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制作,创新表达 音乐剧《苏州河北岸》将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实景演出_犹太_摩西_会堂

彩色玻璃窗映照着烛灯肃穆的光,悠扬动听的中国民歌、犹太民歌和爵士金曲相互交织,摩西会堂宛如化作一艘“诺亚方舟”,载观众穿梭时空,亲身体验中国人和犹太人在战争离乱中的苏州河北岸同舟共济、震撼心灵的真情相守。3月21日-4月9日,关于上海犹太难民的音乐剧《苏州河北岸》将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实景演出。

照见历史真实,让历史传奇重焕新颜

“那段历史有很多细节不为中国人所知,也不为世界所熟悉。”身兼编剧、作词、导演的孙惠柱教授说。十多年前他得知一段历史事实并由此写下剧本:1943年的虹口,犹太少女仙娜与父亲相依为命,共同经营一家咖啡馆,小英是他们的得力帮手,他们收留了从欧洲逃往上海的犹太难民伊萨克。日本人要设置“隔离区”处置犹太人,仙娜内心爱着地下党松耀……故事虽是虚构,处处能照见历史的真实。

2012年春该剧以《苏州河北》的名字首演,成为中国首部描写犹太难民、日本军官和当时上海人在二战时的特殊关系的原创话剧,场地就选在纪念馆内的摩西会堂。许多犹太人被这部戏剧真实独特的视角、跌宕起伏的情节感动,口口相传后慕名而来,组团买票。

回到历史发生地,体验历史沉浸感

摩西会堂最初由俄罗斯犹太人于1927年修建,位于今天的虹口区长阳路,是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聚会场所。1933年至1941年,约有2万名犹太难民登陆上海。

摩西会堂内的门窗、陈设,处处可见磨难、救赎、文化交织的历史留痕,让观众零距离切身感受上海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犹太难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成为“东方的诺亚方舟”。

演出场馆虽小,只能容纳六七十个观众席位,但观众反响极佳,此前多轮演出都维持很高的平均上座率。2020年纪念馆完成扩建后,馆内有了其他演出的场地,但主创团队依然选择在纪念馆内的摩西会堂旧址演出,因为这里具有更强的历史沉浸感。

摩西会堂旧址是纪念馆的一个展厅,也是整个故事线上的组成部分,音乐剧《苏州河北岸》把会堂变成了演出场地,让历史建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也非常契合“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使建筑可阅读变得更具象,得到更生动的体现。

展开全文

十年不忘初心,重新制作创新表达

“首版《苏州河北》是话剧,后来加了些年代老歌变成音乐话剧《白马Café》,现在的《苏州河北岸》真正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音乐剧。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为贵’,传统艺术中历史最久、地位最高的是讲究‘和’的‘乐’,戏剧则长于以歌舞演故事。”孙惠柱介绍。

经年岁月洗练,观众仍然想念这出戏剧;创作者也不忘初心,不断强化故事的情感内核与文化诉求。十年来,不少犹太朋友都为剧本出谋划策,丰富故事细节,如“伊萨克”这个人物的诞生:他亲眼目睹妻儿被枪杀,一路从波兰逃往上海的经历,增加了历史厚重感。

“《苏州河北岸》这个跨文化戏剧强调的是身处危难之中的爱、友谊和互助——这也是犹太人和上海人在二战中那段历史的真实反映。在日寇侵占的上海,既有你死我活的冲突与恨,也有被压迫者相濡以沫的温馨与爱,我们想在前者的背景下更多地展现后者——这也正是音乐剧的特长。”孙惠柱回忆,曾有朋友建议把剧情从买药改成买军火,增加戏剧冲突的紧张。但他仍坚持以买药为主线。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1939年从集中营逃到上海的犹太医生雅科夫·罗生特不久就去苏北参加了新四军,陈毅军长称他为“活着的白求恩”。

本轮《苏州河北岸》演出以风靡大小剧场的音乐剧形式重新制作,创新表达,让剧目更贴近当下受众审美。演出班底集结了国内优质音乐剧主创团队、沪上人气青年演员。作曲徐肖、编舞刘晓邑为故事增添的不仅是歌舞场面的“点缀”,其所擅长的艺术手段,也激发编导灵感,在排演中触摸到人物更深层的肌理,大大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比如剧中以一段运用投篮慢动作营造出来梦幻感的双人对唱,暗示松耀和来到咖啡馆的地下党林先生如何接头:两人曾是圣约翰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圣约翰大学即如今的华东政法大学,亦在苏州河畔。好听好看的音乐舞蹈,让剧中爱情、同窗情、同胞情、姐妹情自然生发,也为观众留下想象空间,探索历史传奇的奥秘。

《苏州河北岸》从2012年演出至今,每个演出季都吸引了很多观众,几乎场场座无虚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这部音乐剧在每个演出季的呈现都有着新的变化,主创团队及时根据新的史料研究成果以及观众的反应来调整剧情,从而让这部音乐剧变得越来越精美。今年的演出是由国内年轻演员组成的全新阵容,讲故事的团队越发朝气蓬勃,使得这部音乐剧能够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