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董新兰:父亲董朝祥是她人生航标_父亲_塔克拉玛干_部队

□赵鸿飞

董朝祥,男,1923年11月23日出生在河南周口郸城县的一个贫穷家庭,从小过着流浪乞讨生活的他,14岁时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兵。193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入伍。跟随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和田,后转业到昆仑一牧场,直到离休,2004年12月23日去世。

近日,笔者有幸采访了原和田昆仑一牧场老兵董朝祥的女儿董新兰。她给我讲述了一些她父亲董朝祥的往事。

董新兰对我讲:她父亲董朝祥1923年11月23日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2岁时母亲去世,5岁时他父亲又紧跟着去世。在她父亲的记忆里,他对父亲母亲的记忆特别模糊,只记得自己从小沿街乞讨,过着流浪生活,每天都在各村之间来回走动,企盼有好心人给口饭吃。那段艰难的日子,董朝祥只给女儿董新兰们说过一个“苦”字,再也不愿多提。也许这一个苦字,董新兰说:“不知倒出了她父亲内心的多少酸楚、惆怅和创伤!”14岁那年,她父亲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兵,因年龄太小,只能给国民党部队的官兵打杂,干些平日的琐碎工作。在国民党部队的这段时间里,她父亲董朝祥看清这是一支不得民心的部队,也不是为广大老百姓办事的部队。1939年她父亲所在的这支国民党部队被西北野战军全部俘虏并收编,董朝祥也成为一名正式的解放军战士。他跟随部队在陕甘宁等地打了无数次胜仗。1949年10月,她父亲随王震司令员的部队,解放酒泉后,继续西行,打开新疆东大门,向新疆挺进。

刚到新疆阿克苏还沒站稳根基的他们,又接到新的任务。说和田有一小撮反动势力,想搞暴乱,让他们前去平息。

12月5日,董朝祥们从阿克苏出发,向阿瓦提方向行进,沿和田河,赶赴和田。冬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格外的寒冷。对缺衣少食的广大官兵,又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17天里,董新兰她的父亲跟随部队急行军780公里,胜利到达和田。创下了中国军人行军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她父亲的眼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壮美,是他们经历过的一场没有硝烟和流血的战场,是解放军官兵战胜死亡之海的一次战斗,凭着中国革命军人的伟大信仰和力量、广大部队官兵精诚团结合作、战友之间的互帮互助,还有全体官兵服从命令、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坚定信念。才使他们完成了这项历史使命。

展开全文

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面气候多变,温差极大,缺少水源,时不时还有沙尘暴,一旦遇到一场大的沙尘暴,很有可能整支队伍都会被风沙所埋……

当地老百姓听都部队横穿沙漠,纷纷主动前去奉劝部队领导,这个办法万万施不得,老百姓担心部队一但踏进沙漠腹地,就会凶多吉少,官兵们有可能无法出来。部队领导仔细听了群众的衷心劝告后,十分感激,但也跟老百姓解释了部队的选择,也是大势所逼,没有别的办法。

当地群众看着劝不动部队首长,只好作罢,长吁短叹地说:“这可怎么办”?几位熟悉地貌的当地老百姓,自告奋勇地为部队当起了向导。

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地百姓为何这么恐惧呢?

原来,在维吾尔语里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多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面积达33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这片沙漠看起来有一种荒凉的美感,但是在美丽中却暗藏着巨大的危险:沙漠昼夜温差大,夏季酷热,温度可达60摄氏度;冬季严寒,最低气温能降到零下30摄氏度。

12月份的天气,是这里最寒冷的季节,北风呼啸,天寒地裂。对衣服单薄的广大官兵来说,又是一次严峻考验。严寒、酷热,缺乏水源,虽然名誉上有一条和田河,但在沙漠腹地大部分地段早已断流,根本沒有水源可寻。要想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必须每个人要带够充足的水。

董新兰接着对我讲:她父亲对她们说过。当部队在沙漠中穿行到十天的时候,突然天气大变,刮起了沙尘暴,大风刮起的沙子吹打在官兵的脸上,让他们隐隐发痛。遇到这样大的沙尘暴部队本不应该继续前进,但是为了赶时间,战士们却没有停下脚步,仍然相互手挽着手继续艰难地往前移动。

此刻,沙尘暴越刮越猛,黄沙翻滚,遮天蔽日,他们一下子难辨东南西北,更不知道前面的路该怎么走,许多人被大风吹得连脚都站不稳。骆驼趴在沙里也大声直叫,一些受惊的马匹也跑丢了,战士们相互牵着手,挽着胳膊背对风向,防止被沙尘暴吹散走丢。

约摸过了二、三个小时,沙尘暴渐渐小了,太阳也隐隐约约地冒了出来,官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风沙吹得,脸上、耳朵里、身上全都沾满沙尘,好像刚从土里挖出来一样。

虽然战士们遇到了这样大的困难,但是一个人也没有妥协,而是互相鼓励打气,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完了死亡之海。

每每董朝祥他提起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事,董新兰都会明显感觉到她父亲心里特别难过。“成功穿越死亡之海,是他一生中最特殊的一个奖章,它不同于战争中的一等、二等功奖章,这个奖章上没有战士的鲜血,也没有硝烟味!”这是她父亲董朝祥说过的一句话,多么朴实中肯的一句话,道出了当时多少官兵心中憋了很久的一句话啊!

后来她父亲董朝祥转业后,服从组织安排,不管分配到哪里,都毫无怨言。觉得共产党得了天下,日子一天会比一天好,平日里他教育她们家的4个孩子,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好好学习和做人,长大一定要为国家多做贡献。

她父亲董朝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参与过叶尔羌河和新藏公路的建设。叶尔羌河在她父亲眼里是清澈的、美丽的,有一年夏天她父亲正在紧张施工,没发现上游突然下来的洪水,他瘦弱的身体被卷入洪流之中,这时一位战友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之中将他救出。谈起这段生活,她父亲总是笑谈叶尔羌河的清澈、水的甘甜、战友之间兄弟一样的情怀。在新藏线的建设中,告诉她们更多的是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艰辛,这项工程的宏伟及修青藏线的重大意义。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高原环境等恶劣环境,让她父亲发烧患上了肺气肿病,后来,组织只能安排他来昆仑一牧场从事牧业工作。1970年牧场领导考虑到她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把一批进口的种羊交给他管理。她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出一条经验:养好种羊,必须常年保证种羊的膘要好,让每只羊要有强壮的体质,才能抗严寒和疾病,这样良种羊才能多产羔多剪毛。

她的父亲董朝祥一生都是艰苦朴素,从不奢侈的过日子,无论是在牧区住地窝子,还是在连队住土房子,自己能解决的事情绝对不麻烦别人,也教会了她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习性,不管啥时候,只要自己动手就会丰衣足食。她的父亲董朝祥从中原到昆仑一牧场,由于长期在高海拔的地区生活工作,患得肺气肿病一年比一年严重,同时又出现并发症肝硬化,常年都在服用药物。在那个生活物质匮乏的时代,她父亲用他那瘦弱多病的身体担负着她们六口之家的生活。他白天忙碌上班,晚上还在煤油灯下为她们织毛衣、毛袜,想法减轻一下她母亲的负担。有了多余的功夫,她母亲就有时间为她们4个孩子置办新衣和新鞋,每年春节她和哥哥妹妹都能穿上崭新漂亮的衣服鞋子。平时她父亲还带她们打土块、打煤砖、和泥巴围院墙,教她们放羊、养鸡、喂猪。经常教育她们要做个勤快、正直、有担当、热爱生活的人。她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童年生活幸福快乐,日子过的有滋有味,甜甜蜜蜜,她们的健康成长,都没离开她父母的艰辛付出。她的父亲重病期间,还告诉她:他的一生已经很幸福了,他用过的手机、戒指、衣服等能捐的就捐给需要的人,千万别烧了。她听着自己父亲的这个小小的要求时,当时满口答应,让她的父亲放心,她决不辜负父亲的厚望。2004年12月23日她的父亲就这样无牵无挂地走了,带着对她们的信任,董朝祥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她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平时节俭、自律而又普通的人,他是她们的榜样,又是她们生活当中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她慈祥的父亲更是她人生的航标!

作者简介:赵开新,笔名赵鸿飞,农民,甘肃古浪民权人,现暂住新疆和田市。孔子诗歌协会会员。从一九九零年开始发表作品开始,先后在《中国农机安全报》巜中国乡村》巜

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科技报》巜武威日报》《西凉文学》《古浪文苑》、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发表作品五百多件,并多次获奖。有百余篇(首)作品被巜中国乡村》杂志中乡美视角等文学平台刋发,先后有作品被巜赵燕翼纪念文集》巜浪花》第二届孔子诗歌杯全球作家诗人大奖赛作品集巜千家诗》诗歌卷,第五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作品集《中国当代诗词大典》等书收录!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点个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