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四川老农用48两黄金娶妻,因谈吐不凡被老丈人送进功德林_国民党_土匪_民团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反动派还在各地派遣了大量反革命分子,这些反革命分子对人民政权斗争的策略是“长期潜伏,等待时机,重点破坏与暗害活动”。

为了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反斗争。

西南地区因为曾是国民党长期经营的地方,又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解放的区域,自然是打击的重点区域,邓小平同志早就做出指示:剿匪已成为西南的中心任务,必须贯彻中央“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

在这样的背景下,驻扎在四川万源县清峪口的西南军区所属部队,在1950年底结到一个特殊的案子。

有一天,当地一位杨姓老汉和保长,将一名叫张克明的农民带到了军区,并对军区首长说:“首长,这是我家女儿的新婚丈夫,我们看他身份不简单,一定要查一查。”

部队干部看着被扭送来的人,说道:“这不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吗?有什么问题?”

杨老汉说:“有大问题了,为娶我女儿,他一下子掏出了48两黄金,种地的哪辈子能攒到这么多钱!”

部队干部心里感觉有问题,但是不动声色地说:“许是人家祖上留下的呢!你没有证据就把人绑了,是不是想贪人家的黄金?”

杨老汉急得都要说不出来话了,当即说道:“金子我都带来了,不是好来路的钱,咱不拿,莫要把人瞧扁了……这家伙身板挺结实,却啥农活不会干,说起话来倒是一套套的,架子比以前的官老爷还要大。”

部队干部要的就是这句话,一个谈吐不凡,举止行为完全不似农民的人,为何要伪装成农民?

经过审查后,解放军干部惊呼,这可不是普通的反革命分子,这是国民党的一位中将军衔啊!

原来自称张克朋的这位农民,原名叫王凌云,曾担任国民党王牌军2军的军长,一个堂堂国民党中将,巅峰时手底下拥有5万多部队,如今却隐姓埋名,拿出巨额黄金,打算娶一个老婆在穷乡僻壤的乡里躲过抓捕。

展开全文

所幸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快从他的反常行为中发现他不是普通人。

在镇反期间,对于从事反革命工作的敌特分子,往往采取公审的方式进行严惩,但是对于王凌云,军区却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方式,进行了上报,很快王凌云被送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王凌云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何没有一起撤退到台湾,他为何又会出现在一个山沟里呢?

王凌云于1899年出生于河南省汝阳县的一户富足人家,家里拥有两天百余亩,属于典型的地主人家。

在其高等小学毕业后,本来想一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报复,但是王家却因为中原大地饱受战乱而走向衰落。

1920年,正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崛起之时,河南作为吴佩孚的地盘,大举征兵,拥有一身抱负的王凌云便参加了吴佩孚的军队,在工兵营当一名士兵。

很多人都认为旧式军阀部队不注重训练,所以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实际上是带有一定的误解,其实北洋军阀对部队训练是很看重的,袁世凯就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发家的,吴佩孚也是经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逐渐在军队中脱颖而出。

吴佩孚成势后,对部队的训练要求极高,纪律也很严明,读书人出身的王凌云并不认同这样的训练方式,他认为接受刻苦训练的应该是士卒,而自己绝不应该是一个大头兵,在入伍三个月后,王凌云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部队。

在很多人看来,王凌云就是那种吃不了部队的苦的人,这样的人估计一辈子都成不了事。

但是有点文化的王凌云,又有了在吴佩孚军队训练的经历,却投入到当地民团,成了民团的香饽饽。

民国时期的警察多是在城市里,而广大的乡村并没有警察,为了维持地方治安,并为正规军培养兵源,就有了民团这种组织,属于一种民兵武装,能打个土匪已经算不错了。

王凌云加入的民团就是自己的老师郑国翰一手组建的,郑国翰在河南官场口碑很好,从来不收受贿赂,并经常剿匪,被称为文武全才,深受百姓的爱戴。

然而郑国翰因为对地方种植鸦片零容忍的态度,严禁种植鸦片,得罪了很多人,被人诬陷被判监禁10年。

郑国翰这样的好官被诬陷入狱,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纷纷请命,要求当局释放郑国翰,在舆论的压力下,当局也只好释放了郑国翰。

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郑国翰从此对官场心灰意冷,不想再当官,于是自己组建了民团,枪杆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不被人欺负。

在郑国翰的操持下,他的民团迅速发展,在当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王凌云从吴佩孚的军队离开后,就投入到郑国翰的麾下,成为民团的军官。

河南地处中原之地,自清朝被推翻军阀混战开始,河南就成为重要的战场,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得老百姓是民不聊生,很多人不得已选择落草为寇,一时间,河南土匪多如牛毛。

土匪的存在,对地方治安带来很大的威胁,王凌云多少年之后在回忆录中提及河南的土匪时写道:“很多地主成为了肥票,经过土匪的洗劫之后往往家破人亡”

剿匪是民团的重要职责,然而大多数民团都是贪生怕死之辈,让他们欺负老百姓还行,让他们山上剿匪,他们可没有那个胆子。

王凌云作为郑国翰的得意门生,在剿匪作战中屡屡立功,民团也不断发展壮大,对周边的土匪产生极大的震慑力。

当时土匪之所以能够长期生存,是因为和一些地主老财达成了某种默契,土匪直接堂而皇之地写信要钱,地主老财为避免惹祸上身,往往就给了。

对此,王凌云把这些地主老财召集到一起说:“只要有我王凌云在,你们就一个子也不用给土匪,土匪今天来要钱,你给了三百救回了自家的老婆,明天孩子又被绑了,给钱就是养虎为患。”

这种“坚壁清野”的剿匪方式,让附近土匪多次吃了闭门羹,想要生存下去,只好下山抢劫,然而在王凌云的武装下,周边地主大院都做好了准备,严阵以待,这样土匪就没有机会下手了。

在严厉打击之下,王凌云还采取剿抚并用的方式,收编那些无法生存下去的土匪,他知道,这些土匪都是不怕打仗的主,真打起仗来,不比正规军胆子小,之所以落草为寇,完全是因为生活不下去了,如果有被收编的机会,这些土匪也巴不得被“招安”。

1924年,郑国翰在剿匪战斗中不幸身亡,民团交给了王凌云,王凌云虽然有很多剿匪的计策,但是治兵能力却远远不及他的老师。

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忽视对军队训练的王凌云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已经收编土匪太多,部队风气越来越差,士兵烧杀掠夺的事情并不好,王凌云也不严加约束,导致部队也成为祸害乡里的土匪部队,随时有被吞并的危险。

1925年,王凌云为求自保,率部投靠河南嵩县军阀憨玉琨,此后也加入到军阀混战当中,损伤惨重,打着打着自己也有点腻了。

1930年,国民党要员张钫趁着中原大战时,在河南呼风唤雨,先是策反了韩复榘反冯,又拉拢了吉鸿昌、刘镇华等人一块投蒋,最终导致冯玉祥一败涂地。

在张钫收拢的队伍中,也包括王凌云,本来王凌云并不喜欢张钫的为人,然而中原大战后,国民革命军已经占据绝对话语权,对于他们这样的小军阀,如果不被收编,只能等着被剿灭。

中原大战结束后,张钫被任命为河南省民政厅厅长,主要就是为了让他安抚所部,张钫所部全是王凌云这样的军阀,想要把这些半吊子绿林改造成国家武装,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张钫也因此被称为“中原老贼头”。

张钫将所招抚的部队改编为6个旅,王凌云就是其中的一个旅长,从此也成为国民党军中的一个将领。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将重心放到了对付红军上,王凌云于1932年2月受命参加对红军的“围剿”。

王凌云自诩自己剿匪出身,认为红军也跟他以前剿的匪一样,只要萝卜加大棒,红军就会土崩瓦解,然而在实际交战中,他才知道自己小窥了红军。

在围剿鄂豫皖苏区的战斗中,王凌云率领的部队装备远比红军要精良,却在交战后被打得溃不成军。

王凌云部虽然在“围剿”作战中,并未获得多少功劳,但是没有功劳也应该有苦劳啊,看着那些黄埔系出身的小将快速晋升,自己作战多年,个人职务始终没有提升,究其原因,还是蒋介石并不看好收编来的王凌云,认为他是绿林出身。

蒋介石用人向来讲究“黄浙陆一”,黄埔军校,浙江老乡,陆军大学,第一军出身,同时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够称得上是自己的嫡系,从此扶摇直上。

本来王凌云这样绿林出身的人是没有任何机会在国民党的军队里出人头地的,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给了王凌云一个机会。

在卢沟桥事变时,王凌云正在国民党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受训,他主动请缨,请求上战场去跟日本人作战。

为了能够出战,他在一周之内给上司陈诚连写两封请战书,请求带兵上战场,王凌云的这种马革裹尸的精神感染了陈诚。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陈诚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王凌云担任陈诚麾下227旅旅长,负责构筑福山-嘉兴一线的防御工事。

按照作战计划,王凌云负责构筑的防御工事应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这样才能抵挡住敌人的飞机大炮。

然而等到王凌云率部赶到预设阵地时,才发现阵地不是缺少钢材就是缺乏水泥,部队只要用石灰替代水泥,用竹片替代钢筋。

尽管是简陋的工事,面对的确是强大的敌人,面对敌人的一次次冲锋,王凌云率领227旅与敌人殊死抵抗,在4天内,抵挡了敌人的17次进攻,有一次,敌人就快冲到阵地,王凌云当即率领敢死队进行反突击,通过肉搏战将日军击退。

此战结束后,蒋介石亲自为王凌云部题词“福山铁军”,算是记住了王凌云的名字,随即,王凌云被火线提拔为国民党76师师长,这是王凌云被国民党收编后,稍有的晋升。

淞沪会战后,王凌云率领76师转战于抗日战场,与敌人进行了大小战斗70余次,几乎参加国民党部队正面战场的所有重要战役。

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后,为确保长江航道安全,企图截断我浙赣铁路的交通,开始谋划南昌会战。

1939年3月,冈村宁次调集7万多日军,扑向南昌,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以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为总指挥,指挥20余万国军进行防御。

王凌云的部队在南昌会战中,遭遇日军毒气弹的进攻,伤亡惨重,王凌云也中了毒气,差点死在了战场了,所幸经过急救,幸免于难。

1940年1月的昆仑关战斗是王凌云抗战中的一个亮点,当时日军为挽回昆仑关战斗后的颓势,向昆仑关、宾阳一带的中国军队发起反击。

驻守在广西宾阳甘棠镇的王凌云第76师遭遇日军第18师团的猛烈进攻,日军动用了飞机进行了狂轰滥炸,地面部队又进行了多轮进攻,都未能突破王凌云构筑的防线,只好悻悻而归。

在这次作战中,蒋介石对白崇禧、陈诚等一众将领给予作战不力的批评,唯独给王凌云记了一功。

可以说,王凌云通过九死一生的作战,终于获得了蒋介石的认可,此后不久,在陈诚的提携下,王凌云被任命为第2军军长。

1943年4月,蒋介石决定重建远征军司令部,于10月份发起缅北滇西作战,能够编入远征军的国军,都是嫡系,王凌云的第2师也被编入其中,他同时被任命为滇西警备副司令。

王凌云率领的第2军不负众望,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战役开始后,第2军首攻平戛,之后协助攻克松山、腾冲、平戛、龙陵、芒市、畹町等地。在整个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中,中国军队解放大小城镇50余个,收复失地逾8万平方公里,击毙日军4万余人。

第二军的作战经历还被英美等国家编入到军事教科书中,王凌云也因为指挥有方,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这对于国民党将领来说,是很大的荣誉,很多蒋介石的学生都将将蒋介石授予的勋章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而王凌云却让副官放到抽屉里,从不示人。

有一次,王凌云的母亲来到重庆,住到王凌云的府邸,为拉拢部下,蒋介石亲自到王凌云家中去探望,却没有看到王凌云获得的任何荣誉,便询问其理由。

王凌云感慨地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我的荣誉是弟兄们舍生忘死换来的,不是我的能力。”

此言深得蒋介石的欢心,当着王凌云的面,给其母亲写下了“光慈博爱”四个字,对老人说:“感谢您为国家养育了一个好儿子。”

能够从一名军阀将领成长为抗日名将,王凌云付出了很多,他以为抗战胜利,终于能够迎来和平生活,奈何国民党反动派一意孤行发动内战,王凌云作为军人,只能服从命令,投身到解放战争中。

王凌云打心眼里不想与解放军交手,这不是王凌云第一次与共产党的军队,早在“围剿”红军时,王凌云就与红军打了好几年,官未升一级。

他每天都在想,国民党军会是解放军的对手吗?当年国民党军装备甩红军几条街,结果如何,现在的解放军又岂能和红军相比?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率领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被包围于孟良崮,蒋介石急调附近所有国民党军前去支援。

国民党之间派系林立,早就有人看张灵甫不顺眼,因此都坐视不理,按兵不动,王凌云本想前去支援,却被上级阻止。

张灵甫整编74师全军覆没后,蒋介石勃然大怒,将很多军官撤职查办,王凌云也在其中,考虑到王凌云在抗战中的战绩,蒋介石又改任他为国民政府国防部中将高级参谋。

然而此时国民党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1948年11月,驻守在南阳的王凌云接到白崇禧的命令率部突围,王凌云于是率部逃到襄阳,后逃入四川,四川解放时,王凌云不想去台湾,选择潜入到大巴山一带的山区,隐姓埋名。

当时有不少国民党将领选择出家,躲到寺庙中,王凌云却凡心未了,见到村里有一个漂亮姑娘,就想娶回家来,人家看不上他这个半大老头子,王凌云就拿出积蓄的48两黄金作为聘礼。

但是王凌云忘记自己作为老农,不应该有48两黄金的这样不合情理的事情,而且王凌云当了一辈子军官,说话也和普通人不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谈吐不凡。

在镇反期间,政府一再宣传要小心潜伏在身边的反革命分子,这让王凌云的老丈人引起了警惕,趁王凌云不注意,和保长一块把他给绑了,扭送到军区。

对于被俘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我军向来比较宽容,被我军俘虏的上百位国民党高级将领都被关押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收改造。

1961年,王凌云由于改造彻底,被特赦回了老家,还进入到当地政协任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