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_顾恺之_传神_气韵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绘画的主题是人物,探究重点在于形与神之矛盾,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观点出发,“传神”的对象是客观物象的生命本质,此“神”得之于静态的有限之形,所传达的也只是有限的生命和“神”。庄子笔下那些“形若槁木”、“其神凝”、“自然其神”、“无所顾盼”等“德充”之人,若以其形出发去传达其神韵,则无从下手,因难重重。可见,形神说所及的只是有限的生命,其形体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其内在神韵的传达,所以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山水和狗马同样都有其形有其神,但顾恺之认为画人最难,正在于人比山水、狗马更为集中地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这种神韵的传达不赖于形,而在于艺术家的“迁想妙得”。绘画实际上是以神写神,顾恺之已有意识,但其“传神写照”不能脱离“以形写神”的藩篱,没有表现出此种意义上的充分的艺术审美深度。

谢赫的“气韵生动”观从万物本源的意义上去探究“神”之所在,借助“形”却又不局限于有限的“形”来表达“神”,用“气”“象”取代“神”“形”的概念,弥补了传统形神观的理论局限,实现了从有限之形向人之内在精神的对象化的无限之“象”的转变,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张彦远《论画六法》:“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谓非妙也。”意思是鬼神人物之生动,不仅仅在于形之生动,形之生动未能全生命之本质,须以生命本质为指向的“神韵”充盈其有限的画面和物象,才能达到“全”。从另一个角度说,对生命本质的“神”的追求,也内在要求艺术家超越画面和物象的局限,从宇宙万物的生命本质以及蕴含了自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神思的无限之形出发,既包孕其中,又超脱于外,达到与物一体更超然于物的“气”的审美境界。

在庄子那里,就已经有“神以守形”和养神以全生保身的理论;汉末魏初的《人物志》已产生用观察神形以品议人物的社会风尚和政治标准;魏晋时期,嵇康主张养生必须养神、超形质而重精神,使人物品藻也出现重神的倾向,即重视人的风神、风貌等内在精神。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即是承袭了这种审美意识,要求人物画表现物象内在的精神之美。《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益三毛”的故事即是在对所绘人物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悟对”之后,通过有限之形去传达人物无限的“神明”,即人之神韵、神动,呈现出画如其人的精神气质和神动之感。这种“神动”的传达,在顾恺之那里是通过“人之所顾盼”而实现,但顾盼之神韵落于笔头纸上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之无限的问题,所以顾恺之也感慨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身动易得,神动难求,“气韵生动”提出了比“神韵之动”更高的审美创作要求——“生命之动”。“气韵生动”与“传神”虽有联系,但“气韵生动”需从“气”和“韵”两个方面去考察,“韵”的涵义大致和“传神写照”相当,“气”的涵义却超出了“传神写照”。因而,“韵”就内在地包含了“传神”所指向的“神韵之动”,而“气”则通向了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凝结着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呈现出浑然一体、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动”。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气韵生动”的审美目标不仅在于传神,表现“韵”之“神动”,更是通过“气”去实现对贯通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体的概括。因而,谢赫之“气韵生动”对“传神”之说既有借鉴和吸收,也将审美深度从“神韵之动”推进到“生命之动”的层面。

(摘编自傅芳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气韵生动”与“传神写照”关系之辨析》)

展开全文

材料二:

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核心思想——“传神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代《淮南子》中“君形”论的影响。《淮南子》认为,“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所谓“君形”,就是指主宰形体的精神或灵魂。受此启发,顾恺之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说明人物画创作中“传神”的重要性。

顾恺之还主张“传神”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方法得以实现,即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通神”式的整体观照,将所画之人(物)转换为画中之人(物),经由这种对艺术形象的提炼和概括,最终实现绘画作品“传神”的境界。这里的“神”应理解为画中人物的精神气度、风采神韵,也正是后来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的直接理论源头,后世有些理论家甚至直接将“气韵生动”等同于“传神”,可见二者之间的互融与共通。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绘画的“六法论”与“传神论”都是针对人物画的创作与品评而言的。谢赫“六法论”中的首要之法——气韵生动,结合人的生命性特征并使之与“气”、“韵”二字的本意对照,对顾恺之的“传神论”加以更为艺术化的解读。

大致而言,“气”指向人的外向、力量、阳刚之美,“韵”则指向人的内在、情感、阴柔之美。因此,谢赫的“气韵生动”可以理解为凡有气韵的人必有生命活力,凡有气韵的人也必有韵致风度。无论是顾恺之重视客体对象的眼睛而刻画的“阿堵”传神,还是谢赫追求人物由外而内之整体“气韵”的艺术再现,都在强调中国绘画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核心理念。

(摘编自孟繁玮《“墨气”、“墨韵”——山水画“墨”之独立审美的阐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顾恺之认为,画人比画山水、狗马要难,原因之一是人集中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山水、狗马则不体现。

B .张彦远认为,画家要画出鬼神人物等的生动传神之处,不仅要画出其外形上的“传神”,更要画出画家的生命本质。

C .后世理论家都直接将谢赫“气韵生动”说和顾恺之的“传神论”等同起来,与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理论源头有关系。

D .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说都主张人物画创作要遵循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核心理念。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列举《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益三毛”的故事,说明顾恺之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美的途径。

B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顾恺之“传神论”和谢赫“气韵生动”说的含义和意义,二者论述的重点也大致相同。

C .材料二引用《淮南子》中关于“君形”论的话,证明顾恺之“传神论”是受到“君形”论影响而产生的。

D .材料二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谢赫的“气韵生动”说对顾恺之的“传神论”的传承,论证充分有力。

3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画家对客体“悟对神通”式的整体观照的一项是()

A .北宋文人画兴起之后,画匠的地位一落千丈,正是因为其缺乏综合艺术素养而无法对客体进行精神和情感层面的观照。

B .宋代画家赵昌时常将花卉草虫置于泥坑中,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在各种不同气候和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捕捉并提炼其神韵。

C .画家对客体的观照不是照相机式的,而是有选择的,最终决定取什么、舍什么、强调什么,这些都是画家的一种感性选择。

D .宗白华说,艺术的创造是“模仿自然创造的过程”(即物质的形式化)。艺术家是个小造物主,艺术品是个小宇宙。

4 .顾恺之感慨“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材料二说,谢赫“六法论”中的首要之法——气韵生动,对顾恺之的“传神论”加以更为艺术化的解读,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

布衣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采煤工作面经常见到老范。

老范是位有意思的人,岁数一大把了,满头白发如秋日芦苇。他上班不像我们这样,一月二十四五个班,很少休息。他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十天半月不见一次。他上班也不固定岗位,上次在巷道搞超前支护,这次又成了采煤机司机。哪里工作紧张,他就盯在哪里。有一次,他跟着我在工作面上隅角盯了半班瓦斯探头。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顶板压力大,处于应力集中区的上隅角,必须搁人专盯,观察顶板来压周期。更重要的是盯紧瓦斯,严防瓦斯聚集报警。老范在放顶工和瓦斯检查工之间不停地互换角色。他一会儿观察采空区垮落迹象,一会儿拿出瓦斯鉴定器,有模有样地测量空气中的瓦斯合量。瓦斯浓度达到了百分之零点六左右,他就示意采煤机司机停止割煤。老范操作起这些岗位器具,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毫无拘泥之感。

我上了三四个月班,也没弄清老范究竟是干啥的。我问老范:“你具体是干啥的?”“哈都干。”老范说,“煤矿的活儿,没有咱干不了的。”我坚起大拇指,恭维他:“没想到你还是位干啥哈行的多面手。”老范笑笑,露出一嘴白牙:“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他说:“出身不能选择,但勤恳改变命运。”他还说:“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咱不仅要多出煤,而且要出好煤,支援国家建设。”他这些话有些假大空,有些居高临下,有些不接地气,有些不清楚自己是老几。煤矿工人为养家劳作,为糊口下井,天天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哪里有这么多道理和高大上的理由啊。这让我有些看不起老范。我看不起,并不等于别人看不起。主管区长、带班班长见了老范,都服服帖帖的,像是下级见了上级,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主管区长老李是个大老粗,看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张嘴就骂恨。但和老范说起话来,温言暖语,很是容气。班长老马是当地人,说话硬朗,做事果断,大有不服就干的意思。但和老范说起话来,低眉顺眼的,很是服气。

有一次,老范正在头上处理上巷安全出口。老马慌里慌张地跑来,说:“地面有人找你。”老范说:“这会儿,谁还会想我呢?”老马实话实说:“这个真不知道。”老范叮咛老马要盯紧安全出口,绝不能让顶板出了事。交代完注意事项,老范顺着运料巷向外走了。老范走了,我也想走。老范半路能脱岗,我为啥不能脱岗?“懒驴上套屎尿多。”我还没走几步,老马就逮住了我:“张布衣,你要敢溜号,我就勾了你的工。”溜号是老马的口头用语,就是脱岗走人。我不服。我说:“地面也有人找我。”老马鄙夷地看着我,问:“谁找你?”我胡编乱造:“我对象来了。”老马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甭说是你对象,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嘿,没想到在老范面前如同老鼠见猫的老马对我立马硬气起来……

这让我对老范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充满了好奇,私下里问工友老裴:“老范是谁?”

老裴看了我一眼,说:“老范就是老范,老范还能是谁?”

偶尔上班的老范还会发脾气,而且发起脾气还特别凶。原因很简单,工作面没有应急备用材料,缺少应急排水泵,缺少加强支护的板材,他指着主管区长老李,情绪有些激动地说:“李发财,你干了半辈子煤矿了,这难道还用教!”老李毕恭毕敬,大气都不敢喘。指责完老李,又喊老马:“老马,老马,你给我滚过来。”老范的声音瓮声瓮气,像是一记重锤锤懵了现场的人。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老李说:“老马滚不过来了。”老范问:“为啥?”老李说:“这家伙看见你来了,出去到大巷找应急物资去了。”老李这么说,老范也不好意思再说别的了,说:“这次暂且饶了他,如果再有下次非狠狠地惩罚他不可!”

老李儿子婚礼,我随份子去吃酒,看到老范也在。老范坐在主席上,大大咧咧地吃喝。有人过来敬酒。来人不喊老范,喊:“范矿长。”这时,我猛然发现,老范的模样和矿办公楼前公开栏上的矿长范金山的照片挺像。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把这一发现告诉了老马。老马白了我一眼:“傻缺,啥叫挺像,就是一个人!”

这让我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老范啥时候成了矿长呢?

我宁愿老范是我的工友,而不是矿长范金山,但老范就是矿长范金山。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后才是一名矿长。”

以至于若干年后的今天,我都无法忘却那个在井下东奔西走的老范。掐指一数,此时的老范已过了古来稀的年龄了。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首段直接指出写作对象老范后,就描述其外貌特点、工作内容及技能水平,使读者对老范有个初步印象。

B .小说将主管区长老李、班长老马对待别人和老范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有力地表现出老李和老马欺下媚上的形象特点。

C .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运用语言描写突出老范热爱煤矿事业的形象。

D .“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讲述者,既烘托了老范的形象,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7 .关于老范发脾气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范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老李和老马没有准备好工作面需要配备的应急备用材料,这会给采煤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B .“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大家面对老范发脾气时的害怕心理,从侧面表现了老范的形象。

C .老马一看老范来了,就赶紧去找应急物资,表明老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老范一定会发火,得想办法补救。

D .这一情节和前文“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相照应,同时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了铺垫。

8 .从认识老范到发现老范是矿长,“我”对老范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老范”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标题可以直接改为“老范”,你认为哪一个标题要更好?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说梁王,梁王说而疑之曰:“子何为去陈侯之国,而教小国之孤于此乎?”陈子曰:“夫善亦有道,而遇亦有时。昔傅说衣褐带剑,而筑于秕傅之城,武丁夕梦,旦得之,时王也;宁戚饭牛康衢,击车辐而歌《硕鼠》,桓公得之,时霸也;百里奚自卖五羊之皮,为秦人虏,穆公得之,时强也。论若三子之行,未得为孔子骏徒也。今孔子经营 天下,南有陈、蔡之阨,而北干景公,三坐而五立,未尝离也。孔子之时不行,而景公之时怠也。以孔子之圣不能以时行说之怠,亦独能如之何乎?”

林既衣韦衣,而朝齐景公。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林既逡巡而作色 曰:“夫服事何足以端士行乎?昔者荆为长剑危冠,令尹子西出焉;齐短衣而遂偞之冠,管仲、隰朋出焉;越文身剪发,范蠡、大夫种出焉;西戎左衽而椎结,由余亦出焉。即如君言,衣狗裘者当犬吠,衣羊裘者当羊鸣,且君衣狐裘而朝,意者得无为变乎?”景公曰:“子真为勇悍矣,今未尝见子之奇辩也。一邻之斗也,千乘 之胜也?”林既曰:“不知君之所谓者何也?夫登高临危,而目不眴,而足不陵者,此工匠之勇悍也;入深渊,刺蛟龙,抱鼋鼍而出者,此渔夫之勇悍也;入深山,刺虎豹,抱熊罴而出者,此猎夫之勇悍也;不难断头裂腹,暴骨流血中流者,此武士之勇悍也。今臣居广廷,作色端辨,以犯主君之怒,前虽有乘轩之赏,未为之动也;后虽有斧质之威,未为之恐也;此既之所以为勇悍也。”

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传公枣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侍者曰:“不仁退,君已醉矣。”公乘不仁曰:“《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盖言其危。为人臣者不易,为君亦不易。今君已设令,令不行,可乎?”君曰:“善!”举白而饮。

(节选自《说苑·善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B .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C .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D .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筑于秕傅之城”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筑”意思相同。

B .“孔子经营”与“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经营”意思不同。

C .“林既逡巡而作色曰”与“年长色衰”(《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色”意思不同。

D .千乘,兵车千辆。文中指诸侯国。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子认为傅说、宁戚、百里奚这三个人之所以分别受到武丁、齐桓公和秦穆公的重用,是因为他们都遇得了恰当的时机。

B .陈子认为孔子的德行超过了傅说、宁戚、百里奚,但他的学说不符合他那个时代,即使圣明如孔子,也不能说服齐景公。

C .林既认为,既然不能从子西、管仲、隰朋等人的服装上看出他们的品行,那么即使他穿兽皮装,景公也不能认为他是小人。

D .林既认为,工匠、渔夫、猎人和武夫都有各自的勇敢强悍,但都比不上他的敢于冒犯君王、不为高车驷马动心等的勇敢强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子何为去陈侯之国,而教小国之孤于此乎?

(2 )夫登高临危,而目不眴,而足不陵者,此工匠之勇悍也。

14 .陈子和林既的“善说”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眼儿媚

范成大

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①紫烟浮,妍暖破轻裘。因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②。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③愁。溶溶泄泄④,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注】①日脚:穿过云隙下射的日光。②扶头:扶头酒,指易醉的酒,此处指醉态。③縠纹:绉纱似的皱纹,喻水的波纹。④溶溶泄泄:荡漾的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酣酣”两句描写春天天气乍晴的主要特征:风清云淡,地气浮腾,日光显得强烈而温暖。

B .“困人天色”句中,“天色”总结上文,“困人”引起下文;“午梦”句是对“困人”的具体描写。

C .全词通过描写日光、水气、花香等景象和词人的“春慵”,将序中文字演绎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D .“紫烟浮”“妍暖”“花气”“溶溶泄泄”等文字使人从多个感官感受到词人柳塘小憩的恬美。

16 .词的下片是如何写出春慵的感觉的?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鬓发变白、浊酒新停的状况来表现诗人壮志未酬、年华老去而又生活穷困的愁苦之情。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宋武帝刘裕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的一句是“_________”,描写刘裕之子刘义隆因仓促北伐而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

(3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原的大地原先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原先不但像一场隆重的书法展览,而且像一篇好文章:立意高远,内容青翠;行文上,各占一层的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内部分着细微的层次,豆类花生就是标点符号,真是① ,眉目清楚,读起来非常舒服。可是现在,这文章就像在电脑上出现乱码了,无法卒读。

哎哟,的确很乱很乱了。

太阳的热汗有时还在冒,风的赤膊却穿上了衫子,说凉了凉了都加点衣服吧。土里的洋芋如一窝汉字拱破地皮,怕大家说它们出来得太早了,② ,前言不搭后语,而左近却无人,一个都没有,只飞过一些想偷吃的麻雀。谷子糜子玉米向日葵们都熟成了金子。一亩大白菜依然③ ,固执地不肯脱下白绿搭配的长裙,声言春天还在身边。高粱地最是引人瞩目,秋日照射下,竟像火般蔓延,火焰都快把稿纸烧着了。突然间,文章中糜子那节被割倒一片,一行一行飘香的字词都被放在地上,扎成了捆子。字词的茬子带着残留的丝丝干叶,缩在巨大的壑口里,白得刺眼。谷子的段落也被一句一句地放倒了,形成了空缺、少行、断片,谷地变得壑壑牙牙,少东没西。路上,一个牵驴的姑娘边走边望,对着这样的残缺那样的破损露出了笑容,颇为欣赏。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含有递进关系的句子,以强调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的层次性。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修辞,请简要分析其类型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碳既是一种过程和活动,又是一种机制。它可以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海洋中。它有比“绿碳”更突出的碳汇效果。

“蓝碳”的作用很大。首先,___①___。海洋储存了地球上超过90%的二氧化碳,其中有超过一半都是通过“三大海洋蓝碳生态系统”实现的。其次,蓝碳固碳时间很长。陆地生态系统存在碳饱和的问题,相对而言,滨海生态系统___②___,便于长时间大量地储存碳。最后,蓝碳生态系统对减缓海岸侵蚀、调节水质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蓝碳”已经成为一项前沿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基础研究、方法学开发和价值转化等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开发利用蓝碳,___③___,包括保护红树林、海草床等,也需要适当退塘还林、还湿。其次科学界也正在积极开展对蓝碳的基础调查,摸清滨海蓝碳现状和增汇潜力。第三,积极开展蓝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开发渔业增汇机理及扩增潜力研究、海洋负排放和增汇技术研究等研究,增强海洋碳汇。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七、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数学家丘成桐很喜欢中国古诗词,还曾写过诗。他曾说,中国古典文学深深影响了他做学问的气质和修养。他认为做好的学问,要有文化的根底,不仅要读中国古诗词,也可以看莎士比亚,听《浮士德》歌剧,听贝多芬的音乐。他喜欢《诗经》,喜欢屈原的楚辞,喜欢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最喜欢的是赋——汉赋。他认为自己读豪放派诗词越多,做数学研究时的格局就越不一样。

杨振宁从小不但语文基础很牢固,而且显现了数学方面的天赋,这个优点被他父亲看到了。父亲没有立刻教他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而是请来一位历史系的学生丁则良教他《孟子》。后来,杨振宁谈到他在物理方面的成就时说,这些幼年时打下的国学基础,为他在物理学上的发现提供了灵感,而且其中的一些道理,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D2.A 3.B 4.①顾恺之认为,“传神”,必须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神通”式的整体观照,才能通过有限之形传达无限“神动”;而绘画的“神动”落于纸上的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的无限问题。②“手挥”可以是一刹那时的物悉,所以容易画出;面“目送”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作,包含了更长时间的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要想画出“目送”的神韵更难。5.①谢赫的“气韵生动”观突破了顾恺之的“传神论”没有脱离的“以形写神”的藩篱,实现了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②谢赫的“气韵生动”观不仅表现了顾恺之的“神韵之动”,更是通过“气”去实现了对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概括。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人集中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山水、狗马则不体现”错,材料一“人比山水、狗马更为集中地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是比较而言,说明山水、狗马也能体现。

B.“ 更要画出画家的生命本质”错,材料一“鬼神人物之生动,不仅仅在于形之生动,形之生动未能全生命之本质,须以生命本质为指向的‘神韵’充盈其有限的画面和物象,才能达到‘全’”是说要画出宇宙万物的生命本质。

C.“ 后世理论家都……”错,材料二“后世有些理论家甚至直接将‘气韵生动’等同于‘传神’”,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二者论述的重点也大致相同”错,二者论述的重点不相同,材料一侧重二者的区别,材料二侧重论证二者的联系。

C.“ 证明顾恺之‘传神论’是受到‘君形’论影响而产生的”错,材料二“受此启发,顾恺之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说明人物画创作中‘传神’的重要性”是说顾恺之说明人物画创作中“传神”的重要性是受到“君形”论的启发。

D.“ 正反对比论证”错,材料二运用引用论证,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故选A 。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画家对客体“悟对神通”式的整体观照,指的是一种将所画之人(物)转换为画中之人(物),最终实现绘画作品“传神”的境界的艺术方法。

A. 分析的是画家地位一落千丈的原因;

C. 强调画家对客体的观照的选择性;

D. 强调艺术的创造性特点。

故选B 。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二“顾恺之还主张‘传神’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方法得以实现,即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通神”式的整体观照,将所画之人(物)转换为画中之人(物),经由这种对艺术形象的提炼和概括,最终实现绘画作品‘传神’的境界”夸张,顾恺之认为,“传神”,必须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神通”式的整体观照,才能通过有限之形传达无限“神动”;而材料一“但顾盼之神韵落于笔头纸上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之无限的问题”,绘画的“神动”落于纸上的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的无限问题。

分析“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可知,这是描写送别的场景,“手挥”是挥手,“目送”是以目光相送。这是两个不同的动作,“手挥”可以是一刹那时的短暂定格,所以容易表现;面“目送”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作,包含了更长时间的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要想画出“目送”的神韵就更难。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顾恺之已有意识,但其‘传神写照’不能脱离‘以形写神’的藩篱,没有表现出此种意义上的充分的艺术审美深度”“谢赫的‘气韵生动’观……弥补了传统形神观的理论局限,实现了从有限之形向人之内在精神的对象化的无限之‘象’的转变,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可知,谢赫的“气韵生动”观突破了顾恺之的“传神论”没有脱离的“以形写神”的藩篱,实现了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

结合“‘气韵生动’与‘传神’虽有联系,但‘气韵生动’需从‘气’和‘韵’两个方面去考察,‘韵’的涵义大致和‘传神写照’相当,‘气’的涵义却超出了‘传神写照’”“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气韵生动’的审美目标不仅在于传神,表现‘韵’之‘神动’,更是通过‘气’去实现对贯通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体的概括”可知,谢赫的“气韵生动”观不仅表现了顾恺之的“神韵之动”,更是通过“气”去实现了对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概括。

6 .B7.D 8.①看到老范上班时间和岗位都不固定,且干啥都得心应手;疑惑老范到底是干啥的。

②听到老范说的关于热爱煤矿事业的--番话,觉得有些假大空,不接地气,对老范不服、不屑。

③看到主管区长、带班班长都对老范毕恭毕敬,低眉顺眼,对“我”的态度却很硬气,对老范刮目相看且充满好奇。

④随份子吃酒时,发现老范和矿长长得像,感到很惊诧;经过老马证实后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9.原文标题“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更好。

①“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名字,还突出了其身份,比单纯以其简称“老范”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与小说最后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启才是一名矿长”相呼应,突出老范虽为矿长但甘于吃苦,勤恳务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范的敬意。

仅以“老范”为题,达不到这种效果。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 有力地表现出老李和老马欺下媚上的形象特点”错误。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老范,他爱岗敬业的精神等,老李和老马的行为是从侧面衬托老范的形象,并无“欺下媚上”一说。

故选B 。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 同时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了铺垫”错误。老范发脾气的情节主要目的是塑造人物,表现老范对工作兢兢业业,作为矿长把工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意识。老范发脾气和他是矿长没有关系,没有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铺垫的作用。

故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由原文“老范是位有意思的人,岁数一大把了,满头白发如秋日芦苇。他上班不像我们这样,……我问老范:‘你具体是干啥的?’”可知,看到老范上班时间和岗位都不固定,且干啥都得心应手,疑惑老范到底是干啥的。

由原文“我坚起大拇指,恭维他:……煤矿工人为养家劳作,为糊口下井,天天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哪里有这么多道理和高大上的理由啊。这让我有些看不起老范”可知,听到老范说的关于热爱煤矿事业的--番话,觉得有些假大空,不接地气,对老范不服、不屑。

由原文“主管区长、带班班长见了老范,都服服帖帖的,……但和老范说起话来,低眉顺眼的,很是服气”“交代完注意事项,老范顺着运料巷向外走了。……嘿,没想到在老范面前如同老鼠见猫的老马对我立马硬气起来……”“这让我对老范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充满了好奇,私下里问工友老裴:‘老范是谁?’”可知,看到主管区长、带班班长都对老范毕恭毕敬,低眉顺眼,对“我”的态度却很硬气,对老范刮目相看且充满好奇。

由原文“老李儿子婚礼,我随份子去吃酒,看到老范也在。老范坐在主席上,大大咧咧地吃喝。……这让我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老范啥时候成了矿长呢?”可知,随份子吃酒时,发现老范和矿长长得像,感到很惊诧;经过老马证实后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表明原标题更好。

再是分析,“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煤矿的活儿,没有咱干不了的”“我宁愿老范是我的工友,而不是矿长范金山,但老范就是矿长范金山”可知,“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名字,还突出了其身份,比单纯以其简称“老范”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原文“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后才是一名矿长”“老范操作起这些岗位器具,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毫无拘泥之感”“老范叮咛老马要盯紧安全出口,绝不能让顶板出了事”“原因很简单,工作面没有应急备用材料,缺少应急排水泵,缺少加强支护的板材,他指着主管区长老李,情绪有些激动地说”可知,“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的标题与小说最后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启才是一名矿长”相呼应,突出老范虽为矿长但甘于吃苦,勤恳务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范的敬意。

仅以“老范”为题,达不到这种效果。

10 .C11.A 12.D 13.(1)你为什么要离开陈侯的国家﹐到这里来教诲小国的国君呢?

(2 )那些攀登高山面临危崖而眼不花,脚不发抖的,这是工匠的勇敢强悍。14.①都善于列举历史事例。②都善于运用排比修辞,使语言富有气势。③都善于运用类比手法表达观点。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文侯和大夫饮酒,让公乘不仁担任酒律官“觞政”,说:“喝酒不干杯的人,就要罚他喝一大杯。”魏文侯喝酒不干杯,公乘不仁举起罚酒的杯子罚魏文侯,魏文侯看见了却不回应。

“公乘不仁”是人名,做“为觞政”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

“釂”是干杯的意思,和“尽”搭配,中间不应断开;“公乘不仁”做“举白浮君”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 筑”,动词,筑墙。句意:在秕傅之城筑墙。

“筑”,名词,筑墙的劳作。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两个“筑”含义不同。

B.“ 经营”,指谋划、筹谋。句意:孔子筹谋天下的大事。

“经营”,动词做名词,指收藏网罗的金玉珠宝。句意:燕赵韩魏多年来收藏的金玉珠宝。

两个“经营”意思不同。

C.“ 作色”,指改变脸色,发怒。句意:林既立即发怒说。

“色”,容貌。句意:年龄大了,容貌衰老了。

两个“色”意思不同。

D. 正确。

故选A 。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述原文内容的能力。

D.“ 但都比不上他的敢于冒犯君王、不为高车驷马动心等的勇敢强悍”错误,原文只是列举前四种人的勇敢强悍,以引出他自己的勇敢强悍,只是各自的表现不同,并没有将这几种与自己进行对比。

故选D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何为”,为何,为什么;“去”,离开;“孤”,君王的自称。

(2 )“高”“危”,形容词做名词,高山,危崖;“眴”,古同“眩”,眼睛昏花,看东西摇晃不定;“陵”,发抖。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语言艺术的能力。

从“昔傅说衣褐带剑,而筑于秕傅之城,武丁夕梦,旦得之,时王也;宁戚饭牛康衢,击车辐而歌《硕鼠》,桓公得之,时霸也;百里奚自卖五羊之皮,为秦人虏,穆公得之,时强也”和“昔者荆为长剑危冠,令尹子西出焉;齐短衣而遂偞之冠,管仲、隰朋出焉;越文身剪发,范蠡、大夫种出焉”可见,他们都擅长列举历史事实来作为论据,这些历史事例形成排比,语言充满气势。

从“以孔子之圣不能以时行说之怠,亦独能如之何乎”“西戎左衽而椎结,由余亦出焉”“此工匠之勇悍也……此既之所以为勇悍也”可见,他们都善用类比手法,从历史人物、他人特征推论到自己身上,顺理成章得出结论。

参考译文:

陈子前去劝说梁王,梁王很高兴,却又怀疑他说:“你为什么要离开陈侯的国家﹐到这里来教诲小国的国君呢?”陈子说:“做善事也要讲究方法,人的遇合也讲究时机。从前傅说身为平民佩戴长剑,而在秕傅之城修筑城墙,武丁夜里梦见他,清晨得到了他,顺应时机而成就王业;宁戚在通衢大道喂牛,敲击着车辐而唱《硕鼠》,桓公得到了他,顺应时机而成就霸业;百里奚把自己以五张羊皮的价格出卖了,成为秦人的俘虏,秦穆公得到了他,顺应时机而变得国力强大。如果论这三个人的行为,未必能够成为孔子的优秀弟子。而今孔子筹谋天下,在南方有陈国、蔡国的困厄,向北拜谒景公,身边随时有三五人跟随,从未离开过。孔子遭遇的时机不好,而景公十分懈怠。凭借孔子的圣明,尚且不能凭借时行说服懈怠的国君,我又能拿陈侯怎么样呢?”

林既穿着皮制上衣,而朝见齐景公。齐景公说:“这是君子的衣服,还是小人的衣服呢?”林既立即脸上变色说:“穿什么衣服怎么能端正士人的行为呢?从前荆地喜欢佩戴长剑和高冠,但却出了令尹子西这样的贤人;齐地穿短衣而戴漂亮帽子,却出了管仲、隰朋这样的贤人;越地文身剪发,却出了范蠡、大夫种这样的贤人;西戎穿左衽衣服而梳像锥一样的发髻,而也出了一个我。如果像您说的那样,那穿狗皮衣服的就该学狗叫,穿羊皮衣服的就该学羊叫,况且您穿着狐裘上朝,我想您恐怕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了吧?”景公说:“您真是一位勇敢强悍的人啊,我在今天之前从未见过您这样奇妙的辩论。一位邻人的争斗,也如诸侯国的争胜一般激烈吗?”林既说:“不知道您所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些攀登高山面临危崖而眼不花,脚不发抖的,这是工匠的勇敢强悍;那些潜入深渊,刺杀蛟龙,捉得鳄鱼而浮出水面的,这是渔夫的勇敢强悍;那些进入深山,刺杀虎豹,捉得熊罴而出来的,这是猎人的勇敢强悍;不以头断腹裂为难事,暴露尸骨、血流如水的,这是武士的勇敢强悍。如今我在广阔的朝廷之中,发起怒来认真辩解,来触犯君王的怒意,即使有做士大夫乘高车大马的赏赐,也不能让我动心;即使有刀斧加身的威胁,也不能让我恐惧;这就是我的勇敢强悍。”

魏文侯和大夫饮酒,让公乘不仁担任酒律官“觞政”,说:“喝酒不干杯的人,就要罚他喝一大杯。”魏文侯喝酒不干杯,公乘不仁举起罚酒的杯子罚魏文侯,魏文侯看见了却不回应。侍奉魏文侯的人说:“公乘不仁,你退下吧,国君已经醉了。”公乘不仁说:“《周书》上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大概说的是不引以为戒的危险。作为臣子不容易,作为君王也不容易。如今君王已经下了命令,命令却不能施行,这样行吗?”魏文侯说:“好!”举起罚酒的杯子一饮而尽。

15 .A16.①善用比喻。“春慵”两句用绉纱似的细纹比喻春塘水的波纹,而春慵就像那春塘中细小的波纹一样,微妙而软绵;②巧用拟人。“东风无力”“欲皱还休”两句赋予东风和水纹以人的情态。东风太小,所以水纹刚起又平了下去,春慵就像这无力东风吹拂下的水纹,似曾可见又不可捉摸。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 风清云淡”错误,“酣酣”表明日脚色调之深,故云彩不会是淡的。

故选A 。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春慵就象春塘中那细小的波纹一样,叫人感到那么微妙,只觉得那丝丝的麻麻痒痒、阵阵的软软绵绵。一个“似”字把“春慵”比作春天塘中微有波纹、轻轻荡漾的水,这春水形象的本身又给人以美感。它那么温柔熨贴,它那么充溢、富于生命力,它那么细腻、明净,真叫人喜爱。春慵就是它,享受春慵真是人生的快乐。这就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慵的不可捉摸,又似曾可见恍恍惚惚,浮浮沉沉的状态。这几句用比喻来写春慵,把难以言状的困乏形容得如此具体、形象,作者的写作技巧真令人叹服。

“东风无力,欲皱还休”,东风柔软无力,水面像要皱起微波又将微波抹去。作者以“无力”“欲”“还”来写“东风”与“春水”,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景物轻柔、缓慢的状态,也就是诗人慵懒的状态。

17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鬓、潦、虎、赢、仓皇、饱。

18 .①有条不紊(井井有条)②慌慌张张(慌手慌脚)③我行我素(自行其是)19.行文上,容子一层,糜子一层,玉米一层,高粱一层,向日葵一层,而且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内部还分着细微的层次。20.画线的比喻句既有暗喻又有借喻,把高原的大地比作一篇文章,把高原的大地上的一片糜子比作文章中的段落,把一行一行的糜子比作字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天高原的大地上,农人收割糜子的情形,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眉目清楚”形容像一篇文章的高原大地庄稼很有条理和层次,可用“有条不紊(井井有条)”。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乱。

②语境运用拟人修辞,形容新出来的洋芋的慌乱,可用“慌慌张张(慌手慌脚)”。慌慌张张(慌手慌脚):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

③语境“固执地不肯脱下白绿搭配的长裙”形容大白菜不管别的庄稼成熟与否,依然在生长,可用“我行我素(自行其是)”。我行我素:指不受外界影响,按自己向来的行事方式去做。自行其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19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句子的主干,单独成句: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内部分着细微的层次。

然后把“各占一层的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变为几个短句:容子一层,糜子一层,玉米一层,高粱一层,向日葵一层;

注意要“强调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的层次性”,可以使用递进连词“而且”。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章中糜子那节被割倒一片,一行一行飘香的字词都被放在地上”,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高原的大地”,喻体是“一篇文章”,而把“一片糜子”比作“文章中的段落”,把“一行一行的糜子”比作“字词”。把具象的收割场景用抽象的文章来形容,更具诗意和美感,使语言更加新颖独特。

21 .①蓝碳固碳量很大②较难达到饱和状态③首先要保护海洋生态22.通过开展渔业增汇机理及扩增潜力研究、海洋负排放和增汇技术研究等,增强海洋碳汇能力。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和“蓝碳固碳时间很长”为对照句,结合后文“海洋储存了地球上超过90%的二氧化碳”可知是说其固碳数量大,应填“蓝碳固碳量很大”。

②此处就陆地生态系统的炭饱和问题说海洋“便于长时间大量地储存碳”,说明滨海生态系统“较难达到饱和状态”。

③此处对应后文的“其次”应是“首先……”。结合后文的阐释“包括保护红树林……”可知,是谈保护海洋生态,应填“首先要保护海洋生态”。

2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

一是“技术研究等研究”成分赘余,删去“等”后面的“研究”。

二是“开发”和“研究”搭配不当,将“开发”修改为“开展”。

三是“增强海洋碳汇”成分残缺,在“海洋碳汇”后面加上“能力”。

23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中数学家丘成桐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深深影响了他做学问的气质和修养,他说文化的根底对他做数学研究时的格局有很好的影响;第二段中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认为国学基础为他在物理学上的发现提供了灵感,而且其中的一些道理,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两个人物共同点是非常认可古典文化是做学问和做人的基础,强调了古典文化对现代人的良好影响。国学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从而获得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国学经典里面诸如唐诗宋词有好多很有意境和工整的诗词,细细品读,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你的身心得到休整,思考得到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鉴古而知今,毛主席熟读历史,对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有巨大作用。对我们做人,做事,立业,持家都有积极的作用。读了古典国学等于有了左手,那么右手是什么呢,右手就是要对当今的格局、文化、科技和理念做一些必要的涉猎。古今都有了,人世间所有的东西都释然了,都明白了。因此,我们应重视国学基础的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国学中的精髓文化,做到古为今用,传承中华文化血脉。

写走时,如果文章写成议论文,在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古为今用,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国学的作用,谈国学基础对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指导意义;接着论述继承国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阐述新时代青年人应注重学习国学基础,继承中华文化血脉;结尾回扣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立意:

1. 国学基础指导我们做学问、做人。

2. 传承中华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 古为今用,传承中华文化血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