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 新华视点_苗族_织锦_技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新华 视点 2023 苗族 织锦 技艺

【节目导视】

【同期】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 夏华

现在我们绣娘的数据库里已经收录了大概2万多绣娘,涵盖37个手工艺的品类。

【同期】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甘小芝

我认为少数民族手工艺让我们懂得美、创造美,欣赏美,把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承好,不仅是保存了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更是让我们从中获得了一份收入,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正文】

【标题】指尖技艺变身新国潮

【现场】听,她们,来了。我是苗族绣娘潘玉珍,今年77岁了,从小我就学习绣花……

【解说】在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景区,蜿蜒巍峨的城墙之下,一场别开生面的《苗韵时尚·绣梦贵州》文旅展演,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

古老的非遗刺绣文化与现代时装审美相互碰撞,模特们跟随音乐鼓点款款走来,将古老的东方之美呈现在观众眼前。

【同期】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绣娘 潘玉珍

从小我就爱学绣花,我们苗族人不只是我一个,大家都一样的,从小都很爱学绣花。蝴蝶妈妈是开天地的先祖,把“央公央妹”传说的故事,一直保持绣到嫁衣里,又绣到生活用品里,把这个故事画出来了以后,我们苗族人都这样绣。

【解说】从5岁开始学习苗绣的潘玉珍没有想到,这门手艺能够变幻出万千姿态,登上全球各大时装周,自己缝制的挎包、饰品能成为商品,走进千家万户。

【同期】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绣娘 潘玉珍

现在不止绣给我们自己穿,都绣给搞礼品、旅游产品开发的了,大家都来跟我们进货,包包、靠垫,还有裙子,还有衣服上,现在创新了,大家都开发,搞得很活跃的。

【解说】这些精美服饰的创作有赖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夏华和她的团队打造的民族手工艺数据化平台。在过去10年间,夏华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民族手工艺数据化工作。

留存原图、绘制线稿,再提取出可供多次创作的设计元素,8000余种刺绣纹样经过整理,创建出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纹样数据库。同时,22000余名绣娘的技法也被一一记录,奠定了创建非遗刺绣数据化产业基地的坚实基础。

【同期】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 夏华

现在我们绣娘的数据库里已经收录了2万多绣娘,涵盖37个手工艺的品类。同时我们的纹样的数据库有8000多种,各个民族的花鸟鱼这些图腾。然后我们通过再设计把它变成(具有)非常独特之美的中国的民族美学纹样,然后推给全球的品牌和设计师,一起去呈现中国故事,去做共同的美学的创造。

展开全文

【解说】从文创产品到服饰、鞋包、家居用品,绣娘们通过与设计师合作,共同创新,推出1万多款刺绣产品,供应给全球的消费者。深山绣娘们的绣品,经过设计加工,制作成时装、高跟鞋乃至工艺品,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期】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 夏华

因为以前都是坐等式的,绣娘们在家里绣一个东西,可能等着游客或者各方面遇见了喜欢了买走。但是今天我们用数据库的模型呈现了市场的需求,我们会根据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我们去创造产品,然后反过来把订单给到绣娘,它的精准性非常高。

我觉得就是把这种手工艺数字化之后,我们进行产业化、时尚化、生活化,最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指尖产业”。

【解说】在贵州,非遗刺绣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欣赏黔山贵水的生态之美,还点亮了大山里的“指尖经济”。古老的非遗刺绣美学与手工艺数字化相遇,正碰撞出新的国潮火花。

【现场】我们的苗绣越绣越美,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标题】指尖技艺造就锦绣路

【声音】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甘小芝

少数民族手工艺是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精华,它从生活中来,也将向生活中去。

【解说】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苗族的建筑、服饰、习俗仍保留着传统而又古老的文化内涵,被称为“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

从小在雷山县苗族村寨长大的甘小芝,8岁开始学习织锦,10岁就能自己完成种棉、纺线、排线、上机、刺绣等整套织锦流程。如今的她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同期】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甘小芝

我从事苗族(织锦)技艺已经有30来年了,8岁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学习这门手艺。

【解说】随着社会发展,苗族织锦这一苗族古老手工技艺,在面对使用机器流水线生产的布料时显得费时费力。此外,由于许多苗族年轻人进城学习、务工,老一辈织锦手艺人老去,苗族织锦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存与传承苗族织锦技艺。2012年,甘小芝创办了织锦刺绣企业,不仅致力于传承苗族织锦技艺,还积极培养传承人。企业所生产的苗族手工艺品也让越来越多的绣娘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在此期间,甘小芝发现许多绣娘或是因家中老人年迈,或是因孩子年幼而没有外出务工,选择留在家乡,她从中看到了这门技艺对家乡绣娘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

【同期】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甘小芝

我认为少数民族手工艺让我们懂得美、创造美,欣赏美,把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承好,不仅是保存了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更是让我们从中获得了一份收入,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解说】为更好地扶持涵盖染、绣、织在内的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3年下发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创建千余个各级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通过发挥项目基地的引领作用,激发锦绣产品创新活力,促进锦绣计划与苗绣、蜡染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苗绣、蜡染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同期】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甘小芝

脱贫攻坚期间,为了能让我们用双手来创造财富,更好地脱贫增收,相关部门开展了锦绣计划,让我们当地所有的妇女集中在一起,学到更多的针法。在创新这一块的话,我们也会通过高校老师来给我们授课,把我们苗族的技艺融到市场去,(让)一些产品走入市场。锦绣计划也有一些资金方面的扶持,去年我们就拿到了一笔资金,把我们苗族的服饰改良做成苗族校服,然后也做了我们围巾的一个创新。

【解说】自锦绣计划实施以来,贵州省带动了50余万名妇女创业就业,创造产值约60亿元,通过扶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为妇女提供了创业就业新渠道。

【同期】贵州省妇联副主席 蒋耘

在实施锦绣计划之前,我们发现在我们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的少数民族妇女,其实她们很小的时候,(可能)5岁的时候能唱歌又会绣花,发现她们的技艺是非常好的。我们就觉得应该把我们的妇女手工作为我们脱贫的一个主要的探索方法。然后我们就大力推动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我们通过开展培训,建立手工脱贫基地,还有我们的设计示范基地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来专门支持我们锦绣计划手工企业的发展,让我们的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

制片人:李杰

编导:刘瑞娟

记者:崔晓强、周宣妮、解文韬、吴思、杨焱彬、吴斯洋

配音:李宗胤

统筹:王健、张旭东

片头制作:夏勇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