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访华 有何玄机?_中国_法国_欧洲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访华 玄机 结伴 中国 法国 欧洲

众所周知,中法是有特殊情谊的。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国家。今年,更是中国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两位欧洲政坛大咖为何在此刻结伴而来,为的是什么,其中又有何看点?

1主动出击找商机

马克龙总统此行前来,阵仗可不小,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一行60多人的法国企业家团队。

“我们理应用‘务实外交’看待此次马克龙的访华之旅,受疫情冲击和乌克兰危机影响,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经济上面临问题,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也比较大。”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明进教授告诉记者,马克龙此次访华,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来谈生意的。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内矛盾才能缓和。

2月份法国通胀率高达6.3%,法国的家庭购买力萎缩,老百姓的钱袋子紧了,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消费了。法国央行还作出评估,认为法国经济增长将会“踩下急刹车”,增速将从去年的2.6%,急剧萎缩到今年的0.3%。

不仅如此,俄乌危机仍看不到短期解决的前景,导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飙升,拉高了法国制造业成本,机器转不动了,法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受到了威胁和压制。巴黎街头,反对延迟退休的抗议队伍示威声此起彼伏。

经济和民生遭受双重打击,如果你是马克龙,你会怎么办?肯定是去外面找发展机会。毕竟“见面三分情”,多“浸泡”一会儿,主动出击,总会找到商机。

值得关注的是,两位外国政要来访中国,其中重要一站是广州,为啥如此安排?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

2022年,广东省外贸规模连续37年全国第一,进出口总值8.31万亿元。庞大的外贸交易量下,有着法国企业的身影和贡献。众所周知,广东,是许多法国企业的海外总部。

法国阿尔斯通是全球轨道交通、电力设备和电力传输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创新环保的技术而闻名。阿尔斯通早在2014年就与广东电力设计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就与中国能建广东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世界500强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是当今世界唯一一家以环境服务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就在今年2月28日,威立雅水务和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举办签字仪式,将为埃克森美孚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的乙烯一期项目提供工艺过程及水处理化学品服务。

至于空客公司,此行前往广州,目的更是明确:拜访大客户南方航空。广州是南方航空的总部,近年来,南航对空客的态度非常友好,一直都是“买买买”。

2各自有各自的目的

其实,不光是法国,整个欧洲近年来都遭受到了严峻的经济发展考验。今年2月28日,欧洲多国公布了一系列最新经济数据。除了法国外,西班牙2月CPI同比上涨6.1%,葡萄牙2月通胀率为8.2%,欧洲多国依然面临持续的高通胀困扰。此外,欧洲还面临着因对俄制裁而遭受能源危机,国际资本加速外流,经济衰退加速的风险。

虽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来访前几天的一篇讲话稿中,把中国定义为欧盟的“系统性对手”,呼吁欧洲对中国采取“更大胆”的态度,声称需要平衡与中国的关系,降低欧盟对华关系的风险及对中国的依赖,这段“言辞激烈”的发言,显得她在对华问题上“毫不留情”。然而,不希望与中国“脱钩”始终是她演讲的核心议题和关键内容。

展开全文

“相较法国,欧洲其他各国,特别是一些东欧国家,在对待中国态度上确实存在‘温差’,但是谁都不想放弃中国这个世界最大市场,谁都不想放弃自身发展。”王明进教授说。

数据能说明一切。202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场。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目前主要的137种商品中,欧盟有一半都依赖于中国的供货,被欧盟定义为“至关重要的”30种金属中,有19种主要依赖中国的出口。

当然,生意归生意,发展归发展,两个西方政要此次携手出访中国,或多或少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利益上的博弈,甚至是战略上的较量。

“马克龙邀请冯德莱恩,冯德莱恩接受邀请,一同出访中国,各自都有各自的目的。法国是为了提升自身在欧洲的形象和领导地位,欧盟则是想通过法国,告诉全世界,特别是美国,手不要伸得太长,欧洲不想受美国影响太多。”王明进教授告诉记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国是欧洲各个国家中少有的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这一点在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中就能体现。可以说,本次马克龙携手冯德莱恩访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整个欧洲,对于欧洲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价值的“风向标”事件。

当前,俄乌还在家门口打仗,而且一时半会儿停不了,这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显然是巨大的利空,他们希望中国能够发挥战略关键作用,调停缓和俄乌危机,毕竟从长远来看,打仗对任何国家都不是什么好事,包括美国。

3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中欧是两大文明、两大市场、两大力量。中欧开展交往完全是基于彼此战略利益独立作出的选择。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外交部部长秦刚在今年全国两会答中外记者问上,已经明确表达了中国对欧洲的态度。

合则两利,斗则两败。摒弃零和思维、携手同行,互利共赢相信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好处大于坏处,欧洲诸国也不例外。

“相较美国把中国定义为‘全面竞争对手’,全方位遏制打压,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欧其实没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利益分歧,合作的面还是超过竞争,之所以欧盟把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主要还是受到美国这个‘盟友’的影响。”王明进教授认为,如果中欧能够开展更深层次和程度的战略互惠关系,能够对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和平稳定作出巨大贡献,包括调和俄乌矛盾。

中国和美国,不是摆在欧洲各国面前的一道选择题,非A即B,应该是一道主观题,答得好大获全胜、皆大欢喜,答不好,一败涂地,甚至沦为附庸,失去战略自主的根基。从现实角度来说,欧洲,特别是法国,如果要在多极世界中发挥作用并能够成为稳定的一极,实际上需要利用大国关系中既合作又竞争的矛盾,而不是轻易地选边站队,去帮一方对抗另一方。

历史之巨轮滚滚向前,只有顺应时势,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马克龙携手冯德莱恩,欧洲大国元首联袂欧盟“首脑”,来访中国不也是通过合作的确定性,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吗?这次外交活动也体现出了法方和欧盟的远见和格局。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日本外相林芳正刚刚结束访华之旅,欧洲的客人正在畅谈合作,外国政要访华名单越拉越长,毫无疑问,中国外交已经按下“加速键”,吹响“集结号”。

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据潮新闻

相关新闻

马克龙为“中法文化之春”开幕式揭幕 为何巩俐、黄渤“引人关注”?

4月5日抵达北京当晚,马克龙出席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开幕式,强调人文交流在两国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宣布一系列新的文化交流项目。

创立于2006年的“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是两国间一项标志性文化交流项目。今年的艺术节包括音乐、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超过65个项目将在中国二十多座城市展开。

马克龙是艺术节的揭幕嘉宾,演员黄渤则是艺术节的宣传大使。在开幕式上,黄渤可谓“出尽风头”,无论秀法语,逗乐全场,还是与马克龙侃侃而谈,热烈互动,都让人看出黄渤着实风光了一把。而在台下,还有一名中国艺人引发关注,这就是巩俐。她与爱人——法国著名音乐人让-米歇尔·雅尔坐在观众席上,其间不时鼓掌,都笑出了表情包。

近年来,中法持续加强文化交流、文明对话。比如,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文化交流如火如荼,上海芭蕾舞团为法国观众带来了经典剧目《白毛女》,两国还联手打造芭蕾舞剧《花样年华》。2016年,以“一带一路:文明对话与融合”为主题的首届中法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进一步提升了两国关系。可以预见,随着中法建交60周年越来越近,两国在文化交流等方面将迎来新的高潮。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应该说,中法两国有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但能找到交集,完全可以实现对话。强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助于夯实中法关系的民意基础,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和法兰西文化交相辉映,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

其实,很多中国名人都担任过“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的宣传大使、形象大使、推广大使,比如郎朗、舒淇、孟京辉等。他们利用自身号召力,扩大了这个艺术节的影响力,也拉近了中法人民之间的距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可以确信,随着中法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将得到进一步夯实。有人说,文化交流是拉近关系的最好纽带、最有效途径。由此期待文化交流释放出更多软价值,让人们获得更丰富的滋养,助力国与国之间更热络起来。据潮新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