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八刹十二景(下)|光影石景山_翠微_三山_西山

光影石景山| 三山八刹十二景

04

西山“十二景”,是八大处自然天成的文化景观。古人曾赞其“如屋外花园”。

第四期,八大处•文化篇(下)

“西山十二景”,韵趣各不同

第一景:绝顶远眺

翠微峰巅是八大处三山的最高处,海拔 464.7米。出七处宝珠洞南门,沿盘山曲径 上行,不长时间即可到达。临翠微顶,可感天地宽阔;登高望远,令人心旷神怡。

北京作为历经元明清三朝六百余载的帝王都城所在之地,襟山带河,龙盘虎踞——太行山逶迤起伏,山环帝都走;永定河安澜惠民,河护京城行。前人说三山十二景中,“绝顶远眺”“诚为第一胜景”,的确如此。

第二景:春山杏林

展开全文

春风一树万千枝,八大处的春天以春山杏林之美为最。一处长安寺背倚青山,山顶巨石突兀而立,远望形如虎头,故名虎头峰。

当春之日,虎头峰下,待上万平方米的杏林万蕾花开,山间花海便如春潮奔涌。前人有诗极赞曰:“举目虎头峰,迤逦皆红杏。春山施薄粉,望之若仙境。”

第三景:翠峰云断

翠微、虎头、卢师三山高低不同,每当雨后,或日间水气凝重时,常可见如素如练的云雾飘浮于三山之腰。

翠微、虎峰较高,云柱立其间,常凝固不动,而卢师山较低,升起的浮云水气则顺风绕岭而飘,忽快忽慢,时聚时散,千姿百态。此景似流动的诗,如变幻的画。

第四景:卢师夕照

三山之中,卢师山位居东北,与虎头、翠微二山相比,较为低矮。夕阳西下时分,紧邻的高峰将阴影投射到卢师山上,而卢师山方圆数十公顷,它山阴影仅遮其一少部分,便形成了峰影参差、明暗相间的奇绝景色。

第五景:烟雨鹃声

八大处除古刹为人工造景之外,大都顺其自然,正因如此成为百鸟咸集之地,为三山别添一番生气。游人漫步于山道林间,燕语莺声,随处可闻。特别是在雨后,天乍放晴, 漫山遍野里,百鸟引颈鸣啼,声震林外,犹如生命的华彩乐章。

第六景:雨后山洪

三山之下,自同济桥起,由北向南有一水道名柳溪,为三山各水流汇集之处。

西山夏秋多雨,每遇大雨,雨水自高而下,由各道山谷汇集柳溪,奔若野马,形成气势逼人的“雨后山洪”。

第七景:水谷流泉

三山中的水谷流泉绝佳处有三。一为三山庵北谷,二是大悲寺北的“四照谷”,三是位于秘魔崖西的秘魔崖谷。

谷道上,群石洁净无尘,千姿百态。每当夏秋,雨过天晴,游人穿行谷中,空气清新湿润,暑气顿消。顺水而下,时而还可看到笔力雄健的石刻。

第八景:高林晓日

沿证果寺门前盘道下行到南面水井的地方,便可看到高大茂密的林木。当太阳升起,金色光洒满浓密的林梢,幽静山林与闪耀日光交错,显得浓淡有趣。

第九景:五桥夜月

八大处原有五座较有名气的桥,分别是长安寺的长安桥、西山饭店的翠微桥、救世军的绿板桥、柳溪北端的同济桥、三山庵下的万善桥。自三处三山庵万善桥起,南下至一处长安寺,现还有同济桥,其余各桥或迁移,或废弃,然河道未改,好景仍存。

三山林深树高,若于晴夜望月,不是树遮,就是涧挡,多有不便。惟沿柳溪之路而行,则仰观苍穹,毫无遮拦。每当皓月当空,游人以五桥为标记,行走间,玉盘横斜,银辉遍洒。

第十景:深秋红叶

霜秋一到,黄伊、火炬、元宝枫等树木的叶子由绿变红,从山下蔓延到山顶。六处龙泉庵南山坡,秘魔崖对面的西山坡,以及三处三山庵脊后的山坡,色彩斑斓,宛若织锦。

第十一景:虎峰叠翠

虎头峰植被覆盖面广,而峰顶端,由于石质骨露,峭然突出,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仰观虎峰,怪石突兀,犹如一只面向西卧、昂然张开巨口的猛虎。

其峰裸露的岩层呈青黛色,高达几十米,岩下为成片的松林,岩倚松,松托岩,形成了八大处难得的景观。

第十二景:层峦晴雪

“西山晴雪”为“燕京八景”之一,而此地的特点是冈峦起伏,山势东来北折再向西,呈跌宕环屈之态。冬日雪后,天晴登山,举目环视,如见玉龙天降,一派银装素裹之景象。

山依寺势,寺借山景,古刹之美与自然之灵同在,雄浑与诗意共存。

下一期, 八大处•人物篇

名人轶事,此地生辉

参考资料:档案历史文化丛书《八大处》

来源:石景山区档案馆 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 杨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