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朱高煦兵败被擒、烈火烤炙而亡,朱瞻基:处死他的9个儿子_北平_部队_太子

众说周知,陈亨、张玉、丘福、朱能是朱棣麾下的四员大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大骁将之外,其实还有个“第五大骁将”。他就是三救朱棣于危难的朱高煦。

在朱高煦统领的部队中,除参政、谋士鲜少参与战事以外,指挥使、参将都是久经战阵的武夫,而守备以下的将军,皆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悍将。

虽然这支部队被朱棣留作备用,却比主力还能打。在东昌之战,别的燕军避实就虚,朱高煦的部队却迎难而上,打的就是精锐。一路上,朱高煦连克平安、盛庸,部队越打越兴奋,杀敌数越打越多。撤出东昌时,这支部队的伤亡人数,竟远远低于朱棣的主力部队。而朱高煦,也是第一个救出朱棣的将军。

这支部队之中,成材率也高得惊人。浦子口大战时,这支部队仅有万余人,然而朱棣称帝后,受封者竟多达30余人,其中侯爵1人,伯爵3人,总兵以下将军数十人。这支部队成材率如此之高,除了靖难战火的淬炼之外,也离不开这支军队的灵魂,朱高煦。

狼子野心的朱高煦

朱高煦是北平府人,在15岁那年,他与朱尚炳、朱济熿、朱有爋、朱高炽参加了朱元璋组织的尚学典礼。在入学的第三天,朱高煦就参加了“战斗”,对手是朱济熺、朱高炽和朱有炖。而巧合的是,后来朱高煦的铁杆盟友,朱济熿与朱有爋也参与了嘲讽兄长的“战斗”。

在这次“战斗”中,朱高煦言语傲慢,行止轻佻,将朱高炽三人逼得面红耳赤。就这时,一向对子孙宽厚的朱元璋站了出来。他端起皇帝的架子,将朱高煦痛骂一顿,斥责朱高煦三人狡诈狠愎,有狼子野心。

然而在北平府内,阴鸷狠毒的朱高煦却颇受朱棣青睐。高大威猛的他极善武术,据说骑马射箭鲜有人敌,在训练场上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此次入京,朱棣本对他非常看好,可在接到朱元璋的斥责诏书时,又极为恼怒。

由于是朱棣次子,朱高煦于1395年被朱元璋赐封为高阳郡王,其后又被放入燕王护卫军中,担任北征将领。在当时的燕王府内,各级将领都对喜好文学、结交读书人的世子朱高炽非常不满。因此他们转而投奔朱高煦,将他看作世子之位的争夺者。因此朱高煦在燕王护卫军中,地位非常高。

展开全文

当时部队里除了张玉以外,还有数十位参将、副护军参领等,一致倾向于朱高煦。平时主要在燕王府活动的朱高煦,往来于王府与护军之间,传递消息,收集情报。说白了,朱高煦当时就是朱棣在护军中的“影子”。不久之后,朱高燧也加入了部队,和朱高煦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

都说争褚夺嫡,成为一国太子,光靠恩宠是不够的,更要有谋略和功绩。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棣的处境非常不容乐观。当时朱允炆早已对藩王厌恶透顶,在黄子澄的建议下力主削藩。朱橚、朱柏、朱桂相继被废黜,朱棣也在奔丧途中被赶回北平府,交由北平布政使监视。

不久后,朱棣主动上表,将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派往应天,名为祭奠朱元璋,实为人质,以安朱允炆心。然而,朱允炆志得意满,竟不顾齐泰、徐辉祖百般劝阻,将朱高煦兄弟放归北平。在回返途中,朱高煦凶性暴露,抢夺徐辉祖爱马,诛杀沿途官吏、驿丞,与谋反无异。

在朝中众臣指责朱棣教子无方时,谁知朱棣却起兵造反了。当年6月,朱棣指挥朱高煦、朱能、张玉奇袭张昺、谢贵,歼敌大部,夺取北平九门,收拢数万精锐。到了耿炳文带兵抵达真定时,朱高煦又随朱棣轻骑而出,攻败南军。

而就在朱允炆临阵换将,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时,朱棣却北上大宁,夺取了朱权的七万铁骑。在郑村坝,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锐,与张玉、朱能互相配合,击溃李景隆50万大军。朱高煦的军事才能,让朱棣倍感欣慰。

朱棣的承诺

1400年,朱棣带领朱高煦南下,在白沟河再次会战李景隆。当时,朱高煦已由一个普通将军,被破格提拔为燕军的前锋大将。朱高煦的迅速提拔,不仅显示了朱棣的慧眼识珠,更体现了燕军的军事民主。强者上,弱者下,勇悍凶猛者,纵然是朱棣的亲生儿子,也要兵临前线,率众杀敌,这是朱棣之所以能够取得靖难胜利的重要原因。

朱高煦虽然没有参加过多少战斗,但却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在白沟河大战时,朱棣被南军大将平安、瞿能围攻,命悬一线。朱高煦得知后,仅率数千人,冲入敌阵,斩杀瞿能父子,将朱棣救出。据朱棣自述,他在靖难中多次被朱高煦营救,感慨万千。有人说朱棣是因为不喜欢朱高炽才宠信朱高煦的,其实并非如此。他对朱高煦的爱,远比给于朱高炽得更多。

在东昌之战中,朱高煦从前锋改为后军。虽然不在前线了,但朱高煦依然做好随时冲锋的准备。在东昌城下,张玉战死,朱棣受困,几无生还之路时,朱高煦拍马赶到,击退盛庸。这一次救援虽然慢了一些,却在朱棣心中留下了难以忘记的恩情。因此,朱棣越发对朱高炽冷淡,甚至在朱允炆施展反间计时,还秘密派人刺杀朱高炽。

在浦子口战斗时,徐辉祖指挥有方,盛庸作困兽之斗,将朱棣拦在镇江以北,迟迟无法突破。随即,朱棣招来朱高煦,亲抚其背,说道:

“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多努力啊。”

朱棣的间接承诺,刺激了朱高煦的敏感神经。他像一个飞毛腿一样,冲入阵中。论凶猛,盛庸自然不是朱高煦的对手。于是朱高煦攻破南军,俘虏盛庸,以南军战舰为前锋,直逼徐辉祖指挥所,迫使徐辉祖放弃浦子口,退回应天。

到了朱棣登基以后,三年未立太子,朱高煦才真正开始了他的争夺储君之位。当时,靖难四功臣仅存的朱能、丘福都是朱高煦的铁杆支持者。在各军、卫所的将官也纷纷上奏,力劝朱棣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朱高炽手中只有弱不禁风的文臣,根本奈何不了这些武将。

然而朱棣的脑瓜子是清醒的,稳重敦厚的朱高炽和战功卓著的朱高煦之间,他稍有不注意,就会酿成前朝之祸。因此,朱棣努力平衡两派的势力,尽力在中间斡旋,同时不断咨询文臣、武将,欲得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立何人为太子的想法。

后来解缙入选内阁,常与朱棣相伴。在朱棣询问太子人选时,性格耿直地解缙脱口而出:“好圣孙”。

面对朱高炽、朱高煦,朱棣始终下不了决心。他不能强行违背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愿放弃曾经的承诺。可抛开朱高炽和朱高煦,朱家子孙在他眼里,只剩下“最类己”的朱瞻基了。因此,朱棣必须立朱高炽为储君,才能将皇位顺延到朱瞻基的头上。

烈火烤炙身亡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朱高煦也被迁徙到云南。然而朱高煦并不满足于此,他曾当众向朱棣哭诉道:

“我有什么罪过,要把我贬黜到云南!”

看着泪眼婆娑的朱高煦,朱棣心软了,因此他将朱高煦留在应天。朱棣虽然有愧于朱高煦,可他将朱高煦留在应天的最大目的,还是为了制衡朱高炽的权力。朱高煦也深知这点,故而他在应天四处结交朝臣,多行不法之事,甚至还效仿太子仪仗,对朱高炽屡屡出言不逊。

然而,面对朱高煦的步步紧逼,朱高炽却丝毫不以为意。他心机极深,故意放纵朱高煦的言行举止。直到朱高煦在应天为非作歹十年后,狂妄自大的他竟向朱棣索要天策卫,甚至私下里以李世民自居。

1415年,多疑猜忌的朱棣无法容忍朱高煦的僭越之举,将他外放青州。当时,朱高煦对朱棣已然心生不满,他在青州为祸百姓,劫掠官粮,屠杀山东兵马指挥使徐野驴,以致民怨沸腾。朱棣忍无可忍,削去朱高煦的两卫,诛杀他的亲信,改而将他迁徙到乐安州,严加看管。

到了朱棣病逝以后,朱高炽大肆封赏朱高煦,以仁义对他。朱高煦虽心中仍有不满,可苦无可用之人,因此表面十分乖顺。然而十个月后,朱高炽突然暴亡的消息传至乐安州,朱高煦当即派人截杀自应天返回顺天的太子朱瞻基。尽管朱瞻基平安归来,继承皇位,可对他的亲叔叔却充满了怨恨。

不久后,将朱瞻基当作软柿子的朱高煦起兵谋反。朱高煦起兵后,朱瞻基立即采纳杨荣的建议,御驾亲征。当时在乐安州,很多官员听说皇帝御驾亲征,纷纷弃城投降。朱高煦的起兵,就像一场闹剧,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兵败被擒了。

1426年,朱高煦被押解回京,废为庶人,看押在诏狱中。朱瞻基虽没有处死朱高煦,却将他朱高煦的世子朱瞻坦活活烧死,以泄愤怒。因此朱高煦对朱瞻基怨念极大,在朱瞻基前来狱中探视时,竟当众将他绊倒。恼羞成怒的朱瞻基遂把他放在铜缸内,烈火烤炙后身亡。而在朱高煦死后,他的九个儿子,也一同被杀,死状极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