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临近,壮族服饰热卖_广西_壮族_民族服饰

“三月三”临近,壮族服饰热卖

随着4月22日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临近,购买民族服饰成了朋友圈的热词,服装厂订单大增,八桂大地掀起“最炫民族风”。

广西少数民族杂居的先天优势,造就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服饰文化。如何推动“行走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走得更加长远?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消费者:

穿“广西衣” 秀“民族风”

唱山歌、跳民族舞……每年广西“壮族三月三”,这样的场景在广西各所学校和幼儿园热闹上演,孩子们穿上广西传统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成为节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传承民族文化中,民族服饰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南宁市民黄娜说,她是壮族人,在她看来,穿上民族服饰既好看又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每年广西“壮族三月三”,她都会给女儿穿上壮族服饰庆祝。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她早在3月底就帮女儿订好了民族服饰。

“90后”女孩伍婷婷是谭湘光大师的“铁粉”。她认为,谭湘光大师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匠人,也是一位时尚潮人,用传统的壮族纹路创作出年轻时尚并受大众欢迎的文创产品,用“传统+创新”来制作现代的民族艺术瑰宝。伍婷婷说,她会精挑细选一些广西民族文创产品赠送给朋友,让身边更多的朋友认识和感受广西民族文创的魅力。

商家:

“三月三”临近 服装厂生意旺

“壮族三月三”掀起民族风,也让不少民族服饰工厂进入了赶工生产热潮中。

3月17日在南宁举行的2023年广西·东盟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上,以民族特色和前沿潮流为主旋律。广西东兰县一家传统壮锦民族服饰公司推出了好几款新品,这些用棉布做底、纯手工缝制的壮族衣衫,每套价格在800至1000元,在参展现场赢得众多客商的青睐。公司负责人韦玉荣表示,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就来了很多订单,目前公司暂时不再接单了。

4月8日、9日,记者在南宁大和平、新和平等商场看到,随着“壮族三月三”临近,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已进入热卖阶段。

展开全文

商场内,少数民族服饰琳琅满目。

在大和平商场,一家童装店店主表示,他们主要做服装批发,3月初就上架广西民族服装和饰品,现在临近“壮族三月三”,民族服饰进入排单阶段了,部分码数下单后要等两天才到货。店主表示,按往年惯例,“壮族三月三”前一周到十天左右,壮族服饰更是卖断码甚至断货。

工艺大师:

用新理念开发壮锦工艺产品

广西少数民族杂居的先天优势,造就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服饰文化。但如何推动“行走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走得更加长远?

壮锦旗袍、手提包、杯垫、桌布……近日,记者走进谭湘光的个人工作室看到,一件件精美时尚的单品、孤品摆放在桌面、展陈架上,它们的美都有一个共同点——运用了广西传统壮锦元素。

谭湘光的徒弟范丽华介绍,这些定制款的少数民族服装价位在几百元至上万元,由于是一针一线手工制作的,所以需要提前几个月定制。

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让挂在墙上的民族工艺走向世界,变成行走的艺术,是谭湘光最大的心愿。

谭湘光说,自己很早就意识到,壮锦一定要贴合市场才能获得新生。如何让传统的民族织锦工艺融入社会潮流,广泛应用于大众日常生活?谭湘光带着设计团队,运用新潮设计理念开发壮锦工艺产品,包括桌布、靠垫、平板电脑保护套等。这些家居装饰品、旅游工艺品、时尚服饰等畅销国内外。她还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加强与东盟等国家的交流,开展跨国业务订单合作,希望推动更多广西民族服饰“出海”走向世界。

文化产业企业:

将时尚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在广西,一些文化产业企业也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让陈列在博物馆的民族服饰活起来、火起来,将时尚元素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走入生活。

米洛甲品牌传承广西民族传统美学,以花为设计核心,辅以蛙、鸟、鱼等传统图腾以及凤凰和壮锦的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发扬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要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更时尚、更大众化的服饰,让广西民族服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传统民族服饰与现代潮服的融合是什么样的?今年1月,2022年“锦绣云裳·美丽南宁”民族服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发布。金奖作品《壮锦绣前程》采用了壮族、苗族、侗族服饰的结构或纹样,与现代服装款式相结合进行设计,更适合日常穿着。

广西金壮锦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卡表示,大赛的持续举办将使广西民族服饰设计人才队伍和作品得到壮大和提升。

记者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了解到,3月21日以“非遗走亲 澳桂交流”为主题的广西民族服饰和桂派旗袍展演活动在澳门百老汇剧院精彩上演。主办方表示,传统服饰文化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把广西的非遗民族服饰和桂派旗袍服饰进行深入挖掘、创意设计,既保留传统服饰特点,又融入国际化特色,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服饰,通过走秀、舞蹈等艺术表演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发展建议:向生活化时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出推动民族服饰文化创新,建议政府可出台推进民族服饰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利用发展双循环经济机遇,促进民族服饰走出国门,推动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通过多渠道推进民族服饰文化创新,打造多种展示平台。如借助“壮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以及文化节、展演等重大活动平台,展示民族服饰魅力。举办民族服饰节,促进民族服饰文化交往与合作、传承与创新。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将民族服饰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相结合。

“在广西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地方,在教育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在广西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冼奕看来,通过“壮族三月三”活动,民族服装更易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起来,能帮助他们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冼奕认为,民族服饰产业要朝着生活化、时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去努力。“民族的东西其实也可以变得很时尚。比如,世界上最短的超短裙就是苗族的绣花裙。”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把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行走的文化宣传画。

冼奕还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小微企业政策倾斜力度,制定差别化税收减免政策,为支撑和鼓励文化“双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来源|南宁晚报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