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希特勒?施陶芬贝格的刺杀计划为何失败_希特勒_刺杀_炸弹

希特勒从1921年进入德国政坛到1945年在元首地堡中自杀身亡,先后经历了46次大大小小的暗杀。

毫不夸张地说,希特勒几乎每一次出现在公共场合,都可能有人试图暗杀他。

但无论怎样,希特勒还是躲过刺杀。

刺杀行动中最著名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由国防军军官们策划的“女武神”行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不是发生意外,希特勒就会上西天,他的独裁统治就会终结,二战就会提前结束,人类历史也会改写。

概括地说,刺杀希特勒的这次计划先天不足,影响了成功率。

我们常说做事要万无一失,所谓的万无一失就是把所有的意外因素考虑在内。

我们回顾一下施陶芬伯格刺杀希特勒的计划,到底有多高的成功率。

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的元首,是个心狠手辣、无恶不作、诡计多端的人。

展开全文

凡是这样的人,都疑神疑鬼,戒备森严,难以接近。

也就是说,能接近他的人,都是取得他绝对信任的人,这就使刺杀希特勒的计划难度大大提高。

因为能得到希特勒绝对信任的人,都是他的死党,对他忠心耿耿,死心塌地,根本就不会对希特勒下手。

这就决定了,即使能够找到能接近希特勒,又愿意刺杀他的人,也是绝无仅有, 是孤军奋战。

之所以说这个计划先天不足,是因为他们选中的是史陶芬柏格上校。

从政治立场上说,史陶芬柏格是刺杀行动最合适的人选;但是他的体质不过关。

史陶芬柏格,出身于名门贵族,年仅35岁就晋升上校,

尽管他曾经像千万德国军人一样,对希特勒顶礼膜拜,曾经是他的狂热信徒;但是后来他的信念开始产生动摇。

早在1943年,希特勒的人设在他心里就开始崩塌。

他在北非的战地日记里写道:“身为一个军人的自觉:效忠希特勒就如同背叛国家;希特勒不只与全世界为敌,更是德国的头敌,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他在执行行动计划前在日记里写道:“如果我不采取此行动来制止这场无意义的杀戮,我将无法面对因战争而造成的孤儿、寡妇”。

因此说,他立场坚定,视死如归,有将希特勒置于死地的动机。

而且史陶芬柏格1944年7月1日任命为德军后备部队参谋长,因此有了接近希特勒的机会。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条件,史陶芬柏格才被看好。

于是,从史陶芬柏格被提拔那一刻起,刺杀希特勒的“华尔奇丽亚”(Valkyrie;女武神)行动拉开序幕。

可是他的体质,决定了刺杀行动举步维艰,降低了成功率。

1943年4月7日,他在突尼斯的一次战斗中严重受伤,炮弹将他的右手炸断,左手也受了伤,只剩下三个指头,右眼则完全失明。

这样一个人来执行刺杀希特勒的任务,这就给让刺杀任务更加艰巨,充满变数。

需要指出的是,刺杀希特勒的炸弹是需要临时启动的。

由于担心钟表发出的滴答声会暴露目标,所以刺杀希特勒的炸弹使用酸液腐蚀铜丝的方式启动。

启动方式是用钳子夹断一个盛满酸液的管子,这样硫酸才会开始腐蚀牵制撞针的铜丝,当铜丝被腐蚀完断裂的时候,撞针就会在弹簧压力下撞击雷管,引爆炸弹。

腐蚀铜丝的时间大约10分钟,也就是定时在10分钟。

这也决定炸弹只能提前10分钟启动,不能像钟表控制的炸弹那样,任意定时启动。

这样的启动方式,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易如反掌。

可是对于左眼失明,左手只有3个手指的施陶芬贝格来说,完成这样的动作跟登天一样难。

而且在刺杀当天,意外太多了。

首先是墨索里尼要在下午两点半要到德国来,即将召开的会议改在中午12点半举行,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小时。

这样一来,史陶芬贝格由于时间紧迫,只启动了一枚炸弹,计划成功的概率减少了一成。

要是两颗炸弹起爆,成功率就大大提高。

而且希特勒一反常态,将会议开会地点从原来的地下室改到地上。

要知道地下室的墙是钢筋混凝土,四周墙上无窗,炸弹的威力相对来说会非常集中。

而临时会议室,却是位于地上的一座木屋,这座木屋有三个窗子。

而且希特勒嫌木屋的空气不好,还让下属将三个窗户全部打开。

如此一来,即使炸弹在希特勒身边爆炸,威力将减半。

这样的意外,让计划成功率又降低了一成。

其实在7月初,施陶芬伯格就一直把炸弹放了自己的公文包中,准备伺机见炸死希特勒。

在7月中旬他与希特勒有三次接触机会,但他想炸死的另外两个人戈林和希姆莱不在场,而没有下定决心。

因为他所在的刺杀小组希望一劳永逸,将希特勒和他的左膀右臂一网打尽。

由于意识到这样的机会不多,所以他们决心行动,只刺杀希特勒一个人。

7月20日早8点,施陶芬伯格从柏林登上军用飞机前往德军最高指挥部,该指挥部位于波兰境内一个叫“狼窝”的地方。

10点30分,飞机降落在"狼窝"军用机场,施陶芬伯格手提公文包经过几道岗哨进入戒备森严的指挥部。

当时希特勒已经到场,正在发表讲话。

施陶芬伯格把装有炸弹的公文包挨着希特勒面前的桌子腿放在地上。

两分钟后,施陶芬伯格离开了会议室。

这时候,桌子旁的一位军官想俯身向前看地图,见施陶芬贝格那只公文包碍事,就将它往桌子底下挪动了一下。

几分钟后炸弹爆炸,参会的24人中有4人当场死亡,距离希特勒最近的数名军官被炸得血肉模糊,水泥屋顶都被掀飞一半,但是希特勒只是受了皮外伤。

希特勒之所以幸免,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施陶芬伯格只启动了一枚炸弹,威力变小。

二是由于会议地点变更,木屋里有窗户,减小了炸弹杀伤力。

三是由于炸弹移位,厚重的橡木桌面保护了希特勒。

综上所述,这次刺杀希特勒的计划,意外太多,成功率降低了三成,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希望,不是一项完美的计划。

如果是完美的,就要把所有意外考虑在内。

那就是,施陶芬伯格有没有时间和能力启动两枚炸弹?会议时间提前了怎么办?会议地点变更了怎么办?公文袋被会不会被移动?

真正完美的计划都是要有预案的,要把所有的万一都考虑在内。

但是,由于希特勒的身份特殊,刺杀机会少之又少,计划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所以希特勒才会一次次逃脱暗杀。

施陶芬贝格听见炸弹爆炸,看见会议室建筑物冒出浓烟,他欣喜若狂。他毫不迟疑顺利通过党卫军的检查哨所,赶到机场,坐上飞往柏林的飞机。

施陶芬贝格抵达柏林后随即命令启动"瓦尔基里计划",企图趁乱夺权。

希特勒大难不死开始疯狂报复,7000多人被逮捕,约5000人被处决,也包括施陶芬贝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