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文化 沿黄水利行”活动日前于聊城开幕_黄河_灌区_南水北调

人民网济南4月14日电 (逄鑫珊)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文化,用心用情讲好黄河故事。近期,山东省水利厅联合省文旅厅、山东黄河河务局等部门开展了“弘扬水文化 沿黄水利行”媒体采风活动。在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的聊城市,采风团走上堤坝、探访闸涵、深入干渠、了解典型,亲历齐鲁“水文化”故事。

聊城是黄河与大运河唯一交汇地,全市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条、各类湖泊水库21处,市区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水上古城,大运河、徒骇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城而过,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从鲁豫二省交界处的北金堤主题文化园,到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采访团沿黄河下游重要支流金堤河一路北上,春江水暖,绿柳拂堤,坝岸平整坚固,河道衬砌基本覆盖,展示出一幅幅生态美景。

金堤河聊城段。人民网 逄鑫珊摄

在黄河聊城段,位山、郭口、陶城铺、陶城铺东等4座引黄闸横亘其上,设计总引水能力415立方米每秒,引黄灌溉面积达700多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位山闸作为山东黄河最大的引水闸,担负着聊城市农田灌溉及引黄济津、引黄入卫、引黄入冀等跨省际、跨流域调水任务。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部门着力构建黄河山东段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保护、水沙调控、文化保护传承“五大体系”,全力推进黄河战略在山东省落地见效。

在全国第五大、黄河第二大灌区的位山灌区,灌区设计灌溉面积 540 万亩,占聊城总耕地面积 65%。灌区引黄供水以农业抗旱为主,承担着聊城市除莘县外 7 个县(市区)和 3 个市属开发区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耕地灌溉任务,承担骨干企业生产运行用水、沿线200万居民生活饮水以及东昌湖、徒骇河、古运河等生态环境补水的供水任务。

展开全文

位山灌区二、三干渠分界处。人民网 逄鑫珊摄

“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几十年来,灌区在引进大量黄河水造福于民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泥沙。曾经,这里流沙遍地,生存环境恶劣;如今,灌区从生态修复治理抓起,积极推进沉沙地区泥沙高地覆淤还耕,大幅增加绿化面积,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沉沙地区变得植被丰茂、风光秀丽。据统计,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沉沙地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不足千元普遍提高到一万七千元以上,“绿水青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此外,位山灌区还承担河北雄安新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补源等跨区域调水任务。复灌以来,灌区引水超过600亿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600亿元以上,为聊城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源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

位山灌区灌溉试验站。人民网 逄鑫珊摄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穿黄河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关键控制性工程。工程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和聊城市东阿县境内,黄河下游中段。其主要建设任务是打通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隧洞,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渠,实现调引长江水穿越黄河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能力。工程过黄河设计流量为100立方米每秒,全长8.91公里。自2013年通水运行以来,截止2023年4月4日,工程已累计调水13.79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临清段油坊节制闸。人民网 逄鑫珊摄

临清市的邱屯枢纽工程,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潜力,向河北省、天津市地下水压采地区供水,置换农业用地下水,缓解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对鲁津冀地区城镇生活、工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可靠保障,在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22年找水忙,53年没转行。”对于临清市水利局退休干部、全国劳模段树义而言,水利就是他的生命。自1970年参加工作以来,段树义一直从事该市水资源的勘测、研究与管理工作。前22年,他跑遍了全市500多个村庄的田间地头,共测井点29000余处,选定井位15000余眼,从咸水区找到了甜水井,贫水区测出了好机井,宜井区选出了优质井。带领专业队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地下水大普查,绘制全市各类地质图集11种共115部,全市地下水分布状况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活地质图”,图集至今为全市水利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段树义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内宣讲。人民网 逄鑫珊摄

退休后的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发挥余热。结合临清水资源的紧缺现状,段树义主持完成了全市25年水资源规划,积极投身于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并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做好水利事业“传、帮、带。”

“党和人民给了这么多的荣誉,要对得起这些称号,就该为群众的利益,为临清的经济发展尽心竭力。”段树义说。

近年来,聊城市将治水兴水作为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着力破解“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水灾害威胁”三大水安全问题,以“五横六纵”骨干水网治理为抓手,统筹推进河道治理、灌区续建配套等重大项目,初步建成了集供水、防洪、灌溉、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水网体系,防洪安全和供水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当前,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山东水利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活力十足。山东水利系统立足“走在前、开新局”,持续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南水北调一期、引黄济青、胶东调水、黄水东调等重大工程,构建了库湖河渠联通、供排蓄泄兼统的骨干水网,持续补齐防洪短板,加快完善供水体系,深入推进节水控水,着力改善河湖面貌。在水利投资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土保持、河湖长制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18年至2022年,该省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371亿元,2023年将计划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600亿元,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