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超音速导弹获成功,速度只有中国的一半,五角大楼已很满足_导弹_音速_美国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近日表示,一枚实验性高超音速导弹取得飞行试验成功,这是洛马公司高超音速吸气式武器概念(HAWC)导弹的最后一次试飞。按照DARPA的说法,这枚导弹并不是实现了阶段性成果,而是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初始目标”。美国雷神公司也在同一个项目下,研制了自己的高超导弹,并且取得飞行成功。然而根据美方通报,这两种导弹只能达到5倍音速,目前射程约为560公里,飞行高度18000米,并没有让美国在这个领域赶上中国和俄罗斯。

(美国试图在高超音速领域实现“大跃进” )

高超音速飞行领域是美国少有的落后领域,虽然落后程度仅仅是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的位置,可是对于美国来说,这个差距已经很难接受了。

目前美国正在推动两个方向的高超音速武器研发工作。首先是尽快用现在的助推滑翔型弹头形成战斗力,典型的型号就是美国陆军正在研制的暗鹰导弹和空军的AGM183A导弹。这类导弹的弹头是不带发动机的,靠火箭发动机推动到高空之后,达到高超音速,再俯冲滑翔攻击目标,中国的东风17、鹰击21导弹和俄罗斯的先锋导弹也属于这个类型。而根据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官博的最新披露,鹰击21的飞行速度超过了10倍音速。

(雷神公司高超音速导弹概念图)

展开全文

另外一种就是吸气式发动机。高超音速飞行器所配用的吸气式发动机,叫做超音速燃烧发动机,它主要是指燃烧室内的气流是超音速流动的。这也是未来高超音速导弹、高超音速载人飞机、空天飞机的动力。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就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到冷战结束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国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冷战结束后,或许是因为老对手垮台了,美国军方和国会都不太愿意再向这个前沿领域投入资金,只有NASA为了研制未来空天飞机,继续进行着技术上的探索,但是力度也不算太大。

俄罗斯却一直没有放弃研发这种杀手锏武器的努力。2018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宣布,正在研制10种撒手锏兵器,其中就包括锆石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是一种采用吸气式发动机的导弹,类似于美国曾经研制过的X51A导弹。不过这没有引起美国的重视,因为当时的俄罗斯在综合国力和军事工业水平上都已经落后,美国并不相信这能够对自己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洛马公司的高超导弹概念隐去了进气道)

中国在2019年阅兵中展示了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虽然这是一种助推滑翔导弹,但是也让美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刺激,开始向高超音速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试图追回“失去的时间”。但是作为一种硬核科技,高超音速飞行技术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落后了也不是那么容易追赶的。所以到了今天,美国军方、五角大楼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任何高超音速试验,只要有所成就就马上公开发布新闻稿,向国会和白宫邀功。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洛马公司高超导弹5马赫的速度只达到中国鹰击21的一半,五角大楼却在通稿措辞中表现得很满意甚至满足了,比如说此次试验“圆满达成了所有初始设定目标”。

DARPA这次所宣传的高超音速吸气式导弹,有两个参与方,分别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雷神公司。美国在吸气式导弹上,一度曾经走在世界前列,在标志就是前文中提到的X51A。但是这个项目因为投资严重不足,仅仅做了4次实验就虎头蛇尾地停止了。洛马公司和雷神公司这一轮新型高超导弹的研制,有没有从X51A那里继承多少东西,目前也没有明显的证据。但是也有推测认为,两代型号的区别应该是相当大的。因为无论洛马、雷神还是DARPA,虽然都发布了导弹的概念图,但是却把进气道部分隐藏了,只有DARPA公布了发动机喷管试验的视频。超燃发动机的进气道是核心技术之一,这次的设计显然和X51A大有不同,DARPA认为必须严格保密。

仅仅就这一次实验来说,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上差距还是没有追平。锆石导弹无论飞行速度还是射程,都比洛马和雷神的型号都强得多,而且它已经进行了多次成功的试射,并且正式列装在俄罗斯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护卫舰上,形成了战斗力。DARPA的两个型号还没有战斗力,作用是“帮助美国空军设计未来高度机动的高超音速武器。”

(锆石导弹已经列装俄军)

至于美国的助推滑翔导弹,暗鹰导弹要到2024年才初步列装。东风17和鹰击21却已经是服役型号,其中鹰击21甚至可能已经具备了打击海上运动目标的能力。

在吸气式发动机方面,国内已经公布了少数型号,并且公开了高超音速风洞设施的存在,相关机构踊跃发表论文,体现出科研活动非常活跃。进度很可能抢在美国前面。

美国军方用自己的教训给我们讲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在高超音速武器这种战略性的领域,一旦被人落下,再想追回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中国来说,我们绝不能放松,必须持续投入研发和技术进步,要和高超音速导弹一样,高速前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