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巨婴的诞生,都离不开父母的溺爱!_孩子_溺爱_父母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矩,那么孩子就不可能有原则,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对人对事缺乏敬畏之心,当然也很难有出息。

很多父母总是认为给女儿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就是爱。殊不知,这样是毁掉一个女孩最快的方式。

社会上有一类人,他们有着成年人的年龄,但是精神上还没有断奶。他们高度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得社会规则,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独立性,缺乏责任感。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 巨婴”。

巨婴

虽然已经成年,

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

极不成熟的人

展开全文

——小短片《巨婴》——

巨婴,在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指虽然已经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极不成熟的人。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没有道德约束,一旦出现超乎自己预期的情况,就会情绪失控,产生过激的非理性行为,使用婴儿般的方式来抗议,试图通过哭闹、喊叫、肢体冲突等极端方法来使他人甚至周围环境屈服或退让,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娇惯女儿

5月25日,上海地铁站一位30岁女子脚后跟被踩打电话叫来警察和救护车却不肯上救护车,非要等自己爸爸来的视频在网上曝光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但是当警察和救援人员急切地赶到现场之后,该女子却迟迟不愿意上救护车,她给出的理由非常的奇葩:“我要等我爸爸来。”

最终在大家焦急的等待中,女子的父亲终于赶到了现场,见到父亲之后抬起了脚后跟向父亲展示了自己的伤势。

随即,救护人员对女子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发现女子的脚后跟一点问题都没有,根本就没有送医院的必要性,结果一场闹剧就这样结束了。

对于此事,网友们可是生气了:

有网友表示:随意侵占公共资源,真的没有公德心。

也有网友表示:这种人就应该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还有网友说:怎么会有这么矫情的人,真的是颠覆三观。

还有很多网友说:她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公共资源,估计连自己上医院看病都成问题。

我们都知道,女孩子娇柔一点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是天性,但是过分的娇柔就成了矫情了。

从女孩子表现来看,她从头到尾都在等待父亲,这说明父亲长时间的溺爱,让女子已经习惯了除了父亲谁都不相信了。

对于孩子的家教和保护,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孩子的长大家教应该越来越严格,对孩子的保护应该越来越淡化才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可以适应这个社会的人。

让父母吃苦的孩子

不久前,一则“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长文”的新闻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在长达一万五千字的长信中,通篇充斥着负面词汇。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本科、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的“过度关爱”。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高中毕业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王猛母亲的话语中透着伤心与无奈。

王猛的信也许是真实案例,也许如一些网民所说,是写手的编造,但是却给当下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在这一极端例子中,不少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许多家长分不清爱与溺爱,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过度保护和管制。

刘墉曾感叹说,“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的自由,又要中国的宠爱,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的孝道。”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不让孩子吃苦,最终孩子会让父母吃苦。

没有家教的巨婴

没家教的“巨婴”在电梯里疯狂吐口水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相信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在封闭空间内佩戴口罩更是成为了共识。

但是在河北承德的电梯内,有两名男子在电梯里吃水果,还乱扔果皮砸向电梯按钮。

如果说这些都可以无视,接下来的一幕绝对让人反感——在临走的时候,这两名男子还疯狂地朝电梯吐口水。

整个过程被电梯监控拍下,网友们看完评论:“是谁把自家没有管教好的巨婴放出来祸害人见了?”

在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的今天,这样的行为提升了人们患病的几率,是十分不道德的。

溺爱为何会上瘾

溺爱孩子的情形很常见,溺爱孩子的父母亦不在少数。

很多家长知道溺爱孩子的危害甚至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就是过分溺爱,但却依旧在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爱”着子女。

溺爱似乎会上瘾,过分溺爱型的父母到底是何种心理?

其实,溺爱,不过是父母们在高举深爱孩子的大旗之下,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每个人都有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的本能,溺爱孩子的父母,基本分为两类:

第一类父母,他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却无暇照顾孩子,他们知道对孩子缺乏陪伴,因而心生愧疚。

为了消除这种内在的愧疚感,并维护在孩子心中“我是一位好爸爸、好妈妈”的形象,他们选择对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弥补和补偿。因此,会出现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的现象。

第二类父母,他们缺乏正确的教养子女知识,他们会把子女当成是自己的“心头肉”“掌中宝”,认为孩子高兴是最大的事。

“为了你,我愿意做任何事”

这类父母忽视正确、忽视规矩、忽视原则甚至忽视自己,只为了让孩子满足。

他们认为孩子开心了就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也往往将孩子是否开心满意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的标准。

“你看,我深深爱着我的孩子,我愿意为了他上刀山下火海!”

多么伟大而无私的父爱和母爱,这也是很多溺爱型父母控制不了溺爱孩子行为的根本原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