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高级中学 “劳动+”课程绘就全面育人新画卷_劳动_劳动教育_济源

济源高级中学 “劳动+”课程绘就全面育人新画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成利军 通讯员 李雪颖 冯小青

近年来,济源高级中学持续挖掘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融合增效作用,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实践。

劳动+生活 学会劳动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了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学校从日常劳动入手,开设卫生和内务整理、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军训等课程。2022年,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周活动,学生们利用“五一”假期,制作了寓意美好的面点、菜肴、甜品,并绘制出手抄报,既弘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传统美德,又诠释着对新时代的祝福和感恩。

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1+1”技能训练,经常性开展厨艺大比拼、家政小能手、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展开全文

劳动+实践 体验农耕生活乐趣

“香喷喷的碾馔(一种地方食品)是怎么来的?”带着疑问,2107班学生马玉龙踏上一场探访碾馔制作的寻根之旅。从播种到除草、施肥、收割、制作,他亲身见证一粒小麦从种子转化为美食的奇迹,传统农业劳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一场以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探索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传统农业生产劳动课程全面铺开。

学校于2020年3月在济源玉泉街道北水屯居委会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师生们在基地内开展播种、除草、采摘等劳动,在四季流转中感知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学生们不仅学会打垄、施肥等生产技能,还学到土壤、光照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知识。通过一篇篇劳动日记,学生不仅体验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要义,还诠释出劳动创造幸福的精神内涵。劳动视频《田野里的“表情包”》和宣传报道《劳动实践促成长》分别登上学习强国。

让学生体验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学校将运动场东侧空地,规划成校内现代农业科技园,分别种植黄瓜、西红柿、花卉等,成为农耕文化、生物科学、气象科学的科普基地。学校开发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植物水培、花语田园、风云气象等12个社团课程,让知识在农业劳动中产生更大价值。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吸引了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子前来调研。

劳动+公益 在志愿服务中展现担当

2020年12月,济源高级中学“彩绘强国”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获得铜奖。学校以“12116”志愿服务品牌为依托,4000余名师生组成18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知识宣讲、送教下乡、心理援助等6大类公益活动。

学校将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筹款成立“林仙村扶贫基金”,兜底救助生活困难家庭。几年来相继在济源大峪镇林仙村开辟文化墙,修建文化大舞台,助力乡村振兴,设立“学校+农户”合作项目,以扶贫方式购买富硒南瓜、胡萝卜、红薯等农产品,既实施精准帮扶,又让师生们吃上了绿色天然农产品。学校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红红火火。志愿者们赴大峪镇林仙村、市爱心敬老院、梨林一中、王屋中心校等地开展献爱心送温暖、体育美术专项辅导、心理辅导等活动,结对帮扶山区学校,为大峪四小的18名留守儿童圆了“微心愿”;文艺巡演柿槟村等三大村镇,8000余人观看文艺演出,彰显文明校园责任担当。学校获河南省“第五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劳动+职业 体验打造一场行走的课程

为了让学生提高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双落地”系统,开发生涯唤醒、职业生涯探索、职业体验分享等课程。常态化组织学生到绿茵种子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及豫光金铅、中国白银城、清水源科技等企业参观,让学生现场感知社会和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学生们在行走的课程中,既体验到当地工业基础和发展现状,也提升了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能力,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到社会课堂的无缝衔接。《开展济源工业研学体悟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被评为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特色课程。

劳动+审美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将济源特有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天坛砚发扬光大,学校成立了“天坛砚艺术实践工作坊”。

活动课上,师生们因石赋形,精心绘制图稿,或浮雕或圆雕,山水景观、花鸟游鱼等一个个作品在手中打磨成型。工作坊还创新茶台、花盆等砚台样式,开发社团教材《走进天坛砚》,申报省级课题《非遗文化天坛砚与中小学美育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坛砚工作坊在济源文化城举办成果展期间,1700余幅作品同时亮相,参观体验人数6000余人次,获济源市艺术实践工作坊展演一等奖,让更多人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劳动课程评价体系遵循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原则,探索出学校评价、导师评价、自我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学校荣获省级“劳动教育特色校”。“通过‘校内试验田+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社会志愿服务劳动’三者相结合的劳动阵地,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目的。”学校党总支书记赵小文说:“我们将继续拓宽劳动教育载体,挖掘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