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战役拿破仑为何会失败?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唯一的惨败吗_莱比锡_拿破仑_战役

本文目录

  • 莱比锡战役拿破仑为何会失败
  • 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唯一的惨败吗
  • 莱比锡会战的战役结果
  • 莱比锡会战的介绍
  • 莱比锡战役双方损失如何
  • 莱比锡之战的简介
  • 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为什么会失败
  • 为什么称莱比锡战役是 民族之战

莱比锡战役拿破仑为何会失败

莱比锡会战是拿破仑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莱比锡城下,战争的一方是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组成的联军约30万人,另一方是拿破仑一世统帅的法军及莱茵联邦的军队约20万人。最后拿破仑失败,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拿破仑在吕岑,包岑和德累斯顿连战皆捷之后,终于又在莱比锡被彻底打垮,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政治上看,战争的性质变化了。

  拿破仑在执政初期所进行的战争,尽管有着为其帝国扩张领土,为自己争夺霸权的成分,但是从客观上来说,仍然有着某些进步的意义,因为当时的主要矛头,还是指向各国的封建王室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封建制度,是受到被压迫人民欢迎的。而在执政后期,当他成为欧洲的征服者和霸主以后,法国所进行的各决战争,已经不是给欧洲各国人民解除封建制度的桎梏,而是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战争负担和苦难,因此,曾经获得部分解放的人民不希望法国再来压迫他们,反对拿破仑又把战争加在他们的头上。所以,拿破仑晚期的战争是与大部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相抵触的。

  同时,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前期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失败后,也被迫实行了某些改革,利用了人民不满法国榨取财富的情绪,鼓动了部分人民起来反抗法军的起义运动。这样,法军就被迫在充满敌意的国家进行作战,缺乏人民的帮助,不能及时得到情报,零散人员经常受到袭击,后勤补给日益困难。法军中的一些外籍士兵,多次出现阵前哗变。所有这些,给法军的士气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唯一的惨败吗

还有最著名的滑铁卢
滑铁卢战前他曾对他重视的将军说只有收到我让你发病援助的消息,你再发兵。但是拿破仑的自信太盲目了,这个将军对他陛下的崇拜也太盲目了,在这些跟随拿破仑的将军眼里,拿破仑永远不会败,但由于战场上的种种原因,拿破仑没能发出去求援消息,这个将军也没有发兵,得到消息之后已经太迟了,无力回天
莱比锡之战是拿破仑第二年复出之后的又一次败仗,滑铁卢被驱逐之后,他不甘心,重整旗鼓,第二年带领一千士兵,回到祖国,招降了他以前忠实的元帅将军兵不血刃的夺回王位,反法同盟大为恐慌,集结兵力大战于莱比锡,拿破仑军力毕竟不如以前再次战败,在他母亲多方疏通关系下才保住性命,流放圣赫勒拿到

莱比锡会战的战役结果

19日上午9时沙皇要求坚守莱比锡的法军后卫部队投降,以保全该城,但遭到守城法军的断然拒绝。
法军在后撤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意外的情况:负责保护桥梁的一个工兵班长接到命令说,敌方追兵一到就要立即炸毁桥梁。当布吕歇尔的少数骑兵沿河向林德瑙方向迂回时,枪声使工兵班长着了慌。误认为敌人的大队追兵已到,因而引爆了预先放置好的炸药,炸毁了法军撤退的唯一一座石桥,使后卫约两万八千名官兵无法过河,其中包括军长劳里斯顿、雷诺,麦克唐纳和十六日刚刚晋升为元帅的波兰亲王波尼亚托夫斯基。麦克唐纳跳入河里,侥幸游到了对岸,波尼亚托夫斯基被淹死,法军全部被俘。震惊欧洲的莱比锡战役,就是这样结束了。
这一仗,法军共损失六万五千余人,除战死之外,有三十六名将官和三万余人做了俘虏。另有二十八面军旗,九百辆弹药车、三百余门火炮和四万余枝步枪被联军缴获。拿破仑率领撤退出来的法军且战且退,于十一月初到达莱茵河一线,他留下马尔蒙率领三个军在美因兹做后卫, 自己返回了巴黎。十月十一日,圣西尔在德累斯顿率部投降。虽然联军取得胜利,伤亡却远远大于法军,五万四千名官兵成了法军的枪下鬼,比法军多出近两万
艾尔斯特河边的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近代的欧洲从此脱出了中世纪的蜕壳。法兰西第一帝国从此罹难,走向崩溃,法国人民又象一七九三年那样,面临着外部强敌的入侵。

莱比锡会战的介绍

莱比锡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拿破仑以18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30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整场战役下来,反法联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拿破仑的战败代表着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经幻灭,反法联军于1814年3月31日进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依然保留“皇帝”称号,领土仅限于厄尔巴岛。

莱比锡战役双方损失如何

莱比锡战役双方损失:1813年10月16—19日,在拿破仑战争的第六次反法联盟(俄国、奥地利、大不列颠、普鲁士、瑞典等国)中,双方在莱比锡地域进行的决战。因有许多民族的军队参加作战,故被称为“民族大会战”。

莱比锡战役前的军事政治形势对盟国有利。因连年战争而陷于民穷财尽的法国,在军队供给和后备兵员补充方面能力都已有限。盟国的企图是以联军的兵力围歼莱比锡地域的法军。拿破仑定于10月16日对盟国波希米亚军团发起攻击,因为他预计盟国其他军团这一天不能参加作战。为迎击由南方进攻莱比锡的施瓦岑贝格元帅指挥的波希米亚军团(13.3万人,火炮578门),拿破仑抽调出5个步兵军,成两线配置。

第二线内还配置有4个骑兵军。禁卫军留作总预备队,组成战斗队形的第三线。缪拉元帅受命统率该集团(共计12.2万人)。为迎击贝尔纳多特元帅指挥的盟国北军团(5.8万人,火炮256门)和布吕歇尔将军指挥的盟国西里西亚军团(6万人,火炮315门),拿破仑将2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共5万人)调往莱比锡城以北,由内伊元帅统一指挥。

宫内大臣贝特朗率1个军(1.2万人)在林德瑙附近正面向西展开。战役开始前,仅波希米亚军团和西里西亚军团逼近莱比锡。当时,北军团位于哈雷(距莱比锡30公里),波兰军团位于瓦尔德海姆(莱比锡以东40公里)。盟国参战军队达30余万人(俄军12.7万人、奥军8.9万人、普军7.2万人、瑞典军1.8万人),火炮1385门;拿破仑军队(法国、波兰、荷兰、萨克森、比利时,意大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军队)近20万人,火炮700门。

联军统帅部根据亚历山大一世、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弗朗茨一世三位君主的旨意,决定于10月16日晨使用波希米亚军团(编为3个集群和1个总预备队)由南面发起攻击。俄军4个军(分别由维特根施泰因将军、欧根·符尔滕堡、帕连将军和拉耶夫斯基将军指挥)和盟国2个军(分别由克莱瑙和克莱斯特指挥)编为第1集群(8.4万人,火炮404门),由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统一指挥。

普鲁土军和奥地利的后备队(3万人,火炮114门,由梅菲尔特将军指挥)编为第2集群。第3集群(1万9千人,火炮60门)也是由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编成,由久洛伊指挥。第1集群受命在赛费尔特斯海恩、克勒伯恩一线攻击法军;第2集群则应在盖瑟尔和埃尔斯特两河之间夺取所有渡口,并向法军右翼实施突击,第3集群的任务是进攻林德瑙,并夺取莱比锡城以西埃尔斯特河上的渡口。西里西亚军团在梅克思、莫考一线由北面进攻莱比锡。

历时4天的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结束了1813年战局。双方损失惨重:拿破仑损失近8万人,火炮325门,盟国损失5.4万余人(俄国2.2万余人,普鲁士1.6万人,奥地利1.5万人),最后以盟国的胜利而告终。

俄军担负了作战的主要重任,对联军取得莱比锡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但是,如不是联军统帅部贻误战机,那么拿破仑的失败将会更加惨重。奥地利奉行的是削弱而不是歼灭拿破仑军队的两面政策,这阻碍了达成坚决的战役目的。联军在军队指挥方面犹豫不决,军队行动互不协调,也缺乏统一的坚强指挥。受命统率联军的施瓦岑贝格实际上未能履行总司令的职责,而三国君主会议也未成为联军作战的名符其实的统帅。这就使目标宏大的战役企图无法实现,造成行动犹豫,以致大批军队(1/3)就地待命未能参加作战。

在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的统帅才能未能发挥出来。他采取的作战行动不如以往得力:分散使用了强大的预备队,在决定性的地段上未造成必要的兵力优势,基本上采用的是正面攻击。莱比锡战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它使法国失去了在欧洲的许多领地,加速了拿破仑的垮台。

莱比锡之战的简介

莱比锡战役
Leipzig,Battle of
拿破仑一世于1813年5月与第六次反法联盟交战。经6~8月的短时间停战后,开始了秋季战役。8月27日,法军在德累斯顿战役中告捷,但由于奥地利和瑞典加入反法联盟,法军被迫撤退。10月3日,普鲁士将领G.L.布吕歇尔·冯·瓦尔斯泰特和A.W.A.N.von格奈森瑙统率的西里西亚军队渡过易北河后,形成对法军的包围。为阻止反法联军的会合,拿破仑一世集法军于莱比锡。16日在中部的瓦豪村发生激烈战斗,但反法联军占领瓦豪和林德瑙的企图未获成功。下午2时,拿破仑一世开始反攻,为联盟军队所阻,法军在莱比锡北部的莫肯村的进攻也被击退。17日,俄军和瑞典军到达,联军人数大大增加。拿破仑一世建议谈判,但遭拒绝。18日,联盟军队集中攻击莱比锡外围,莱茵联邦的萨克森步兵和炮兵投向反法联盟。19日上午,拿破仑一世开始向林德瑙方向撤退,由于埃尔斯特河上的桥梁被炸毁,法军后卫及伤员被困在莱比锡城中,经过艰苦巷战,莱比锡最终落入反法联盟手中。

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为什么会失败

拿破仑执政后期,当他成功的征服欧洲,成为一代霸主之后,这时法国进行的战争,早已经不能为欧洲各国人民解除封建统治的枷锁,给他们带去的是战争的痛苦,这个时候已经获得解放的人,不会允许法国来统治他们,反对拿破仑把战争加在本国身上。所以拿破仑后期发动的战争与大部分人的利益相冲突,遭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对。各国的统治集团为了维护统治,在和拿破仑战败后,也实行了一些改革,利用人民反对法国霸权的情绪,煽动人民发动反抗法军的起义。法军就这样在和充满了敌意的国家对抗,缺乏广泛的帮助,情报滞后,人员常常受到偷袭,补给越来越难。法军中的外籍士兵,出现过很多次的阵前哗变。这些所有的事情,给法军的士气造成非常坏的打击。这就是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为什么会失败原因。

据史料记载,莱比锡战役过程对法军来说非常不利,一开始法军取得了优势,后来拿破仑没有直接指挥的部队却遭到连续的失败。首先向波希米亚军团迂回的第一军,在库尔姆附近被敌军主力包围。战斗持续到八月三十日,最终弹尽援绝,被迫投降,失去一万三千多人。

拿破仑从西里西亚返回德累斯顿时,留下七万五千人的部队。联军指挥官得知消息,立即停止撤退,向西里西亚军团反攻,结果这次将法军打回博伯尔河西岸。法军这次损失约一万五千人。法军向柏林进攻的四个军,被北路联军击败,法军损失三千人后被迫从易北河一线撤军。从汉堡出发准备策应的十三军,也一样受挫。从这以后法军在东和北线连遭挫败,被迫进行防御。这时候莱比锡战役过程变得对法军不利。为了扭转战局,拿破仑命令德累斯顿的部队进行防御,乌迪诺由于连续失利请求解职。之后莱比锡战役过程变得更加残酷,面对联军三路大军的包围,法军部队疲于奔命,给养越来越差,土兵每天的食物非常少,已无肉类供应。部队损失很大,病员也很多。同时联军的兵员却不断地赶到战场。面对优势兵力进攻,拿破仑命令法军撤离一些难以防守的阵地。但最后还是寡不敌众,被动局面很严重。拿破仑后来评价这次战役时说,如果当时有三万发炮弹,他就会取得胜利。

为什么称莱比锡战役是 民族之战

  莱比锡之战
  莱比锡战役
  Leipzig,Battle of
  拿破仑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又称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发生在莱比锡城下,故名。战争的一方是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组成的联军约30万人,另一方是拿破仑一世统帅的法军及莱茵联邦的军队约20万人。
  拿破仑一世于1813年5月与第六次反法联盟交战。经6~8月的短时间停战后,开始了秋季战役。8月27日,法军在德累斯顿战役中告捷,但由于奥地利和瑞典加入反法联盟,法军被迫撤退。10月3日,普鲁士将领G.L.布吕歇尔·冯·瓦尔斯泰特和A.W.A.N.von格奈森瑙统率的西里西亚军队渡过易北河后,形成对法军的包围。为阻止反法联军的会合,拿破仑一世集法军于莱比锡。16日在中部的瓦豪村发生激烈战斗,但反法联军占领瓦豪和林德瑙的企图未获成功。下午2时,拿破仑一世开始反攻,为联盟军队所阻,法军在莱比锡北部的莫肯村的进攻也被击退。17日,俄军和瑞典军到达,联军人数大大增加。拿破仑一世建议谈判,但遭拒绝。18日,联盟军队集中攻击莱比锡外围,莱茵联邦的萨克森步兵和炮兵投向反法联盟。19日上午,拿破仑一世开始向林德瑙方向撤退,由于埃尔斯特河上的桥梁被炸毁,法军后卫及伤员被困在莱比锡城中,经过艰苦巷战,莱比锡最终落入反法联盟手中。
  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战斗中反法联盟方面丧失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会战的直接结果是拿破仑一世在德意志的统治最终崩溃,莱茵联邦解体。
  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战斗中反法联盟方面丧失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会战的直接结果是拿破仑一世在德意志的统治最终崩溃,莱茵联邦解体。 此后,反法盟军乘胜追击,兵临巴黎城下,巴黎守军投降。1814年4月,拿破仑不得不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会战的直接结果是拿破仑一世在德意志的统治最终崩溃。为纪念这次战役100周年,德国政府于1913年建立了民族之战纪念碑”。
  欧洲各国基本都参加了,如果失败了,各国将继续受拿破仑的压迫,所以是民族之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