶、执袋、杂彩绦都是服饰打扮,金牌,在上文《纯阳帝君神仙妙通纪》中有记载,是皇上赐的,虽然扔水里了,估计成仙后又追来了。但“笊篱”是怎么回事儿呢?

再看元代散曲里说曹国舅:玉堂金马一朝臣,翻作昆仑顶上人。腰间不挂黄金印,闲随着吕洞宾,林泉下养性修真。金牌腰中带,笊篱手内存,更不做国戚皇亲。——这里也有“笊篱”。

元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曹国舅将把笊篱做锦舟”。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曹国舅在这里就用法宝笊篱化做船。(疑问:笊篱那么多眼,不漏水吗?)

在元末明初,谷子敬杂剧《吕洞宾三度城南柳》中,吕洞宾对城南柳树精介绍其他七仙(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蓝采和、徐神翁、韩湘子、曹国舅),介绍到曹国舅的时候说:“这个是提笊篱不认椒房。”(椒房是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亦称椒室。这里以椒和泥涂壁,使其温暖、芳香,并象征多子。后亦用为后妃的代称。这里就指的曹国舅的姐姐曹皇后。)——这里也有“笊篱”。

明周宪王(朱有燉)《诚斋杂剧·群仙庆寿蟠桃会》:“这个是曹国舅拿着笊篱”。

另外许多故事如《南极登仙》、《仙官庆会》中的曹国舅也都手持“笊篱”。《神仙会》上则谓曹国舅手持“千年竹罩”,“竹罩”就是笊篱的别称。

可见,最初的曹国舅就是拿着一把笊篱作神仙的。对此,很多人感觉到奇怪。曹国舅是皇亲国戚,拿着金牌作法宝,这很容易理解,他怎么会拿着厨房里做饭用的笊篱呢?对于这一点,至今尚未见有学者着眼论证研究。本文尝试分析分析。

笊篱怎么成了法宝?

笊篱成为了道家仙人的法宝,其实源于佛家,是我们文化中,佛道融合的产物。

我们知道我们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互相改进的联系,以至于民间有“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的说法。尤其佛道早已经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很难彻底分开了,佛教经过儒道的影响,在我们产生了对我们文化影响极大的禅宗,禅宗又对宋后儒家的理学、心学及道家的全真一派的产生影响极为深刻。而笊篱在宗教上的文化意义恰恰出自禅宗。

在禅宗人物里,有一位有名的居士叫庞蕴,人称庞居士。

宋 李公麟《丹霞访庞居士图》 图中右下女子即为庞蕴之女灵照

南宋·本觉纂《释氏通鉴》记载:居士庞蕴,字道玄,世习儒业,父为衡阳刺史,卒于任,遂家焉。居士自幼敏悟,节概高洁,每混俗和光,尝以船载家珍数万,沉于洞庭之渊。人问居士何不布施,不造寺?士曰:自无始来,由为因果相牵,不得解脱。自是生涯淡如也。有男名耕获,女名灵照,日鬻笊篱于市以自活。

庞居士是禅宗里一个非常有名且有根器的人,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他参禅得益于当时最著名的“二大师”——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终契悟,但终生不变儒形,在家而举扬方外之风。他原本家产丰厚,但都被他沉到了洞庭湖中(不同典籍记载沉财的时间不同,有的是在悟道前,有的是在悟道后)。于是就带着家小以编织笊篱维持生计。笊篱出来了。

竹笊篱

由于,庞居士家卖笊篱,所以庞居士经常身边就带着笊篱,这样他也经常借助笊篱来打机锋、论禅机。

有一次,庞居士去见大同普济禅师(即大同济禅师,石头希迁法嗣,与庞居士同辈。但,注意他的名字,很容易和投子大同禅师相混。而投子大同禅师是他“徒孙”辈,是庞居士同学丹霞天然的法嗣翠微无学的弟子),就把手里的笊篱提起来唤:“大同师,大同师!” 大同济禅师不理他。庞居士说:“石头一宗,到你这里瓦解冰消喽。”大同济禅师说:“不用你举,显然如此。”庞居士扔下笊篱说:“这玩意不值一文钱!” 大同济禅师说:“虽然不值一文钱,欠他又怎样?”庞居士手舞足蹈着就走。大同济禅师从地上捡起笊篱喊:“庞公,庞公!”庞居士说:“你爱我笊篱,我爱你木杓!” 大同济禅师也手舞足蹈着走了。庞居士抚掌笑说:“归去来,归去来!”

木杓

这是一则禅门公案,如果对禅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会看的一头雾水,如果要解释清楚,恐怕还需要一大篇小哥。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解释了。只是告诉大家,两者在说的是“自性”(即佛性),佛性不值一文钱,人人具足,并无亏欠,你和我的佛性不一不二,佛性又无处不在,所以,笊篱是“大同师”又是“庞公”,大同师与庞公(的佛性)不一不二。这里就留下了一个禅门典故“庞公笊篱”。

无独有偶,在他们同时,大同济禅师的同门鄂州清平山安乐院令遵禅师也有一个著名的笊篱之典。清平令遵禅师和大同济禅师都是翠微无学禅师的法嗣。让清平令遵有所领悟的著名公案就是“这竿长,那竿短”。清平令遵开悟后,有一次,一位僧人问他:“如何是有漏?”

注意,笊篱的宗教和文化含义在这里开始明显了。什么叫“有漏”?这是佛家用语,简单地说就是“漏”就是“烦恼”,“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呢?自然是“无烦恼”了。

所以僧人问:“什么是有漏?”清平令遵回答:“笊篱。”

看看,是不是回答的很好,笊篱上都是窟窿眼子,当然“有漏”了,平常人们正是使用笊篱这个“有漏”的功能捞东西嘛。

僧人又问:“如何是无漏?”师曰:“木杓。”

多么正确,木杓没窟窿,自然“无漏”。

所以,庞居士说大同济禅师“你爱我笊篱,我爱你木杓”啊。

后来,宋朝的正觉和尚对此做过“偈颂”:

笊篱木杓,钱贯井索。

受用见成,家风廓落。

生涯放得信缘看,佛法更於何处著。

不用安排只麽从,自然心地常安乐。

宋朝僧人慧开亦做过“偈颂”:

扬下笊篱并木杓,当阳一空绝周遮。

百丈重关拦不住,脚尖趯出佛如麻。

对这公案进行“偈颂”的僧人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庞公笊篱”、“清平木杓”与“德山棒”、“临济喝”一样成为了禅门著名的典故。它不仅蕴含着“有漏”、“无漏”,还是在象征着“自性”这种“绝对本体”。久而久之,“有漏笊篱,无漏木杓”便成为了我们民间的一句“俗语”了。也有了“福德有漏,功德无漏”之说了。

元倪瓒《清閟阁全集》中有《赠金懒翁制笊篱》一诗:

闻君有漏与无漏,木杓笊篱都一般,

欲觅懒翁安乐法,无生话子说团栾。

可见,正值曹国舅这个神话人物“诞生”之时,“木杓”、“笊篱”与“有漏”、“无漏”在我们人思想里是相关联的。

由于佛道文化的互相影响和交织,“有漏”、“无漏”的概念亦被道家所采用,比如在《吕祖全书》中说八仙中的何仙姑时就有“仙姑仅食其(吕洞宾给的仙桃)半,祖指以归路,仙姑归。自谓止一日,不知已逾月矣。自是不饥,无漏。洞知人事休咎。后尸解去。”这里就有“无漏”的概念。

说到这里,您就明白了,为什么曹国舅最初拿着一把笊篱了吧?它蕴含着“有漏”、“无漏”的宗教、文化意义。所以,您回头再仔细看看侯马金代董氏墓里出土的曹国舅拿的法器,您可以说它是“笊篱”,亦可以说它是“木杓”。这时,您再想想元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曹国舅将把笊篱做锦舟”,虽然笊篱那么多眼儿,但它是可以“无漏”的。

但,可以象征这种宗教、文化含义的器物应该有很多,为什么偏偏给曹国舅这样高贵官员扛着呢?一身官袍,拿一笊篱,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搭配么?可能在当时,官袍配笊篱是很搭的。

官袍配笊篱其实很搭

“笊篱”在我们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很新的,以至于它的起源都很神圣。清陈元龙《格致镜源》中记载:“笊篱,《事物原始》:‘黄帝命元妃西陵氏养蚕,制笊篱以捞蚕蛹,以竹为之。’”在这里,笊篱是轩辕黄帝为正夫人嫘祖养蚕捞蛹而发明的。笊篱由黄帝亲自发明,那成为法宝,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黄帝与嫘祖

另外,我们不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只把笊篱看成普通的炊具。要知道,在古代阶级社会里,等级森严,不同阶级的人使用的器皿有严格的规制,尤其是餐具、炊具,不可乱用。所以,在史书上我们常见到,君主赏赐给臣子餐具、炊具的记载。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天宝十载,上命有司为安禄山治第于亲仁坊,敕令,但求壮丽,不限财力。既成,具幄器皿充轫其中,白檀床二,皆长阔六尺,银平脱屏风帐方丈六尺,于厨厩之物,皆饰以金银,银淘盆二皆受五斗,织银丝筐及笊篱各一,他物称是。”

就说唐玄宗当时特别恩宠安禄山,为他建造府邸,“但求壮丽,不限财力”,赐给了很多贵重的器皿,厨房里的盆、筐、笊篱都是银丝制成的。

所以,银丝笊篱同样可以作为达官贵人的象征。

笊篱还有很多的民间寓意

我们能够看到笊篱的造型,其实很像放大了的“如意”或“灵芝”,它又有随手捞取的功能,自然蕴含着“如意”这一层寓意。

这个曹国舅手里的笊篱就化成了灵芝头的如意

同时,传统我们的旅店、客栈的门前往往会挂上一把大笊篱。寓意“不漏人”。柳条编的笊篱那是“留人”之意,竹条编的笊篱那是“驻足”之意。总之,笊篱有“捞取”之意,就如聚宝盆一般,带有吉祥之意。古人在家门口挂笊篱就如同过年贴福字一般,有着祈福纳祥之意。

我们人卦的福笊篱

这个民俗,至今在“中华文化圈”影响中的国外仍然如此。国外人过今年,有个习俗,就是“挂福笊篱”,有的地方是从大年初一挂到正月十五,有的是正月十五当天挂出。总之是过年时每家每户必做的事情,如同我们人贴春联和福字。过去,从大年三十凌晨到初一的早上,国外城市和乡村会出现一种特有的叫卖声。小商贩会在其他人团圆的时候顶风冒雪走街串巷喊着“买福笊篱呀,买福笊篱呀……”这时候,不管外面多么黑多么冷,家中的主妇都会争先恐后地出门抢购笊篱,绝不问价砍价,有时甚至还会为争抢笊篱而大打出手。买到后,这些笊篱要挂在家中正房、厨房、仓库等出入频繁的地方。这是国外人过去过今年必须做的一件事。

国外人今年挂的福笊篱

谁动了曹皇后娘家的笊篱?

但甭管笊篱有这样那样的蕴意,随着我们封建社会的没落,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加重。人们总觉得一个大官儿拿着把女人做饭的笊篱不是那回事儿。于是,曹国舅的笊篱逐渐就被别人拿走了。被谁拿走了?被同样加入八仙队伍比较晚的,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拿走了。所以,在早期的何仙姑手里,我们也经常看到她拿的是把笊篱。

明 张路 《八仙图》之(拿着笊篱的) 何仙姑和韩湘子

在《东游记》里,八仙大战龙王的时候,龙太子败阵逃走,何仙姑正是用这把笊篱从海中把龙太子给捞上来的。

为什么何仙姑“拿”走了曹国舅的笊篱呢?可能当时百姓觉得,女性更应该与厨房、炊具关联在一起吧。

当然,何仙姑手中笊篱的来历,在民间有很多的故事传说。

在一种民间传说当中,何仙姑生母伤后,父亲再娶,后母对她苛刻虐待,但何仙姑依然非常孝顺。吕洞宾来点化她成仙,升天时手里还抓着一把干活的笊篱,于是,笊篱就成法宝了。

而,另外一种民间传说值得我们注意。这个传说来自于《安庆府志》。上面说,桐城投子山大同禅师(注意这个名字与上面的大同济禅师的名字)有一次随地小便,尿被一个母鹿舔了,结果母鹿由此有喜,生出一个肉球,肉球裂开,生出一个女孩子。女孩子长大下山,被柴巷口何道人家收容,就姓了何。有一天,她正在家用笊篱淘米,突然投子大同禅师派人来叫,于是何女生就拿着笊篱走了,从禅师坐化成仙(多好,跟老和尚修成神仙了)。

其实,这个故事是从佛经《杂宝藏经》中的《鹿女夫人》生搬硬套而来的,并没有什么新意,但里面的笊篱却是原创。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里“原创”了个笊篱呢?

我们说了,这个故事中的禅师叫大同禅师(投子大同),而历史上与笊篱发生过直接联系的是(大同济禅师),两者虽然不是一人,但同出一门,都是石头宗派下的法嗣,大同禅师的师祖正是大同济禅师的同门,也是庞居士最好的同学丹霞天然禅师。所以,对于那些对禅宗传灯法脉不了的人来说,很容易将大同禅师和大同济禅师混为一人。

一旦混为一人,则两人就与庞居士拉上了联系。而庞居士又与笊篱拉上了联系;而笊篱由于庞居士的女儿庞灵照拉上了联系。

因为,庞居士把家产全部沉江后,一家人就靠女儿编笊篱、儿子种地为生。

南宋本觉《释氏通鉴》:“自是生涯淡如也。有男名耕获,女名灵照,日鬻笊篱于市以自活。”

庞灵照

而庞居士一家四口都通禅了道。庞居士经常和女儿用笊篱互相打机锋。对此,《庞居士语录》上多有记载。

比如,有一次,庞居士夫妻在室内讨论禅悟之事,庞蕴说:“难、难、难,难得就像将十担芝麻油往树上摊。”庞夫人说:“易、易、易,连花草树木都能表现出祖师的禅意。”而正在屋檐下编笊篱的女儿灵照笑道:“你们两位老人家,年纪一大把了,怎么说出这种小孩子的话来呢?”父母就问她是怎样看待禅修之事?灵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庞蕴抚掌大笑,说女儿甚得慧海师兄的禅旨心印。

可见,灵照比其父更加通彻无碍。

这幅被误称为《摹唐卢媚娘像》其实画的是庞灵照,其右手持一笊篱,左手提一竹篮,篮中还盛有两柄笊篱

当庞居士自觉要圆寂了,就告诉女儿:“明天中午我要圆寂。”

第二天,灵照依旧在院里编笊篱,等太阳到了头顶的时候,灵照放下手中的笊篱(放下有漏、放下烦恼),跑进屋来,对庞蕴说:“父亲,你快出去看看,今天中午竟然有日蚀。”庞蕴本来要坐化呢,听说有日蚀,觉得有趣,于是下坐出门来看(还是有挂碍)。但并没发现出现日蚀,这才知道又上了女儿的当了。但,等他回到茅舍中时,女儿灵照一脸微笑,在他打坐之处,合掌坐化了。

所以,真正的与“笊篱”有联系的女性是谁呀?是庞蕴照,而她又跟大同济禅师有联系。久之,民间百姓不知这么详细,就知道投子大同禅师好像跟个拿笊篱的女孩子有联系。这样,才出现了,拿笊篱的何仙姑和投子大同禅师的民间故事。

如此!何仙姑的原型是谁?庞居士的女儿——庞灵照!所谓“有漏笊篱,混无孔窍,更问如何,灵灵自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所谓元代的《鱼篮观音像》,从题诗“有漏笊篱,灵灵自照”来看,实际画的就是庞灵照

那么,自然曹国舅手里的笊篱就归了何仙姑了。但,笊篱真的不太好看,一个女神仙拿着也太俗气,既然何仙姑姓何,我们传统就有谐音文化,何荷同音,荷叶荷花,无论在道家还是佛家都象征着完美无漏。于是,逐渐的何仙姑的笊篱便化成了荷叶与荷花了。

谁动了曹皇后娘家的笊篱?是曹国舅吗?是何仙姑吗?不是,是我们老百姓,我们老百姓用其朴素的智慧将普通的笊篱赋予了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