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最后十年(陈独秀的晚年岁月:吃粗米和青菜,落魄逃难的江津客)_陈独秀_江津_晚年

本文目录

  • 陈独秀的晚年岁月:吃粗米和青菜,落魄逃难的江津客
  • 陈独秀在后期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下了
  • 陈独秀最后怎么死的啊
  • 陈独秀最后怎么处理的
  • 潘兰珍的介绍
  • 陈独秀最后的结果

陈独秀的晚年岁月:吃粗米和青菜,落魄逃难的江津客

陈独秀的晚年岁月,靠吃粗米和青菜为生。从赫赫有名的精神领袖到落魄逃难的江津客,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

可换个角度想想,在抗战全面爆发之时,依然可以找到一处容身之所,和自己所爱的人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实乃一桩幸事。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时刻,这样的结局已是难得。

陈独秀为何会选择江津

“江津独秀画中游,翠峨碧波客不休。” 江津隶属于重庆市,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好地方。

然而陈独秀晚年选择在这里生活,并非是沉迷于这里的美景,而是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按理来说安庆才是他更好的选择。可即便是陈独秀,在现实生活面前也得低下头。

陈独秀选择江津,源自于同乡邓仲纯的邀请。 二人不仅是同乡,更是在日本留学时的同窗好友。

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人会变得越来越念旧。由于战争的原因,陈独秀与旧日的朋友失去了联系,因此邓仲纯的邀请也就显得愈发可贵。为了不辜负好友的一片美意,陈独秀也会来到江津。

除此之外,经济压力也是促使陈独秀作出这一选择的重要原因。 最开始的时候,陈独秀本想在重庆生活。可是相比于江津,重庆市区的开销显然更大。陈独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又不愿意让爱人潘兰珍辛苦工作补贴自己。此时的江津,成了他无奈的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江津在战乱之时还比较安全。陈独秀的特殊身份,意味着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选择在江津度过晚年,标志着他隐退的态度。 陈独秀已经颠沛流离了太久,亲人的相继去世令他身心俱疲。他只想有一处安身之所,静静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考虑到以上种种,江津成了陈独秀当时的最优选。这里有着相对较低的物价,有着较为安全的局势,更有着不少同乡同窗。既然无法做到事事都如意,既然无法回到自己真正的故乡,那么选择一个熟人比较多的地方,或许会让漂泊的心多一些归属感。

落魄逃难江津客的真实生活

“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 从陈独秀晚年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换作普通人,这样的晚年生活只能说是寻常。毕竟他身边还有爱人的陪伴,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还有房子可以栖身。相比于一般的老人,他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所想。

陈独秀的晚年岁月是清贫的。他的餐桌上常常出现粗米和青菜,就连调料都非常简单。 但是深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道理的他,显然不会为了生活上的小事儿苦恼。即便吃食简单,他也会苦中作乐,称自己的饭菜乃是仙人的食物,自然要清淡一些。

那时候,陈独秀的收入主要有两笔,一为 《时事新报》 主笔的虚衔,每个月可以为他带来160元的收入。

二为北大每月汇来的300元,此钱的由来尚不可知。陈独秀本就是北大的教授,即便出过入狱这档子事情,北大也没有公开表示开除他。因此出于对教师关怀的角度,发放这笔钱是很正常的事情。

单凭这两笔收入,很难维持陈独秀与爱人的开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陈独秀还会向各大杂志投稿,赚取稿费以便补贴家用。稿费的收入并不稳定,想要安稳的生活,陈独秀还是要精打细算。幸好有不少朋友资助,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销。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个道理,在陈独秀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各界人士的馈赠,他有着自己的原则,绝不收下一分钱。可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他也只能接受朋友的资助。可每每提及此事,他的心中都深感不安,觉得自己给周围的人添了太多的麻烦。

陈独秀晚年苦闷的根本原因

“于今老病干戈日,十年匹马走燕民。” 从陈独秀写给朋友的诗作中,人们似乎可以窥见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样子。物质方面的匮乏,并不会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但是各方面的压力,以及没有归属感的生活,让他愈发感觉到孤独与苦闷。而他的真实想法,却没有人可以倾诉。

在江津的短短几年之中,陈独秀先后多次搬家。此时的他年岁已高,频繁地更换居住的地点,令他苦闷不已。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令他只能看着自己所爱之人奔波劳累。到了一个新的住所后,他又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生活。这样的痛苦过程,陈独秀竟然经历过十几次。

与此同时,周围人对他的关照,竟也成了不小的压力。陈独秀并非贪慕权势之人,不然他也不会将自己置于这般境地。可是昔日的友人看到他当前的情况,心中的同情几乎写在了脸上。每到这种时候,陈独秀都显得尴尬不已。朋友们虽然是好心,但却让他承受了太多无形的压力。

迫于生计,陈独秀不得不接受友人的资助。但时间久了,他在这些人的面前显得拘束不已。他深知自己的人生就会这样渐渐走向尽头,对他的资助,似乎永远也没有回报的机会。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陈独秀与不少朋友越走越远。因为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再平等,他们似乎也没办法像过去那样相处。

陈独秀考上过秀才,出国读过书,也参与过轰轰烈烈的事业。也正因如此,面对自己晚年凄凉的景象,他才更加难以接受。 他想要的晚年生活,不需要有多么丰厚的物质条件,只要有房住,有饭吃,能够过平淡的日子就足够了。但遗憾的是,这个简单的愿望,也没有实现的机会。

无时不刻的监禁剥夺了他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来到江津之前,陈独秀经历过一段不短的牢狱生涯。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他终于走出了牢笼,开始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可是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陈独秀就发现,自己不过是从一个小的牢笼,搬到了一个更大的牢笼罢了。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国民政府也没有放过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虽然陈独秀曾多次表明自己不属于任何党派,但还是收效甚微。也正是因为这种监视,让陈独秀变得愈发孤独。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身边的人带来祸患,保持距离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果陈独秀仅仅是孤身一人,他似乎还可以忍受这样的日子。可是他的身边还有潘兰珍,年纪还轻的她,人生本该有更多的可能。但自从与自己在一起之后,带给她的似乎只有无尽的苦难和折磨。这种愧疚感,一直伴随着陈独秀。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很少有快乐的时候。

直到陈独秀去世,为他处理后事的人还被全方位的监控。 自由本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可是对于晚年的陈独秀来说,一切都成了奢望。在这种环境下,陈独秀的痛苦旷日持久,却始终得不到解决。在各方面的势力面前,他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没有希望的生活最终将他打倒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942年5月27日,贫病交加的陈独秀与世长辞,享年63岁。从 “新文化运动旗手” 到无人问津的 “普通人”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终以遗憾结尾。

生活上的窘迫,身体上的不适并没有将他压垮,可没有希望的未来,终于将他打倒。 从1938年8月到1942年5月,陈独秀在江津生活的时间不足4年。在此期间,他见识到了人性中冷漠的一面。

投奔邓仲纯时,他的妻子以家中的房间有限的理由,将陈独秀夫妇拒之门外。但他也见识到了人性中温暖的一面,并不熟悉的同乡人为他安排住处,让身处异乡的陈独秀再次体会到了家的感觉。

陈独秀是不幸的,他曾经备受瞩目,理应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但阴差阳错之下,他的人生高开低走,最终落得个惶惶度日的结局。但陈独秀又是幸运的,他的朋友、爱人、同事都对他不离不弃。在生活艰难之时,总会有人拉他一把,帮助他渡过难关。

从表面上来看,陈独秀的晚年令人唏嘘不已。可是当他躺在病床之上,回首这4年来的点点滴滴时,会发现身边的人都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关怀着他。他并不是孤身一人,他原来并不独孤。

陈独秀在后期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下了

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

尽管如此,陈独秀仍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扩展资料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独秀

陈独秀最后怎么死的啊

食物中毒后加重病情,最终病死,准确时间是1942年5月12日,地点是四川江津。

晚年的陈独秀患有高血压,有个人叫何之瑜的负责照顾他,因为贫困,买不起药和住院,只能依靠药草,根据何之瑜《独秀先生病逝末记》记载:

陈独秀在去世前,坚持饮用一种蚕豆花泡的水,目的是缓解高血压,这种习惯持续了很久。

直到1942年5月12日,由于疏忽,这种蚕豆花泡的水已经变质,未曾及时发现依然饮用,就在当晚陈独秀发生食物中毒,但此刻并未危及生命,但加快的身体的衰败,半个月后,陈独秀就死在了家里。

对于陈独秀的死,个人倾向是精神上的冲击诱发加快了身体的弊病。

也就是晚年的陈独秀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加速了病情了,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分享如下:

1937年,陈独秀出狱,非常想回延安,但是,上级却没有批准。

落寞的陈独秀最终去了四川江津,可以说身无分文,好在有亲人的陪伴,日子虽然艰难但过得去。

但好景不长,亲人相继离去,特别是1939年3月下旬,陈独秀养母谢氏因病去世,临死前希望陈独秀能带她回家乡,这次变故,让陈独秀变得很消极低迷。

同年5月初,好朋友罗汉又死在重庆大轰炸中。

到了1940年,陈独秀因为高血压、心肺病的缘故到了重庆就医,却被告知心脏问题很大,活不过三年,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明白自己时间不多了。

所以说,晚年的陈独秀被亲朋好友离去的冲击加快的身体的恶化。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后来周恩来曾找过陈独秀希望他能返回延安,并计划给陈独秀1000元,但陈独秀拒绝了。

并不是上级不管不问他了,至于拒绝的原因也很简单,

陈独秀此事已经心死了,表达现在的延安已经不需要他了,还好有周恩来和毛泽东关心他,至于钱,他也明白上级此时经费也很紧张,1000元在当时不少。

总的来说,陈独秀是一个真正的民族战士,但晚年的他的确贫病交加。

陈独秀最后怎么处理的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潘兰珍的介绍

潘兰珍(1908—1949),又名潘若云,潘云仙,生于江苏省通州余西镇大悲殿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陈独秀的第三位夫人,小陈独秀29岁。以其忠贞的爱情、豪侠的气质,伴随陈独秀走过其最后十年的人生之路。

陈独秀最后的结果

陈独秀最后的结果是病逝。

陈独秀1927年7月离开中共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今属重庆市)。1942年5月27日逝世。

陈独秀的人物影响: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同时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