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停留时间)_污泥_浓缩_含水率

本文目录一览:

  • 1、污泥浓缩池的设计计算步骤是什么?
  • 2、污泥浓缩池工作原理?
  • 3、污泥浓缩池能将污泥的含水率降至多少
  • 4、污泥浓缩池的污泥量是怎么计算的
  • 5、贮泥池和污泥浓缩池前后顺序
  • 6、污泥浓缩池用加药吗?

污泥浓缩池的设计计算步骤是什么?

1、污泥浓缩池的设计计算步骤如下所示:\x0d\x0a(1)、进泥含水率:当为初次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5%-97%;当为剩余活性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2%-96%。

2、首先,原污泥通过污泥泵由二沉池打到另一个池子中从而和上清液分离。因为原污泥的含水率通常能达到95%,所以污泥必须浓缩,有多种可行的方法用于减少污泥的体积。

3、污泥浓缩池一般设置于污泥储池后,内设专门的污泥搅拌机(转速低),对污泥进行浓缩,上清液回流处理,浓缩污泥浓度高于污泥储池中含固量。一般至少要设置污泥储池用于污泥存储。

4、间歇式污泥浓缩池可建成矩形或圆形,多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厂。间歇浓缩池设计的主要参数是停留时间。如果停留时间太短,浓缩效果不好,太长不仅占地面积大,还可能造成有机物厌氧发酵,破坏浓缩过程。

污泥浓缩池工作原理?

1、离心浓缩法的原理是利用污泥中固、液相的密度不同,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受到不同的离心力而使两者分离,达到浓缩的目的。离心浓缩机呈全封闭式,可连续工作。一般用于浓缩剩余活性污泥等难脱水物。

2、污水处理中的污泥机械浓缩是指污水厂沉淀池排泥后进入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底部呈“V”型,为防止污泥含固率不均匀,在池上设置了机械搅拌桨进行搅拌,这个过程称为污泥机械浓缩。原理是搅拌、均匀。

3、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4、利用重力将污泥中的固体与水分离,使污泥的含水率降低的方法称之为重力浓缩法,它适用于浓缩比重较大的污泥和沉渣,也是使用最广泛和最简便的一种浓缩方法。

污泥浓缩池能将污泥的含水率降至多少

通常浓缩可将含水率降到85%(含水状态),含水率在70~75%时,污泥呈柔软状态,不易流动;通常一般脱水只可降到60~65%。

污泥浓缩后含水率为95%左右。 污泥脱水干化 含水率95%的污泥含水率较高,不便于污泥后期的处置利用。 所以需要进行污泥机械脱水或污泥干化处理。污泥机械脱水设备有叠螺式脱水机、板框式压滤机等,可将污泥脱水至80%-85%。

污泥浓缩后含水率可降为95%~97%,近似糊状。浓缩可以达到污泥的减污泥处理工厂量化。

含水率一般较高。如某纸厂污泥经污泥浓缩池重力浓缩后含水率约为97%~98%.造纸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水率高的污泥,必须在最终处置前尽可能地脱去水分,提高固含量,以便进一步处理。纤维含量大。

一般是在75%左右,根据污泥不同含水率略有偏差。如果想将含水率降下来,普通的板框和带式是比较困难的,不建议采用离心机,能耗较高。建议采用高压板框污泥深度脱水机或高压带式污泥深度脱水机,污泥水分能降下来。

污泥浓缩池的污泥量是怎么计算的

浓缩池面积:A=(QC)/M 式中 Q——污泥量,m/d;C——污泥固体浓度,g/L;M——浓缩池污泥固体通量,kg/(m·d)。注,与沉淀池的形式有关。浓缩池直径:利用D2=4A/14,求解。

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数量,依污水水质与处理工艺而异。城市生活污水按每人每天产生的污泥量计算。例如,当沉淀时间为5h,含水率为95%,每人每天产生初沉池污泥量为0.4~0.5L/d·人。

保证生化池中的污泥浓度在3000mg/L左右,即3Kg/m3,由于干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75%-80%左右,也就是含泥量约为20%。

贮泥池和污泥浓缩池前后顺序

1、其中初次沉淀池,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产生的污泥经过污泥消化池,浓缩池和脱水机房后汽车外运。污泥处理采用中温两级消化技术,消化后经脱水的泥饼外运作为农业和绿化的肥源。

2、污泥浓缩池一般设置于污泥储池后,内设专门的污泥搅拌机(转速低),对污泥进行浓缩,上清液回流处理,浓缩污泥浓度高于污泥储池中含固量。一般至少要设置污泥储池用于污泥存储。

3、污水处理包括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

污泥浓缩池用加药吗?

1、一般,都是用加药沉淀的方法,加速浓缩。当然,也有带式浓缩机,一样需要加药后处理的,这个速度比较快。

2、沉淀池后要不要做污泥浓缩池,这个主要看你的污泥脱水处理系统采用的是什么工艺,一般都会考虑使用污泥浓缩池,虽然浓缩后的污泥含水率只会降低一两个百分点,但是对后续的脱水会有明显的帮助。

3、一般不加药,因为加药的话二沉池污泥回流进入生化系统会对微生物造成危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