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武侠精神?近代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精神有什么关系?_精神_武侠_武侠小说

什么是武侠精神?近代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精神有什么关系?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尤其是在文化发展领域可谓及众家所长。如果根据中华文明史的类型来分,基本上可以粗略的划分为,“文”与“武”两大类。可能有很多读者会认为,“武”不应该划入文明史中。但恰恰相反的是中国“武”文化更家源远流长。

“武”是现代社会中比较常用的汉字之一,武术、比武、武力、武魂等词语,都从不同层面诠释了“武”字的魅力。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武”字的书写方法为“止”加“戈”。二字合为一体的涵义,即放下兵器或者停止武力。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武”字的本意并非兵戎相见,而是一种具有制止战争涵义的战争关键。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以及时代更迭,“武”字的涵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征伐、示威,勇敢、英勇”,逐渐代替了“止,戈”。

因此而形成的“尚武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这其实与古代相互兼并,以及烽烟四起的社会大背景有很大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其实就是一部武力兼并史。

在不断战争与“反战”思想的烘托之下,“武”字的涵义在最后定型为两大类,其一为“征伐”其二就是“止,戈”。

在这两种不同涵义的相互倾轧之下,“武”字在不同时代的意义,实际上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思想、意识和观念都有很大关系。

“征伐”与 “止,戈”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重要过程。在“文治”时代“武”字的涵义就是“止,戈”;在武力征讨时代其涵义就是“征伐”。在二者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别的“尚武精神”。

展开全文

在“尚武精神”的影响之下,以“武”为职业的人群逐渐诞生,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士兵之外,其实还有一些无组织的社会闲散人员,他们最终在“尚武精神”的促进之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武侠”即“游侠”。

武侠与武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武侠”的真正含义

所谓“武侠”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职业”以及文化形式。之所以将“武侠”称为职业,原因就在于“武侠”指的是,以“武”为生的“侠客”。而这种华夏民族特有的,以文化和精神为契机的“侠”,他们所代表的正是一种特别有的精神和文化力量。

从古至今“武”与“侠”,就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从古籍中的记载中可以得知,“侠”一般多指有武艺又有能力的人,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以不求回报为基本出发点,并且帮助的也是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群。

笔者认为虽然这么说有一点有失公允,必经“侠”并不是神仙,他们只要是人就会拥有一些缺陷或瑕疵。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讲“侠”,其实就是大多数中国人,所期望的一种精神境界。

而这种所谓的精神境界,其实就是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社会追求。“侠”的种类其实也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就是武侠、仁侠和义侠,无论是哪一种“侠”都值得人们去尊重。因为在古代社会中,“侠”就是正义与拯救者的化身。

2.古人对“侠”的理解

《史记》的创作者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就对估值游侠赞誉有加。甚至还在史记这种严肃的史书中,为“游侠”们列传。

在其《史记·游侠列传》中,曾曰:“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

司马迁对古代“游侠”的态度十分明确,他们就是一群“言必行,行必果”, “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的人。笔者认为这其实也是中国人之所以,对“侠”尤其是“武侠精神”,从古至今疯狂崇拜的关键因素。

因为“古之侠客”他们的精神以及所的事情,都是普通人想做而无法成行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以一种超出常人想象的精神为依托,这其实就是“武侠精神”的最好诠释。

墨侠、任侠、义侠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能够载入史册的侠义精神病的化身。墨翟、聂、荆轲等人,在侠义精神的支配之下,都以“侠义爱民”为教义。这种“侠”就是古代中国,“侠文化”以及“武侠精神”的最高境界。

笔者认为“武侠”以及“武侠精神”,之所以能够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代,其中最大的原因也是最值得大家思考的,其实就是“侠”这个群体的精神支柱,到底是只会打抱不平或见义勇为的莽夫,还是“以权力侠辅人也”的阶级工具。

3.“武侠”以及“武侠精神”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对“武侠”以及“武侠精神”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按照上个世纪的说法,武侠其实指的就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这种文化形式的主要载体就是侠客。这些侠客不但具有技艺超群的武术功底,而且还具有大义凛然的侠客精神。

如果从表面上来看其实与古代侠客的形象基本一致,但如果大家深入的分析一下就会得知,古代的“侠客”其实就是,“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而武侠的精神领域却有正邪之分。

汉代史学家班固曾在其,《汉书·游侠列传》中如此写道:“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于强世者”。

也就是说班固对游侠不仅嗤之以鼻,而且还认为游侠就是“强者”,也就是以武力威慑欺凌弱小之人。

而且写道愤怒之处班固,竟然不顾文人之人雅兴,义愤填膺道:“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罪已不容于诛”。同样是汉代史学家但,班固与司马迁对“侠”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这不得说时代、认知不同,“侠”的意义或属性也不同。

从这些介绍中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武侠”既是高尚品德、舍生取义的化身,同时也是“罪已不容于诛”的“强人”。但无论史学家对“侠”的评价如何,笔者认为“武侠”与“武侠精神”,还是应该与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客观的认知。

传统“武侠精神”与近代武侠小说的关系

1.武侠小说对“武侠”的正面形象描写

实际上近代人对武侠的理解,已经完全抛弃了“侠”的阴暗,并且将侠客的机智勇敢,惩恶扬善、扶困救贫和社会责任感无限放大。在近代武侠小说中,“武侠”或者说“侠客”就是正义的化身。

在武侠小说中侠客多以正面形象示人,他们不仅路见不平一声吼,而且还会真心地将他人之事,当成是自己的事情一样去办。如果不然就会愧对于“侠义”二字。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武侠精神”的现实体现。

而“武侠精神”又与司马迁的“游侠”精神如出一辙,即“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

实际上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基本上都是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侠客形象。

但正是这种人们理想中的侠客,才能够真正体现武侠精神和“侠之大者”的气概。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其实源自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回“侠之大者”章节。

2.武侠小说中的“武侠精神”

也就是说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用武力去震慑他人,而是通过“武侠精神”去感染他人,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百姓安居的重要目的。实际上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三侠五义》里对“侠义”的定义就非常准确。

《三侠五义》第十三回:“行侠作义的人,到处随遇而安,非是他务必要拔树搜根,只因为见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侠字”。

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武侠小说中,其实就已经为后世武侠小说,定下了“武侠精神”的基调。

3.近代武侠小说发展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近代武侠小说,其实又可以被称为“民国武侠”。这一时期由于已经有了,古代武侠精神的积淀和发展,所以“民国武侠”应运而生,其实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明清八义》、《三侠剑》、《童林传》、《五女七贞》等武侠小说,不仅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创作,打开了一扇“武侠”与“武侠精神”相融合的大门。而且也将古代侠义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民国武侠”武侠小说的分类,基本上就定性于“新、旧”两派。但无论是“新”派武侠小说,还是“旧”派武侠小说,都以及古代“侠义”精神为积淀,并且也对“武侠精神”进行了新的定义。

尤其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为代表的“新武侠四大宗师”,他们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中,更加提升了“武侠精神”的思想涵义。他们基本上弱化了侠客的“武”力,而是强化了侠客的“武侠精神”。

结 语

“武侠精神”实际上就是“侠义精神”的延伸和演化。如果追根溯源这两种精神,其实源于“游侠”精神。无论是游侠、任侠、墨侠,他们都拥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以“侠义”为根本的“侠”精神。

笔者认为武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比较独特的、辨识性特别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近代武侠小说中所体现的“武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借助文字或影视作品等手段,不断向大众传播的一种文化形式。

尤其是新派武侠小说中的“武侠精神”,不仅脱胎于古之侠义精神,而且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还与现代人的司相关紧密相连。在这类武侠小说中创作者,所倡导的“武侠精神”,其实就是重情重义、诚挚坦荡。

实际上近代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精神的关系,最简单的解答就是一个是载体,一个是拥有上千年文化积淀的精神食粮。

虽然二者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大同小异,但是古代“武侠精神”具有传承性,而武侠小说中的“武侠精神”,其实更类似于符合大众口味的娱乐文化。

【参考文献】

张清芳,陈爱强《理性烛照的文化反思精神--新武侠小说的现代文化内蕴》

刘小丽《金庸武侠小说对传统武侠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王旭《武侠小说与现实武术的矛盾解析》

孙文起《侠义”与“侠情”:王度庐武侠小说的伦理建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