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军屡战屡败却推翻明朝,但不久便被清朝消灭_崇祯_义军_河南

说起明末的农民战争,真让人唏嘘。农民军在明军的打击下屡仆屡起,最终成了明朝灭亡的直接凶手。看上去农民军应该能坐稳江山的,没想到在清军的打击下很快就覆灭了。

第一次被反杀

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甘肃一带民变四起,活下不下去的老百姓杀知县,杀巡抚,形成了一股四处流窜,逃到哪就抢哪的流寇组织。

当时,朝廷的主要精力放在关宁锦方向,对陕甘起火的问题不太看重,对流民问题也是以安抚为主,没太当回事。结果明廷这一疏忽就把事情就闹大了。

崇祯四年(1631年),起义军的三大势力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三部形成规模,其声势之大,吓得崇祯皇帝不得不抽调洪承畴出任三边总督,集中力量围剿起义军。

同年十月,洪承畴正式到任三边总督。他一到任就提出了自己围剿思路——杀!

用他写在给朝廷的报告里的话说:虽然参与民变的人数很多,但大部分人都是妇孺,没什么战斗力。真正能打仗的精壮之人应该也就十之一二而已,只要击其首,杀了带头造反的人,流民即可大破之。

洪承畴

后来,事情证明洪承畴的理论是正确的。因为所谓的几十万义军,真正能打仗的,真的也就几万人而已。

于是,起义军的第一次噩梦就开始了。

首先,洪承畴招降了王左桂,然后趁他吃饭的时候把他给剁了。王左桂这一部人马遂即被洪承畴遣散,只有少部分人逃走,加入了其它义军。

其后,洪承畴围剿王嘉胤,王部义军由于顶不住官军的压力,便实施突围。洪承畴亲赴前线指挥会战,与名将曹文诏一起围剿。双方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王嘉胤被奸细斩杀,其部人马大部分被遣散,只有少部分加入其它义军。

最后,洪承畴遣派曹文诏追剿神一魁,杀得神一魁四处流窜,并最终于宁夏被消灭。

展开全文

至此,最早闹革命的三大民军领袖: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全部被消灭。

不过,他们三人虽被剿灭,但义军的斗争仍然在继续。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义军的头头死了,流民们另外再找头头就是了。

明末农民战争示意图

所以在崇祯六年(1633年),分散在各地的义军合成了一股,离开陕西,进入山西,对明朝进行了第一次反杀。

第二次被反杀

当时,进入山西的义军领袖都是诸如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王自用等知名人物。他们一到山西,当地的贫民立即响应,参与叛乱的民众瞬间涨到20余万人。原本貌似已经被扑灭的义军,又如星星之火再度燎原了起了。

崇祯皇帝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下令让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然而,当时的山西巡抚调兵很有一套,他听说流寇来了,就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马都被他拉到了山西,光是总兵就拉来了三个。

但是这位巡抚有个毛病,就是不太会指挥打仗。

他拉了一群官军到山西助战,可他不会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义军就已经是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山西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皇帝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义军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听说皇帝亲自点名,于是他就立即从陕西赶往山西,负责追剿义军。

还别说,名将就是名将,曹文诏一到,立即就带着三千精锐铁骑杀向了义军。

第一战在霍州,曹文诏直接用三千人冲垮了上万义军。第二战在孟县,义军兵力是曹文诏的六倍,但曹文诏毫无费力,直接就击溃了这股义军。并且他还在追杀的过程中,杀了义军的头目混世王(绰号,真名不知道)。

两战全胜,曹文诏不满足于再杀小喽啰,于是他决定来票大的——直接杀向高迎祥、李自成、王自用。

后来,曹文诏五战五胜,只用了三个月即将山西的义军全部打垮。

彼时,洪承畴在陕西,曹文诏在山西,义军无处可逃,便只得再次搬家,分散跑到了河北和河南。

后来,河北也待不住了,于是所有的义军便全跑到了河南。

到了河南后,义军的日子还算凑合,休养生息了一段时间,义军的规模又达到了十几万人之众。

不过,好日子终究是不会长久的。当崇祯皇帝听说义军在河南站稳脚跟后,就又往河南派出了一员猛将——左良玉。

左良玉

左良玉这个人名声不太好,但是他打仗还是可以的。他到了河南后,也跟曹文诏一样,杀得义军鸡飞狗跳,并将其赶到河北,配合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将义军团团包围在了河北武安县。

义军被包饺子后,按道理来说,此一战是插翅难逃,必然会被全歼。但就在此时,明朝内部开始内讧了。

崇祯六年(1633年)九月,御史刘令誉在明思宗面前参了曹文诏一本,明思宗就在官军要发动合围战之前,将曹文诏调走了。

曹文诏走后,官军总指挥变成了王朴(之前的总指挥是曹文诏)。王朴是第一次参加平叛作战,对义军反复无常的习性不了解。当义军向他诈降时,他居然答应了。

于是,后来义军就趁王朴疏忽大意之际,杀出了包围圈,又跑向了河南。

第三次被反杀

听说义军又跑了,明思宗极为恼火,当即下令处罚王朴,并严令各部追击。

圣旨一到,左良玉跑得最快。他之所以跑得最快,倒不是他责任心有多强,只是按照行政划分,河南是他的防区,如果义军再闹起来,他是要担责任的。

左良玉

左良玉杀回河南后,一通猛打,只用了二十天时间就肃清了所有义军。

但是,左良玉这个人很精明,他知道义军不好剿,所以他只追不剿,他所肃清的只是河南境内的民军,而那些义军头领的主力,他全部赶到外省。

哪个外省呢?具体的说,就是湖北。

为什么去湖北呢?因为洪承畴在陕西,那里不能去;曹文诏在山西,也不能去;左良玉貌似也很厉害,河南不能再待了。所以,义军只能再往南逃——逃到了湖北。

不过,湖北当地官军也不是软柿子。义军刚刚到湖北,一个猛人就杀过来了。

崇祯七年(1634年)二月,陈奇瑜出任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对义军进行会剿。

陈奇瑜上任后,花了四个月时间,把所有的义军首领和义军,都赶到一个地方,并打算在那里,把他们全都送进地府。他选中的这个地方叫做车厢峡。

车厢峡‍

义军被围困在车厢峡后,突围不出,便故技重施,说要投降。陈奇瑜搞参谋出身的,没见过这种场面。人家说投降,他还真信,结果义军就全跑了。

第四次被反杀

听说义军又跑了,明思宗又是大怒。生完气,明思宗随即打出了他的两张王牌——洪承畴和卢象升。

当时,洪承畴和卢象升都是五省总督,一个负责西北,一个负责中原。他俩对义军的策略是一样的——杀。

义军听说官军重新调整,气势汹汹地朝自己杀来后,遂即也做出调整,并会师于河南荥阳开了会,史称“荥阳大会”。

在会上,各路义军达成共识,决心分三路突围分进:一路西返陕西,一路北进山西,一路东入凤阳焚毁皇陵。

义军分兵之后,高迎祥、张献忠等人到处流窜作战,到处挨打,最后没地方去了,只得再回湖北,打算从鄂西突入关中。

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高迎祥出南山,打算挥师直驱西安。然而他这一去就是兵败子午谷,被陕西巡抚孙传庭设伏全歼。

李自成

高迎祥死后,张献忠单干,起义军余部复推李自成为“闯王”。

此时此刻,起义军几乎是要完了,但是谁也没想到,清军在这个时候会杀入关,给了义军一个喘息之机。

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清军入边,破昌平、济南等16城。当时明朝不仅丢城失地,一些山东的藩王还被清军俘获,当了俘虏。

眼见华北就要不保,崇祯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京城。于是,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李自成则率部活动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

明朝灭亡

崇祯十年(1637年),清军入关的问题解决,明思宗遂即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组织新的围剿。

李自成听说官军又杀来了,本来想跑,但没来得及跑,就被官军追上,先是被孙传庭一通砍杀,接着被洪承畴一通砍杀。最后几万人马死伤惨重,只剩一千多人。

与此同时,张献忠的情况也一样,他在湖北被左良玉军击败,本人也负了伤。

张献忠

不得已之下,义军中的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全部又向明朝投降。而李自成则坚决不降,率残部躲藏于川陕边境山区,最惨的时候身边只有十几个人。

不过,也是天要灭大明。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军再次挥师入关,崇祯为保京师安危,只得把中原镇压义军的精兵东调,比如洪承畴、孙传庭就都率军入卫。

他们走后,西北官军减少。张献忠经过一年休整,于崇祯十二年联合罗汝才、张天琳等先后再起,破房县、保康,在罗猴山(今湖北竹山县)歼灭了前来围剿的左良玉部。

崇祯十三年(1640年)初,就在张献忠和明军相互搏杀之际,李自成杀出秦岭,杀入河南。他趁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之际,鼓动老百姓造反,队伍迅速发展为数万人。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占洛阳,俘获官军三千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第一次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并且,他还把福王朱常洵烹了,抢了他的福王府,并把他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送给了周边贫苦百姓。

朱由检

至此,天下人心易手。崇祯皇帝纵然发布罪己诏,但天下人心还是倒向了李自成。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在河南毫不费力地招募了十几万人,并且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南全境。当时他所向披靡,打得老对手左良玉看着他的旗号就望风而逃。

一年后,李自成进入陕西,击败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猛人孙传庭,占领西安。明军就此再无还手之力。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他将终结这已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国。

大顺、大西被清朝反杀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明王朝的不义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坐上了崇祯皇帝的宝座后,李自成才发现这张椅子真的烫屁股——下面的人喊穷,他需要弄钱喂饱那些人;清朝在关外虎视眈眈,他需要整军备战,对付清朝。

此时此刻,他陷入了抓狂的地步,就跟自杀前的崇祯皇帝一样。

李自成

不过,他抓狂的时间也没多久,他就离开了京城——因为他打不过清军,被赶出了京城。

离开京城后,李自成回到陕西。不过,清朝不打算让他日子好过。

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清军和投降清廷的明军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正月,潼关失守,李自成退出西安,经襄阳进入武昌。

面对如狼似虎的清军,他打不赢,所以他准备重操旧业,流窜作战。这是他最擅长的一种作战模式。

清朝攻入陕西后,兵分两路,一路东下追击李自成,一路南下攻打四川的张献忠。

李过

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被杀,据说是被一个老农干掉的。他死后,其余部人马一分为二,一路由郝摇旗、袁宗第、李来亨等人领导,独立活动在洞庭湖以及湖北兴山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与南明的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至于张献忠,清军由陕入川,攻打他后,他整军备战,与清军作战,结果他的战斗力比李自成还要糟糕。第一战就被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发箭射中,不治身亡。

至此,反杀了明朝的起义军被清朝反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