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钧剑当主理人,“民族男高音”音乐会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_唱法_民族_语言

昨晚,一场名为“民族男高音”的民族歌曲盛典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作为“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组成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民族男高音歌者汇聚一堂,为观众奉上一场音乐盛宴。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是久负盛名的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也是“民族男高音”音乐会的策划人,他表示举办目的是:“为了张扬中国的文化主张,自信中国的文化特色。”

民族男高音的年轻力量,传递“原汁原味”的声音

曾几何时,有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民歌的演唱者活跃在舞台上,女声有王昆、郭兰英、才旦卓玛、邓玉华、李谷一、朱逢博等,男声有郭颂、胡松华、何纪光、吴雁泽、克里木,蒋大为等,他们的演唱中有着追求民族语言上的、中华情感上及地域风格上的精准、精确、精髓,甚至精神。但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民族歌唱家的唱法有逐渐边缘化的迹象。当被问起为何要举办这场“民族男高音”音乐会时,郁钧剑告诉记者:“主要是想告诉大众,还有一群人在坚持咱们的民族唱法。”

男高音也被称为“难高音”,而唱民族男高音的人就更少。郁钧剑观察到现在歌坛上坚持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和学子们,接受歌唱启蒙与音乐的教育很多来自田间地头、集市圩场的寻常生活,或者来自爷爷奶奶、乡亲邻里的耳濡目染,他们的歌声中饱含着中华的元素、民族的品格、地域的特点、乡土的痕迹。而策划“民族男高音”音乐会的目的之一,郁钧剑希望将这些年轻的力量推向大众。登上舞台的不仅有以吕继宏、王宏伟、刘和刚、陈永峰、吕宏伟、谭学胜、穆维平等,以及更年轻的在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上获得金奖的于海洋、郝亮亮、曾勇、孔庆学、张明旭、冯金伟等各具特色的歌唱家,还有不少“00后”新生力量,覆盖各个年龄阶层的歌者悉数登台。

展开全文

探索能够表达中国“味道”的“到位”标准

由于现在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与基本训练受到美声唱法很大影响,尽管十分强调中国特色,但在最终呈现上是按照美声唱法的标准来评判的。郁钧剑认为,尽管现有的民族唱法的体系非常科学,但也可以探索更多符合中国语言特色的民族唱法训练和评判标准:“这里面没有对错之分。”

源于西方的美声唱法有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学派,之所以没有统一的唱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语言不同。而中国语言与西方语言的差距就更大了:“比如‘金色的北京’里‘金色’,西方的语言里就很少有这样的发音。” 郁钧剑有个观点,叫“语言决定唱法”:西方语言是按照“a e i o u”五个元音字母来构成语言状态的,而汉语有 “十三辙”,有“四声”,讲究字头字腹字尾等。由于中国语言与西方语言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在歌曲演唱最关键的“咬字” 方式上则会有所不同。例如无法完全按照西方语言“a e i o u”五个元音字母的语音状态来完成中国语言ji qi xi zi ci si等发音,所以尽管民族唱法在概念上多沿用了美声唱法,但是最终在“咬字”的评判上会出现差异。而母语的韵味、家乡方言的腔调、表达时的情感等等又都是和“咬字”分不开的,按照美声唱法很“到位”的发声方式,往往无法传递中国语言的“味道”,因此郁钧剑认为:“有必要探索研究符合中国语言的民族唱法训练体系以及评判标准。”

作者:卫中

编辑:周敏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