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总参谋长(中国的开国10大将军10大元帅(要介绍))_刘伯承_司令员_野战军

本文目录

  • 中国的开国10大将军10大元帅(要介绍)
  • 房辉峰简历
  • 武警贵州总队历任参谋长简历
  • 刘伯承简历
  • 国民党历任参谋总长
  •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是谁
  • 刘伯承的资料
  • 红军总参谋长是谁
  • 八路军总参谋长是谁

中国的开国10大将军10大元帅(要介绍)

  十大元帅1朱德(1886-1976)
2彭德怀(1898-1974)
3林彪(1907-1971)
4刘伯承(1892-1986)
5贺龙(1896-1969)
6陈毅(1901-1972)
7罗荣桓(1902-1963)
8徐向前(1901-1990)
9聂荣臻(1899-1992)
10叶剑英(1897-1986)1955年9月27日17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的命令。随后,毛泽东亲自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的命令状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共和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大元帅就这样产生了。
朱德:朱德是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有“红军之父”的美誉,早在井冈山时期就与毛泽东齐名,所部被称为“朱毛红军”。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红军之父,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他不排第一谁排第一? 彭德怀:彭德怀是平江起义领导人,历任红3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副总司令、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国防部长等主要军职。他不排第二谁能排第二? 林彪:林彪,参加过南昌起义,历任红1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师长、东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林彪时任政治局委员、第二副总理,这明显高于其他人的职务外,林还是战绩最显赫的元帅,对林彪的战绩恐怕没有人能够置疑,红军时期中央苏区的第一主力军团,抗战时期的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指挥过两次,率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横扫大半个中国,就这一点而言其他元帅无法比拟,因此他在元帅中林彪的资历很浅,年龄最小,但别人对他排第三并无异议,可见他多年来的战绩和声望是何等显赫了。二野虽然也跨越了半个中国,但淮海战役总指挥是邓小平而不是刘伯承,而大部分敌军是三野消灭的。 刘伯承:刘伯承是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参谋长。历任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第129师师长、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等主要军职。论资历,刘乃北洋时期的川中名将,北伐时期的军长,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论战功,红军时期参与过第四次反围剿,抗战时建立了敌后四大根据地之一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成绩不大功劳大;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又率部解放大西南直至西藏,二野是四大野战军里吃苦最多的部队,二野同四野一样也跨越了半个中国,连陈毅都感到不安,向中央要求率三野挺进西南,让二野留驻华东,但毛泽东没同意。也有人说淮海战役总指挥是邓小平而不是刘伯承,而大部分敌军是三野消灭的,总之,论资历论战功刘伯承排第四都是合适的。
贺龙:贺龙是南昌起义总指挥,历任红2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的确,论资历贺龙并不输于刘伯承,刘伯承在川军熊克武手下当团长大败朱德的滇军时,贺龙也在湘军里当团长,北伐时两人都是军长,贺龙的军长还更正规一些,贺还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十年内战时期更是二方面军总指挥,高于刘伯承。但抗战开始贺后就不行了,120师发展缓慢,晋绥根据地的规模远远小于晋冀鲁豫根据地,贺刘高下已分。解放战争初期贺龙表现不佳,毛泽东干脆把他的部队交给了彭德怀,只让他负责后勤供应,此时的贺龙已经与刘伯承无法比拟了。战争快结束时毛让贺龙率十八兵团进军大西南,完全属于安慰的性质。所以,论战功贺龙只能排在刘伯承之后。 陈毅:陈毅,曾与朱德一起率南昌起义军转战闽粤赣湘边界,是湘南起义领导人,并同朱德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历任红4军前委书记、新四军代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作为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他的战绩和地位明显高于贺龙,但他的资历不如贺龙,不是指党内资历,而是指新四军的形成晚于贺龙的湘鄂西,加之陈毅的战绩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粟裕,所以只能排在第六。说句题外的话,现在有很多人出于对粟裕的同情,对陈毅的军事水平颇有微词。要说与粟裕以及林刘徐彭等人相比,陈毅的确有所不如,但他毕竟从军数十年,从三河坝指挥数百人开始到三野司令指挥几十万人,野战军地方军游击队等各种经验非常丰富,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陈毅还是有相当的军事才能的。比如新四军时期,他和刘少奇的战略思想有分歧,刘的思路多从政治上着眼,但具体问题考虑不周到,而陈的思路更实际、更缜密,更具备可操作性,这都缘于陈多年的实践经验。比如郭村保卫战,叶飞按照刘少奇的布置,冒险作战,结果险些全军覆没,幸亏运气好,得以险胜。郭村之后,刘少奇不接受教训,还想搞个更大的固守待援战役,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但陈毅没有执行,而是和粟裕实事求是的制定了作战计划,这才有了后来的黄桥大胜。在元帅中,陈毅的军事才能起码不低于朱贺罗聂叶,而他的统战外交才能更是出类拔萃。最出色的就是黄桥之战,可以说将军一张嘴,能顶十万兵 罗荣桓:罗荣桓,参加过秋收起义。历任红4军政委、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兼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四野战军政委、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论战绩,他虽然主持过一个大战略区,给林彪当政委,但时间也只有短短三四年,其他时间都是在抓政工。但当时中央已内定罗荣桓为八届政治局委员,如果排在三个非政治局委员后面,显然不大合适,加之他是毛泽东的爱将,而且在山东几年,功劳还是巨大的,所以排在了第七位。为了加重罗荣桓的分量,还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人大副委员长的职务,跟后面的徐聂叶只是人大常委相比,就更名正言顺一些了。 徐向前:徐向前,参加过广州起义。历任红4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徐向前和粟裕一样,都是天才军事家,但可惜造化弄人,中央把他派给了张国焘,而不是中央苏区瑞金,张国焘又是个较低能的野心家,不服中央,但又斗不过中央,结果影响徐帅因此受了一辈子牵连,尽管早年战功赫赫,但抗战开始以后一直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49年解放山西一役虽然精彩纷呈,毕竟是大战尾声。尽管毛泽东后来了解了徐帅的忠厚品质,有意提携,让徐以华北军区副司令兼总参谋长,而聂荣臻以华北军区司令之尊才任副总长,终究为时已晚。如果不是照顾四方面军的资历,他战争时期的最后职务连元帅都难以评上。尽管只排第八,又夫复何求呢? 聂荣臻:聂荣臻是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1军团政委、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军职。如果按抗战时期的势头,聂不应该只排第九,当时晋察冀是我军四大根据地之一,聂是军政指挥一把抓,是重要的方面大员。可惜他的能力只擅长建设根据地,不擅长打正规战,也就是说还是红军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军事素养。一进入解放战争,这种缺陷就暴露出来了,他手下又没有粟裕这样的副手,同时,如果面对的对手是刘峙还好,偏偏还是个悍将傅作义,结果,只能自保,无力进攻,打了三年仗,部队没太大发展(与其他几支部队相比。实事求是的说,这也不怪聂荣臻,他其实并未系统的学习过军事,从黄埔军校教官开始,虽然从军,但一直是搞政治工作的,这个经历和陈毅有点相似,但陈毅毕竟从湘南暴动开始就具体接触军事指挥,而且是从基层做起,在中央苏区时当过军长、司令,长期独立指挥军事,经验丰富,聂荣臻则到晋察冀时期才开始独立指挥军队,而且任务主要是建设根据地。所以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发展缓慢也是情有可原的。解放后发展国防科技他还是大有作为的。 叶剑英:叶剑英是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历任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等主要军职。按说叶剑英是本不应该评元帅的。什么是元帅?按照古意解释,就是率领军队的主帅。叶剑英除了中央苏区时当过一段福建军区司令以外,其余时间多是当参座,既未直接率领军队(大部队、野战军)也未当过主帅,在福建军区时领着龚楚伍修权和敌人打过一仗还是个败仗。抗战开始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叶虽然挂着总参谋长之职,但一直是搞统战外交工作,很少正正经经参与过作战指挥。而与叶相比,粟裕授元帅则是实至名归,合情合理。可惜授衔是在55年而不是49年,这时粟裕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如果担任志愿军司令或指挥解放台湾战争又当别论。)授衔更重视资历以及军事外的因素,尽管是排第十位。
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
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
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
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
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
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
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
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
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
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
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
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
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
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
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
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
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
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
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房辉峰简历

  1. 在百度百科可以找到。 

  2. 网页链接

下面来了解下房辉峰履历:

1.历任排长,作训参谋,科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新疆军区副参谋长,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副军长 、军长。

2.2003年12月——2007年0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参谋长。

3.2007年06月——200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司令员。

4.2009年10月01日,担任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总指挥。

5.2012年10月——2012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6.2012年11月——2013年0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

7.2013年03月——2015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

8.2015年12月——2017年08月,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 。

9.2017年08月——2017年10月,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0.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七、十八届中央委员。

武警贵州总队历任参谋长简历

  1. 吕波,男,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贵州省武警总队参谋长。
    1983.04-至今

  2. 张永堂   第一任
    1983.01-1985.11

    61-63岁中共党员

    1945年参加革命

    1932.05生

    山东莒南人

  3. 范志伦   第二任

    1985.11-1987.06(兼)

    51-53岁   少将(1989)   高等军事学院

    1953年入党

    1951年入伍

    1934年生

    四川富顺人

    原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调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

  4. 王文理  第三任

    1987.06-1990.01

    52-55岁   武警少将(1991)

    1955.04入党

    1951.07入伍

    1935.01.19生

    山西阳城人

    原北京卫戍区参谋长

    调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

  5. 金仁燮  第四任

    1990.01-1993.06

    59岁   中将(1998)

    少将(1988)  国防大学

    1960年入党

    1958.03入伍

    1939.04-2008.10.02

    享年69岁

    吉林龙井人\朝鲜族

    原第26集团军副军长

    调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

  6. 吴双战  第五任

    1993.06-1996.02

    1996.02-1999.12(兼)

    48-54岁

    武警上将(2004)

    武警中将(1997)

    少将(1990)

    国防大学

    1965.06入党

    1963.12入伍

    1945.02生

    河南清丰人

    原北京军区副参谋长

    调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兼

  7. 陈传阔  第六任

    1999.12-2003.12

    54-58岁

    武警中将(2001)

    武警少将(1994)

    国防大学基本系

    1966.01入党

    1965.07参加工作

    1945.10生

    安徽淮南人

    原武警部队副参谋长

    调任武警副司令员

  8. 霍  毅   第七任

    2003.12-2006.08

    55-58岁

    武警中将(2005)

    武警少将(1994)

    解放军军事学院

    中共党员

    1968年入伍

    1948年生

    陕西甘泉人

    原武警部队副参谋长

    调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

  9. 王建平  第八任

    2006.08-2009.06

    53-56岁

    武警上将(2012)

    武警中将2007)

    武警少将1997)

    解放军军事学院

    中共党员

    1969.01入伍

    1953.12生

    河北赞皇人

    原武警部队副参谋长

    调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兼

  10. 牛志忠  第九任

    2009.06-2015.07

    54-60岁

    武警中将(2010)

    武警少将(2000)

    中共党员

    1970.12入伍

    1955.03生

    河北乐亭人

    原武警部队副参谋长

    调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

  11. 刘振立  第十任

    2015.07-2015.12

    51岁

    少将(2010)

    国防大学硕士

    1984.04入党

    1983.09入伍

    1964.08生

    原第38集团军军长

  12. 秦  天  十一任

    武警中将(2016)

    少将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中共党员

    1973.00入伍

    1957年生

    湖北红安人

    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刘伯承简历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名伯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朽贡献。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一、详细介绍:
  刘伯承原名明昭,1892年12月 4 日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
  宣统三年(1911年)在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 命的学生刘伯承军。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次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 历任连长、团长。
  1916年 3月率四川护国军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 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2月与杨闇公、朱德等发动沪州、 顺庆(今四川南充)起义,任总指挥,率部同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
  1927年接受中共中央指示后转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失败后经香港转赴上海。
  1928年留学苏联。
  1930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12月回国,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 1月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32年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 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用俄语当面怒斥从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而被撤职,调任第五军团参谋长。
  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
  1935年 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5月 4日, 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保证全军安全北渡金沙江。随后任先遣队司令,与政委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
  进人大凉山时,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并在当地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第一、 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作为总参谋长与朱德随红军总部在左路军。他和朱德坚定地维护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在山西前线组织所部进行阳明堡夜袭战、七豆村伏击战等战斗。
  1938年后,与政委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沉重地 打击了日军。
  随后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破袭正(定)太(原)、平汉、自(圭)晋(城)和(大)同蒲(州)铁路交通线。
  1943年 9月赴延安。
  1945年 6月当选为中共 第七届中央委员。
  1945年 8月20日,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5年9月至11月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和打通平汉路的企图。
  1946年 6月,与邓小平政委奉主力部队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947年 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1947年10月,蒋介石派白崇禧指挥 33个旅围攻大别山。 12月,刘邓决定以邓小平等率主力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刘伯承率一部北渡淮河,调动敌人。刘邓大军和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互相配合,经十个月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进一步陷入被动。
  1948年 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 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1948年12月15日,与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全歼于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
  1949年 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
  1949年4月,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道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 区。
  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进军大西南,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
  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8年被扣上教条主义的帽子而受到错误的批评。
  1959年后曾负责中央军委的战略研究工作。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6年 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2年,因年高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 7日在北京逝世。
  二、人物评价: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朱德元帅曾赞誉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陈毅元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刘伯承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面对荣誉和功劳,本人生前曾谦逊地说:“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自己的,离开党,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自己一旦死了,在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自己最大的光荣。”其主要著述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译著有《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合同战术》等。

国民党历任参谋总长

国民党历任参谋总长
陈 诚 陆军一级上将 1946年05月23日-1948年05月12日
顾祝同 陆军一级上将 1948年05月13日-1950年03月24日
周至柔 空军一级上将 1950年03月25日-1954年06月30日
桂永清 海军一级上将 1954年07月01日-1954年08月17日
彭孟缉 陆军一级上将 1954年08月18日-1957年06月30日
王叔铭 空军一级上将 1957年07月01日-1959年06月30日
彭孟缉 陆军一级上将 1959年07月01日-1965年06月30日
黎玉玺 海军一级上将 1965年07月01日-1967年06月30日
高魁元 陆军一级上将 1967年07月01日-1970年06月30日
赖名汤 空军一级上将 1970年07月01日-1976年06月30日
宋长志 海军一级上将 1976年07月01日-1981年11月30日
郝柏村 陆军一级上将 1981年12月01日-1989年12月04日
陈燊龄 空军一级上将 1989年.12月05日-1991年12月04日
刘和谦 海军一级上将 1991年12月05日-1995年06月30日
罗本立 陆军一级上将 1995年07月01日-1998年03月04日
唐 飞 空军一级上将 1998年03月05日-1999年01月31日
汤曜明 陆军一级上将 1999年02月01日-2002年01月31日
李 杰 海军一级上将 2002年02月01日-2004年05月19日
李天羽 空军一级上将 2004年05月20日-2007年01月31日
霍守业 陆军一级上将 2007年02月01日-2009年2月4日
林镇夷 海军一级上将 2009年02月05日至今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是谁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的参谋长为:李作成(原陆军司令员),孙建国(原副总参谋长),
徐粉林(原广州军区司令员),王冠中(原副总参谋长),戚建国(原副总参谋长),
马宜明(原参谋长助理),邵元明(原火箭军副参谋长),常丁求(原南部战区副司令员)。

刘伯承的资料

  坎坷一生元帅路
  刘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他负重伤失去了右眼。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二十四岁的刘伯承落下了川军名将的美称。 刘伯承在川军中战斗了十年,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也参加了军阀之间的战争。他看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深感不安。1926年,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躲过了反动派的追捕。 从苏联回国后,刘伯承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面对“左”倾路线和李德的瞎指挥,刘伯承敢于站出来进行斗争,他告诫李德:“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根据地将会丧失,红军将会拼光,我们将变成千古罪人。”他的正确意见不仅未受到重视,还被免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红军在惨痛的失败中开始总结教训,1935年1月,红军打下遵义之后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刘伯承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毛泽东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之后,刘伯承的军事道路渐入顺境,在长征途中,每遇关键时刻,他总是亲临前线指挥。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却风趣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刘伯承果然不负众望,使大军安然渡江。他还组织了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巧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抗日战争中,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率部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巧胜七亘村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打破了敌人的十三路“围剿”。在抗战胜利前夕,他率部大举对日寇反击,歼灭五万余,收复县城五十九座。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他组织了上党战役,歼敌十三个师。随后又打了平汉战役,歼敌二个军,接着战陇海,下定陶,挥师南下,按毛泽东的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楔子。刘伯承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五十五万多;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随后渡过长江,打下南京城,挥师向南,解放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全国解放之后,刘伯承辞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之职,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积极努力。刘伯承在军事学院任院长七年多,他常常亲自审定教材,参加演习,使军事学院的建制和课程设置逐步趋于完善。然而,正当刘帅呕心沥血地为军事教育而工作时,不公正地打击降临到他的头上。1958年夏天,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斗到了这位六十六岁的老元帅头上。七月的一天,高烧三十九度的刘帅被召回京,在怀仁堂千人大会上作检讨。此后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老元帅失去了战争胜利带来的愉快,经常缄默不语。但他仍然关心着军队和国家的建设,他受的不白之冤历史早已作出了公正的结论,他的功绩和贡献已被永远载入史册。刘帅的坎坷经历使他的一生具有了更浓的传奇色彩。
  精谋巧计胜孙吴
  刘伯承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在川军之中他就有了名将之美称。加入革命队伍之后,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使他的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先遣队创下的。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深入山西抗日前线,他利用日寇的轻敌麻痹派出一个营夜袭阳明堡机场,取得炸毁敌机数十架的战绩。为了有效地消灭日军,他利用围城打援之术,在神头岭巧设伏兵,打潞城诱敌出援,一举歼敌千余名,这在抗战初期算得上是辉煌的战果。他利用兵家之忌,在山西七亘村边疆两次设伏,使日军白白多送上百余条性命。在抗日战争中敌我力量对比相去甚远,我军采用的多为游击战术。刘伯承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说:“游击战争的‘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游’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以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他为游击战总结出一系列简练有效的战术方法,诸如“攻击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狼的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还有“拖刀计”、“杀回马枪计”、“吸打援敌计”等等。 在解放战争中,刘伯承的指挥艺术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地步。他一战上党,歼敌十三个师三万余人,给了到解放区抢地盘的国民党军队当头一棒;再战邯郸,歼灭敌人两个军,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的重庆谈判。随后他奉中央指示,挥师向东横扫,然后下定陶、打巨野、战滑县,直杀得国民党军队摸不着头脑,连续五战五捷,歼敌十个半旅,计七万余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应该说是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当时解放军尚处劣势,第二野战军离开根据地挺进鲁豫已经处在虎狼夹击之中。为了掩盖真实的用兵企图,刘伯承指挥军队作出许多“示假”举动,把敌人引入迷途。刘伯承首先指挥军队打了鲁西南战役,使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夺陇海,于是调兵防守;随后,命令部队在黄河渡口佯攻,造成北进回归根据地之势,蒋介石立即调三十个旅分五路开进郓城、巨野。然而,刘邓大军的行动方向却相反,甩掉大后方向南挺进,完全打无后方战役,到此时蒋介石还以为刘邓大军是在不能渡的情况下被迫南窜。只有到了刘邓大军渡过涡河、沙河、黄泛区之时,蒋军才明白了我军的意图,但为时已晚。我军挺进大别山后,如同在敌人的腹部楔进了一支钢钉,使蒋军随时都深感不安。这一举措牵制了蒋军南线兵力的一百六十个旅中的九十个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设下伏笔。
  勤思善学成儒将
  刘伯承一生刻苦勤奋孜孜以求,使他不仅走完了从士兵到元帅的进步道路,而且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被誉为“儒将”。 在我军将领之中,刘伯承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崇尚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读私塾时常常最先到校,最后离校,他不仅把课文背熟,而且连注释也背下来。到了中学和军校,他更是勤奋刻苦,以致各科成绩都很突出。步入行伍之后,他仍不忘学习。 大革命失败之后,党派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进苏联红军高级步校时他已经三十六岁了。到了这个年纪再学外文是相当困难的。但他从字母和发音开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竟然攻克了外语关,并获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绩优秀的佳绩。毕业时他已经能够准备地翻译俄国的军事理论著作。 回国之后,成为我军第一位翻译科长。他借助俄文工具,系统研究了罗马战史、拿破仑战史、日俄战争史等,开阔了军事视野。还系统研究了苏军的条例、条令、作战理论,增长了正规化军队和打现代战争的知识。 在革命战争年代,刘伯承的大部分时间在前线度过,他常常在炮火之中细扣兵书,置生死于一旁,而入心思于兵法之中,不绝于耳的枪炮之声时常成为他研读兵书的伴奏曲。比如,1941年八路军总部送来一部《合同战术》的译稿请刘伯承校订。一年后这部译著校订好并复印,刘伯承在评序中写道:“这本书在校正中经过三次反扫荡的作战”。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残酷的阶段,几乎天天在打仗,左权同志就是在这期间牺牲的。即使如此,刘伯承也不忘校订工作,他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学习任务。此后《合同战术》下部的译稿又送到刘伯承的手中,校订完成并复印时,刘伯承作序写道:“我在上爱国自卫战争前线时,带上这本《合同战术》及其译稿,才真正开始校正与补译。幸好在敌人飞机大炮坦克的督促与我参谋同志帮助绘定之下,……完成了出征前一切工作”。《人民日报》报道说:“刘伯承将军在戎马倥偬之中完成《合同战术》一书下半部之校译,计十万字。此为一百天来刘将军歼灭蒋军十一个旅之外又一重大贡献。……一百天来,刘将军驰骋于冀鲁豫大平原上,五战五捷,平均每二十天作战一次。”“刘将军在极度繁忙的自卫战争中,稍有空隙立即开始校译。” 刘伯承的勤奋好学还在于他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有影响的战争或战役,认为那里面有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经验与教育。从南昌起义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和战斗,刘伯承常常都有系统的思考与总结。他强调“用兵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刘伯承刻苦学习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使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军事理论。他提出了生动形象的“五行术”,在“五行术”中把我军看成战争主体,把任务当作中心,把敌情看作前提,把时间和地形看作物质条件。他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他集毕生的心血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 对刘伯承的刻苦勤奋,朱德称赞道:“刻苦学习,学而不厌。”陈毅元帅则称赞说:“苦学入梦寐,劳生历艰难”。就连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感慨地称:“刘伯承廉洁虚心,不断求知,与国民党将领比较,诚不谛鹤立鸡群。”
  呕心沥血办教育
  “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名言,他也身体力行。为此奋斗了一生。早在中央苏区,他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他是中央红军的总参谋长,先后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到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指挥中,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率领大军转战南北,在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兼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指挥战争之余,还亲自任教,以一个教官的身份出现在学员面前。 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初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他接受了办学任务,辞去了军政职务,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担任第一任院长,后任院长兼政委。 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万事待兴的艰难环境下,他强支病体,和教员、干部一起摸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道路。他千辛万苦地选拔教员,字斟句酌地研究和确定办学方针,逐项科目审定教材。在和平环境下我军形成的办学方针,高级军事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定都凝结着刘伯承元帅的心血。建国后刘伯承主持军事学院的工作达七年多的时间,为军事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办学过程中,刘伯承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校风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学风是成长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刚刚办起的学校尽快形成良好的风气,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校建立起完整的正规化规章制度,仅通过严格管理保证了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的需要,刘伯承亲自审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针。他提出了“战术为经,技术为纬,经纬交织,纵横联系,编织起来”形成整体的训练指导原则。他强调把训练和培养善于组织指挥现代化诸兵种协同动作的指挥员作为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培养目标。 办学离不开师资,他提出并采用“速成”“速办”等方法提高教员的专业水平,提倡“尊师重教”以促使教员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刘伯承十分关心教材问题,他主张教材要少而精,内容要准备无误。他要求提法妥当,用语准备科学,标点符号无错误。他还常常在百忙之中亲自抓教材的编写、翻译、校对、出版等工作。 为了形成良好的办学风气和领导作风,他提倡“人人当院长”,“执事者各执其事”各负其责。倡导“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统一集中领导,单刀直入基层;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 刘伯承办教育其成绩是显著的,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训词》中肯定了刘伯承的成绩,他说:“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 综上所述,用“我军院校的开拓者”和“我军院校之父”等词来描述刘伯承对军事教育的贡献是不过分的。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他的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他还翻译了苏联的许多军事著作。
  生平
  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原名明昭,1892年12月 4 日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
  宣统三年(1911年)在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 命的学生军。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次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 历任连长、团长。
  1916年 3月率四川护国军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 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2月与杨暗公、朱德等发动沪州、 顺庆(今四川南充)起义,任总指挥,率部同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
  1927年接受中共中央指示后转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失败后经香港转赴上海。
  1928年留学苏联。
  1930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12月回国,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 1月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32年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 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用俄语当面怒斥从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而被撤职,调任第五军团参谋长。
  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
  1935年 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5月 4日, 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保证全军安全北渡金沙江。随后任先遣队司令,与政委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
  进人大凉山时,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并在当地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第一、 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作为总参谋长与朱德随红军总部在左路军。他和朱德坚定地维护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在山西前线组织所部进行阳明堡夜袭战、七豆村伏击战等战斗。
  1938年后,与政委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沉重地 打击了日军。
  随后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破袭正(定)太(原)、平汉、自(圭)晋(城)和(大)同蒲(州)铁路交通线。
  1943年 9月赴延安。
  1945年 6月当选为中共 第七届中央委员。
  1945年 8月20日,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5年9月至11月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和打通平汉路的企图。
  1946年 6月,与邓小平政委奉主力部队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947年 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1947年10月,蒋介石派白崇禧指挥 33个旅围攻大别山。 12月,刘邓决定以邓小平等率主力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刘伯承率一部北渡淮河,调动敌人。刘邓大军和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互相配合,经十个月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进一步陷入被动。
  1948年 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 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1948年12月15日,与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全歼于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
  1949年 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
  1949年4月,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道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 区。 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进军大西南,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 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8年被扣上教条主义的帽子而受到错误的批评。
  1959年后曾负责中央军委的战略研究工作。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6年 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2年,因年高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 7日在北京逝世。
  评价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朱德元帅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陈毅元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面对荣誉和功劳,他本人生前曾谦逊地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其主要著述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译著有《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合同战术》等。
  参考资料
  1
  刘伯承(1892-1986)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126778/126780/7490151.html

红军总参谋长是谁

1、叶剑英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2、刘伯承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3、萧劲光

萧劲光(1903年1月4日-1989年3月29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南长沙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师党代表、特区军委参谋长、军区参谋长、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军团政委、军政委、军区司令员、军团政委、 军团参谋长、军事部部长、司令部参谋长、兵团司令员、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军区司令员等职。

4、聂鹤亭

聂鹤亭(1905—1971),安徽省阜南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6年被补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5、滕代远

滕代远(1904—1974),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中央军委参谋长。1942年任八路军参谋长并参与北方局工作。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创始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者之一,还是新中国人民铁路事业的奠基人。1974年12月1日在北京病逝。

八路军总参谋长是谁

电视剧《剑吼长城东》的八路军总参谋长是叶剑英。

《剑吼长城东》讲述了1941年秋,日寇为建立东北与华北的“战略通道”,残酷地施行“三光政策”,用武力把山区群众“集家并村”成为“人圈”。八路军黛东军分区副司令员鲍真,率部在盘山地区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与日寇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并与正直、刚毅的山匪马铁腿结盟,进一步扩大了抗日力量。在日军的一次扫荡中,在战略转移时,马铁腿奉命执行任务,途中误将老瞎父子当成汉奸而活埋。鲍真悲痛欲绝,下令开除了马铁腿的军籍,一对情意相投的好兄弟终于洒泪而别。

故事梗概

鲍真为老磨一家披麻戴孝,并在老磨坟前的石碑上刻下了日寇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及八路军误杀他的过错。日军大佐加藤曾为建立“无人区”屠杀过无辜百姓。他多次与鲍真交手,均告失败。他对中国文化十分崇拜,且预感到中华民族难以征服。但作为一名日本军人,他又坚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决心与鲍真决一死战。

决战在长城脚下展开,加藤投入他的全部兵力对鲍真进行围剿。而鲍真则用化整为零,卜面埋伏的战略战术使其陷入被动局面,日军马队在盘龙峪遭到全歼。加藤的部队亦被鲍真“声东击西”的战术分割围歼。精神濒于崩溃的加藤,只能面对群山发出阵阵狂嚎。

从此,鲍真在冀东一带威名远扬,日寇闻之丧胆。后来,在一次战斗中,鲍真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2岁。加藤对鲍真的为人及韬略十分敬佩,于战后来到盘山烈士陵园鲍真的墓前,虔减地献上了“鲍真将军千古,败将加藤敬呈”的花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