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车机广告防不胜防——一场车企和消费者的隐性较量_广告_车主_中控

市场环境变化多样,中控屏已随汽车智能化发展,迅速成为生活中的第四屏。可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这块屏幕还未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太多便利,烦恼就先一步因它而生。

既然是屏幕,既然是新兴移动终端,这片巨大的流量蓝海自然会吸引到海量的互联网企业,而车企更是可以借助先天优势去布局,让车机系统充满“私心”。没错,这些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已经着手抢占车机系统市场,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最后一块屏幕”断不可“独善其身”,有大屏幕的地方就有广告!

聚焦品牌,哪些车企推送广告?

广告防不胜防是我们的共识,我们早已对广告的袭扰习以为常,但如果在开车过程中,中控屏上出现了广告,甚至可能覆盖导航等重要信息,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听起来就非常头疼?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作为个例出现了。

在几个月前,有汽车博主曝出试驾丰田赛那时车机中弹出广告,“开通车主碳账户,抽奖赢iPhone14 Pro Max”,而在这则广告的右下角标有“丰田悦享”的标识,证实为丰田官方推送。在询问过丰田客服后得知,该广告由车联网统一发送,活动对象(开通车主碳用户)均会受到推送,且无法永久关闭。

去年也有大众车主爆料,驾驶大众ID.6在行驶途中,中控车机弹出广告,广告显示“推荐购车有好礼,单车成交至高可获12000积分,即日起-9月30日”。该弹窗广告几乎占据中控屏幕的一半面积,遮挡住了中控屏幕部分导航信息,事后,被骂上热搜后的大众取消了该弹窗广告。

事实上,出现过车机推送的广告的案例比比皆是,包括蔚来ES6、哈弗H6、比亚迪宋PLUS等均发生过类似事件,只不过部分车企比较“收敛”,广告出现时长短、占用面积小,车主反馈后基本消失匿迹,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聚焦市场,为何车企推送广告?

为何车企推送广告?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中控屏越来越大、越来越普及的当下,车机广告的潜力无限。一方面在智能网联、大数据以及定位系统的加持下,车机广告具备到达率高,精准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另一方面,相较于用户付费意向很低的选装包模式,车机广告则是将主动权回收到了车企手中,并且这种盈利稳定且市场前景好。

如今,汽车市场的内卷程度世人皆知,盈利未负的新能源车企比比皆是,对于车企来说,智能汽车高额的车机研发成本与后期的回报落差巨大,而车机广告能让车企有动力、有资金去研发更好的车机系统。但我们也要看到,车机广告的害处却全然落在消费者头上,车企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躺着赚钱。

于是我们看到一面是车企扎堆涌入,宝马、奔驰、丰田等陆续被曝出有车机广告弹窗;另一面是车主的口诛笔伐,认为车企的这一行为深深的伤害到消费者的权益,对驾驶的安全性造成了隐患。

聚焦终端,中控屏广告对错与否?

试想从电视、电脑到手机、车机,同样是屏幕,植入广告这个逻辑自然合理,事实上也有不少车主对中控屏广告的看法,“很正常啊手机也是如此照样也在用”。

可是这样的人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手机植入广告泛滥与汽车中控屏是否能植入广告并不是一件对等的事情。手机市场在经历“硬件免费时代”后,各种预装app和广告成为了消费者“生命必须承受之重”,如今手机的话语权落在仅剩的几家手中,消费者对无广告的权重早已漠不关心,手机广告已经是厂商“有钱白不赚”的共识。但汽车消费者从没有为硬件少花过一分钱,车企更是没有因为植入广告而对消费者进行过认为权益补贴,汽车消费者在这件事上是彻彻底底的权益受害者!

更值得重视的是,中控屏和手机屏的使用场景有着本质区别,在驾驶过程中车主是需要保持专注的,而弹窗广告的出现毋庸置疑会让车主分心,车机广告绝对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随便出现在中控屏上的。

从现实来说,以后车机广告的出现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这样的事件想杜绝除非是法律出手。事实上车企想通过车机广告来盈利的做法不能说错,但对于车机广告的主动权应当交由消费者,由车主来决定是否愿意接受推送,车企完全可以通过一些补贴来与车主达成协议,让车主在非驾驶场景下,进行适当地弹窗,这样的车机广告才能被消费者逐渐接受和认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