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耳谈《无名》定角:我拜托黄磊,黄磊拜托何炅,然后我见到了王一博_都是_我觉得_自己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继高分之作《罗曼蒂克消亡史》之后,导演程耳在今年春节档献出了新作《无名》。影片致敬抗战胜利前夕,在党的秘密战线上奋斗的无名英雄。

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令《无名》跟其他春节档的片子相比显得尤为不同。观众需如玩拼图一般,逐步拼凑出片中人物和事件的真相。但喜欢该片的观众,也会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有意思的是,不光是后来的观众,当时参与拍摄的演员同样深感剧情烧脑。因为程耳喜欢现场写剧本,演员们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的角色身份。而作为编剧兼导演的程耳自己,显然很享受片中最后真相揭开的时刻:“尽管我看了这么多次电影,每次看到那一刻,还是会觉得很爽。”

问:这一次影像上有什么创新?

程耳:影像上的原则是,我们尽可能去还原那个年代,而不是把大家臆想中那个年代有的元素做一些简单的铺陈。我希望通过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环境、真实的语境,去营造一个更加朴素的质感。无论是环境、人物还是情感,我希望一切最终都是质朴的。

问:担心过《无名》会让观众看不懂吗?

程耳:不会,其实我也不认为《罗曼蒂克消亡史》有观影门槛,但是《无名》更简单吧,它的整个叙事是非常单纯的,即便有不一样的叙事结构,它也是非常易读的。而且我认为它巨大的优势在于结尾,到最后真的是非常酣畅。尽管我看了这么多次电影,每次看到那一刻,还是会觉得很爽。

问:为什么会在片中用到这么多种方言?

程耳:方言是一个城市的魂魄,是我们不应该去放弃的东西。譬如说《无名》里面有普通话、上海话、广东话,我们尽可能地让戏中人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去说话,因为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的,我们去到世界的任何角落,最忘不掉的还是我们的方言,这是我们内心的那一份乡愁。

问:观众都很熟悉梁朝伟,如何做到让他融入《无名》的语境?

展开全文

程耳:我们着力去通过他这个人物去梳理那一段历史,所以他演的这个人物是跳脱了既定的戏剧程式。这个角色很宏观,好像在一个特别高的地方总结这一切,安排这一切。我后来跟他聊过天,他自己也特别同意这一点。而且这一次梁先生表现出了成熟的幽默和轻松的一面,我觉得这是非常完美的一个年龄感。

问:为什么选择王一博?你说过他在你心中是不二人选。

程耳:我当时是拜托了黄磊,我说能不能你帮我联系一下,让我跟王一博聊一聊,黄磊去拜托了何炅,然后我们就见面了。

在片场,对导演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全投入到拍戏中,额外的东西都是干扰,而一博在这一点上,确实做到了不仅让我,也让剧组其他工作人员都觉得特别舒服。他太礼貌了,太谦逊了,甚至有的时候那种沉稳是超出他这个年纪的。其实这一点也决定了我们最后为什么能呈现出这么好的一个王一博,他谦谦君子的这种面貌以及行为方式,已经决定了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如何把人物塑造得更好。

问:对王一博在片中的表现满意吗?

程耳:王一博确实非常好。有个最大的前提是,他适合表演这个工作。在这个前提下,他非常用功,而且在现场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特别好。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甚至比愉快还要更好一点。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因为王一博以他充分的训练、足够的耐心、独特的天赋,在《无名》这部电影里,奉献了让我惊讶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问:请评价一下梁朝伟、周迅、黄磊的表现。

程耳:梁先生就像一个天使,他对所有人微笑,咧开嘴微笑。他每拍一条之前都会跟执行导演和摄影师点头致意,意思是“我OK了,你们拍吧”,就是如沐春风。

我当初跟周迅说,我们要拍一个民国戏。我说你的戏虽然不多,但是每一场戏都是饱满的,都是直接带来剧情转折甚至颠覆的,你想不想试一试。她说我想看看剧本,我就把剧本发给她。她完成得太好了,周迅的每一个毛孔都是会演戏的。

黄磊是我的师哥。因为我在现场喜欢飞页(现场写剧本),都是剧本里没有,在现场写的。当这个飞页长到一定的程度,到五六页纸之后,我突然有一种恐慌,因为这么短的时间,不是谁都能够完成的。这个时候黄磊老师就出场了。

问:听说《无名》剧组拍摄的时候很安静?

程耳: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保护演员,保护他们微妙的情绪。因为演员跟其他的工作人员不一样,这个行业需要他们直接贡献自己的身体,贡献自己的五官,在现场他们的情绪是最脆弱的。所以我说打板不用那么响,而且我拍戏基本都打尾板,从来不打头板,不然“啪”一下,演员情绪都被影响了。

问:从《罗曼蒂克消亡史》到《无名》,你好像很钟情于在饭桌上讲故事这样的设计?

程耳:吃饭比较重要,因为我们每天花了很多时间在吃饭,很多重要的时刻都是发生在饭桌上。但其实吃饭不太好拍,想拍好还挺有挑战的。不过你一旦拍好,它的那种生动感是扑面而来的,是其他的情节很难去取代的。

我们这次也拍了大量吃饭的戏,我觉得拍得还不错。一方面是吃饭中的细节直接参与到了我们叙事之中,另一方面,我有时候都能把自己看饿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吃饭戏拍成功的标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