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是怎么解释“即用显体,举体成用”的?熊十力的个人著作_民国_唯识_发表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熊十力 解释 民国 唯识 发表

本文目录

  • 熊十力是怎么解释“即用显体,举体成用”的
  • 熊十力的个人著作
  • 熊十力住大金丝胡同多少号院
  • 熊十力的 本体论=本心 体用不二 龛辟成变 -量智 求解释
  • 熊十力是绝食而死吗 国学大师熊十力是什么人
  • 熊十力的性格是怎么的
  • 熊十力的人物评价

熊十力是怎么解释“即用显体,举体成用”的

依熊十力之见,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都具有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德性。这种大易精神来源于本体内部的一翕(收敛)一辟(发散)。翕辟同体而异用,相反相成,共同促成了万物的变化。但二者作用是不同的,“翕以显辟,辟以运翕。”辟是主动的,主宰翕;翕是被动的,从属于辟。熊十力常用“大海水”和“众沤”(泡沫,波浪)的关系来例证本体和万物关系。“大海水”是本体,海水腾跃是其功用,而“众沤”是现象。大海水不能离开众沤而独存,大海水即众沤自身,而海水腾跃这一切功用是实体的展露和显现,概括而言就是即用显体,举体成用。

熊十力的个人著作

《与友人论张江陵》(熊十力撰)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熊十力,著)(中华书局1944)
《十力语要初续》(熊十力,撰)(东升印务局1949)
《明心篇》(熊十力著)(龙门联合书局1959)
《乾坤衍》(熊十力造)(中国科学院复印]1961)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现代篇》(熊十力著/唐君毅著/殷海光著)(牧童出版社1978)
《体用论》(熊十力,著)(台湾学生书局1983)
《明心篇》(熊十力,著)(台湾学生书局1984)
《新唯识论》(熊十力著)(中华书局1985)
《佛家名相通释》(熊十力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论张江陵》(熊十力撰)(文明书局1988)
《论六经》(熊十力撰)(明文书局1988)
《摧惑显宗记》(熊十力著)(台湾学生书局1988)
《孔子文化大全.第2种,论著类》(苗枫林主编/熊十力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
《熊十力集》(熊十力,著)(群言出版社1993)
《存斋随笔》(熊十力,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体用论》(熊十力,著)(中华书局1994)
《现代新儒学的根基:熊十力新儒学论著辑要》(熊十力,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刘梦溪主编/熊十力,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十力语要》(熊十力著)(中华书局1996)
《大海与众沤:熊十力集》(熊十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熊十力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熊十力全集》(熊十力,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熊十力住大金丝胡同多少号院

熊十力住大金丝胡同2号院。被称为“民国狂士”的熊十力先生,曾在这里住过两年。熊十力,近代哲学家、思想家、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鼻祖。

熊十力的 本体论=本心 体用不二 龛辟成变 -量智 求解释

本体:是合天下万物于一体,将宇宙、人生打成一片的整体。只有把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回复成一体,人的精神生命才可有所依托,道德意识才有根源。

“体用不二”论:“体”是本体,“用”是功能,“不二”是唯一。“体用不二”论肯定本体的唯一性和能动性,肯定本体与功能的一致性。熊十力认为真实存在的本体只有一个——既是宇宙万象的本源,又是人们反求自识的真理。但是本体和现象之间又不是割裂的,本体不在现象之外或现象之上,而在生生化化的现象之中。

“翕xi1辟pi4成变”论是熊十力“体用不二”论的逻辑发展。“翕”指下降的运动,是凝集、摄聚(收敛聚集)、固闭的力量,相当于“物”;“辟”指上升的运动,是健动、升进、开发的力量,相当于“心”。一翕一辟,成就宇宙间的大化流行。翕、辟,是同一功能的两个方向,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翕辟成变”是在变动的宇宙万象之中去寻求“能变”,以人的生命本体作为一切变化的源头(万化之源)。

量liang2智:是思量liang和推度duo2,是一种向外求理的工具。熊十力不赞同采用“量智”的方法把本体当作外在的事物去猜度,或者凭臆想建立某种本体,甚至任妄见否认本体。他赞同的是“性智”,即真正的觉悟。
注:“性智”和“量智”合称为“证量liang2”。

熊十力是绝食而死吗 国学大师熊十力是什么人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历正月,熊十力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上巴河张家湾。光绪十八年(1892年),家境贫困,为邻家牧牛,闲时随父在家识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入父亲掌教之乡塾读书,初习五经章句,次及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长兄仲甫送熊十力从学于邻县圻水何昆阁门下。受其影响,喜读晚明诸先生书,尤爱船山书,并兴救国之志。熊十力从学何先生仅半年,因家贫及同学忌讽,辍学归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王汉、何自新共游江汉,同谋革命。入武昌新军凯字营第31标为兵卒,谋运动军队,联络党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行伍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仍密谋革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刘子通等联合军学界有志之士,成立黄冈军学界讲学社。由何自新介绍加入日知会。以后数年曾参与武昌起义、二次护国讨袁运动。民国七年(1918年),深感“党人绝无在身心上做工夫者,如何拨乱反正?”又自度非事功之才,遂志学术一途。是年,将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七年(1918年)间的读书札记、书信、杂论及为友人所撰传记、序文共25篇合刊为《心书》自印出版。民国九年(1920年),由梁漱溟推荐赴南京支那内学院,从学欧阳竟无大师研习佛学。民国十年(2021年),草撰《唯识学概论》初稿。其间首尾三年,潜心苦修,独具慧心,颇有创获,而生活却艰苦异常,唯一的一条中装长裤,常是洗了之后要等晾干才能外出。民国十一年(1922年),受梁漱溟等人的揄扬与举荐,应蔡元培之邀,熊十力聘为北京大学主讲佛家法相唯识的特约讲师。一到北大,即打破“师生蚁聚一堂”之学院式教学方式,而采取古代师生朝夕相处,自由随和的书院式教学,力主道德与学问并重,生活与学习一致。在主讲《唯识学概论》的过程中,他对唯识论逐渐由怀疑而至批判,并开始构造他独出心裁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民国十二年(1923年),唯识学讲稿始由北京大学出版组正式出版,名《唯识学概论》。民国十三年(1924年)秋初,随梁漱溟赴曹州的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任教。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应石瑛先生邀,赴武昌大学执教。秋,因武大校长易人,又返回北大。为讲授因明学之需,自秋涉冬删注窥基之《因明入正理论疏》,年底事毕。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三月,开始改写《唯识学概论》。七月,《因明大疏删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因用思过劳,始患神经衰弱之症。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移南京中央大学休养,常与汤用彤、李石岑等论学。后移往杭川养病。民国十七年(1928年),应汤用彤之邀,赴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作短期讲学。时唐君毅就读中大,始从游于熊十力。民国十九年(1930年),仍住杭州广化寺疗养。经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单不庵介结,结识马一浮。《唯识学概论》经重新修订,易名《唯识论》出版。由弟子高赞非、张立民记录校订先生在民国十三年秋至民国十八年秋四年间,与朋友、学生论学之语及书札,成册,名为《尊闻录》自印出版,分赠好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新唯识论》(文言本)由浙江省立图书馆出版发行,标志着蜚声中外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诞生。马一浮作序并题答。此书一出,即刻遭到佛学界人士尤其是内学院师友之群起攻击。其师欧阳阅后痛言:“灭弃圣言,唯子真为尤”,措辞严厉。欧阳弟子刘衡如更著《破新唯识论》对熊十力其书进行系统破斥,指责他“于唯识学几乎全无知晓”,并指斥其书乃“杂取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熊十力自不甘沉默,立即应战,并著成《破〈破新唯识论〉》一书,对刘氏之斥逐一破解。他为自己辩护说,《新》著“义既远离唯识,旨亦上符般若”,认为自己非但没有离经叛道,反而是对佛学的维护和发展,与欧阳等人相反的是,蔡元培、马一浮等人却对此书推崇备至,评价甚高。十一月,返回北大继续教授唯识学。时牟宗三就读北大,始从学熊十力。常与张申府、张岱年兄弟、林宰平、汤用彤、李证刚、郑天挺、陈政、罗庸、罗常培等往来论学。十二月,内学院年刊《内学》第六辑刊登刘定权(衡如)的《破新唯识论》一文,欧阳竟无师为之作序。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一月,太虚法师于《海潮音》14卷1期发表《略评新唯识论》一文。二月,撰成《破破新唯识论》,酬正内学院师友,由北大出版部印行。八月十七日,在《大公报》发表《循环与进化》一文。秋,周叔迦的《新唯识三论判》一书,由北平直隶书局出版,对《新唯识论》《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提出批评。民国二十三(1934年)四月八日,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无吃无教》一文。六月十日,又发表《英雄造时势》一文。九月二十日,在《大公报》发表《易佛儒》一文。时与钱穆、蒙文通、张孟劬、张东荪昆仲相过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一月,在《史学》(北大出版)一期发表《请诰授奉直归州学正传雨卿先生传》。六月,于《安雅学刊》一期发表《读经》一文。十月,于《文化建设》1卷9期发表《文化与哲学》一文。二十八日,于《大公报》发表《答伍庸伯》一文。八月三十日,就中国哲学会成立,在《大公报》上发表《为哲学年会进一言》文,提出中国亟需一种新哲学。十月,由弟子云颂天、谢石麟存录整理熊十力在民国二十一年冬至民国二十四年秋,三年间与友人论学书及笔札的《十力论学语联略》一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一日,在《中心评论》第2期发表《答朱进之》文;二十一日发表《论不朽书》。三月二十日,在《文哲月刊》1卷6期发表《关于宋明理学之性质》。八月,始撰写《佛学名词释要》,及秋完稿,由北大印行若干本。十二月,在《哲学评论》7卷2期上发表《佛学名词释要》中的28条词释。始用《佛家名相通释》一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二月,《佛家名相通释》由北大出版组出版发行。是年,于湖南郴县创“十力中学”,由弟子燕大明主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由鄂入川。夏,为诸生开讲中国历史,弟子记录整理成册,名《中国历史讲话》,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石印若干册。冬,指导钱学熙翻译《新唯识论》文言本为语体。拟再译成英文做准备。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马一浮主持复性书院于乐山创,应邀担任讲席。九月十七日,撰《复性书院开讲示诸生》。未几,与马一浮相处不和,离开复性书院,时武汉大学迁至乐山,应朱光潜之邀,前往作短期讲学。冬,韩裕文续接钱学熙翻译《新唯识论》,完成转变章,至是,《新唯识论》(语文体)上卷脱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上卷,由吕汉财资印二百部。是年,梁漱溟创勉仁书院于北培,约先生前往主讲。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月,周封歧资助印行《十力语要》卷二四百部。秋,由先生自己翻译的《新唯识论》(语体文)中卷脱稿。十月,赴北培勉仁书院担任主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上,中两卷由勉仁书院哲学组出版。六月,《论周官成书年代》一文发表在《图书季刊》第2期。《思想与时代》刊物第12期起,连续发表《论体相》《论玄学方法》《儒家与墨法》《谈生灭》等文。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新唯识论》(语体文)下卷完成,将上、中卷合为一书,并做一些改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一月,在《哲学评论》8卷5期刊载《新唯识论问答》一长文。二月,始撰写《读经示要》。三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上、中、下三卷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十一月《读经示要》完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在《中国文化》第一期发表《论汉学》一文。十二月,《三民主义》半月刊7卷8期上发表《说食》一文。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回北京大学执教。夏,孙颖川主持黄海化学社,特邀请熊十力回蜀负责哲学部工作。发表《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讲词。刊于《黄海化学社附设学研究部特辑》嘱王星贤整理抗战期间的信函短札,成《十力语要》卷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由重庆返回北大。六月,《学原》1卷2期发表《答牟宗三问格物致知书》。《哲学评论》十卷五期发表《与柏特教授论哲学之综合书》;《龙门》1卷4期发表《论关老之学书》;七月,读《大智度论》,并作《读智论钞》。《东方与西方》1卷4期发表《读智论偶抄》。八月,就《学原》1卷4期发表《略说中西文化》。《哲学评论》10卷6期发表《论本体书与说理书》。《龙门》1卷6期发表《读汪大绅绳荀》。《世间解》第3期至第7期连续发表《读智论抄》。十月,“十力丛书”之《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十力语要》(四卷本)先后印行。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应聘至浙江大学讲学。五月,《学原》1卷12期发表《论事物之理与天理:答徐复观》。2卷1期发表《略谈新论旨要》(答牟宗三)。冬,南下广州,命黄艮庸作《新论平章儒佛诸大问题之申述》一长文,答辩印顺法师《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文。1949年1月,辑成《十力语要初续》,12月由香港东升印务局印行。2月,《读经示要》由正中书局重版发行。1950年1月,《韩非子评论》在《学原》3卷1期直发表。仲秋,撰成《与友人论张江陵》一书。11月,《摧惑显宗记》由大众书局印行。是年,应董必武、郭沫若之请,由广州途经武汉返回北京。1951年5月,《论六经》一书完稿。1952年中秋,作《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壬辰删定记》。1953年,熊十力再次来到北京后,由政府安排住在什刹海后海大金丝套的一所小四合院,直到1954年离京为止,此处风景宜人,且毗邻多为旧日好友如梁漱溟、林宰平、张申府、贺麟等,而旧时弟子亦时常登门拜谒;同时,党内外许多高级人士如董必武、郭沫若、林伯渠、徐特立、李济深、陈铭枢、艾思奇等新朋旧友也常来探望,这使熊十力心情甚为舒畅。在这难得的安定环境中,不但继续著书立说,先后写就《与友人论张江陵》、《与友人论六经》、《新唯识论》删定本和《原儒》上卷等,而且他还非常关心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多次致函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1954年,因各种原因,熊十力渐感孤独,同时亦难耐北方冬天寒冷干燥的气候,遂于是年10月移居上海。熊十力定居上海后,仍笔耕不辍。同年,起草《原儒》上卷,至中秋脱稿。1955年夏,作《六经是孔子晚年定论》一长文,10月,始起草《原儒》下卷。1956年,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并将上下卷同时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33万余字,重点发掘了儒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并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这一巨著是熊十力作为新儒家学者的又一重要成果,继此书之后,熊十力又以超凡的毅力和速度完成了《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等著作的撰写,前后共8种,凡130万言。1957年冬,《体用论》脱稿。1958年4月,《体用论》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局石印出版。5月,始起草《明心篇》,初冬完稿。1959年4月,《体用论》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出版。夏,开始撰写《乾坤衍》。《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一文收放《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1960年,继续撰写《乾坤衍》,体弱多病,写作艰难。1961年1月,《乾坤衍》完稿,秋由科学出版社印行。1963年1月,开始起草《存斋随笔》,12月完稿。书稿由封用拙誊正,拟影印出版而未果。1965年,董必武推介熊十力读《实践论》《矛盾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8月,作《先世述要》,未完稿。1966年,文革文化大革命爆发,寓舍查封,身心俱受摧残。1968年,熊十力在家曾拒绝饮食,后改为减食,以求速死。但仍不停地写书,写了又毁,毁了又写。春夏之交,又患肺炎,病后不肯服药,送医院前已发高烧。在虹口医院治疗后基本好转,但他习惯于一清早开窗,又患感冒。病体衰弱,大便用力过猛,心力衰竭,抢救不及,于5月23日上午9时与世长辞,终年84岁。

熊十力的性格是怎么的

熊十力是性情中人,正如他号“子真”一样,率性而为,真情易露,不入俗流。愤怒时,破口大骂,毫不避讳;动情时,痛哭流涕,情不能止。同时,他也是一位狂者,“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其豪气鲜有与之相匹者。他在其著作上往往署“黄冈熊十力造”。“造”在佛家中只有被尊为“菩萨”者方能用之,而“十力”是佛典中赞扬释迦牟尼佛法无边的话。在传承中国文化的信念上,他更有着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气魄。

熊十力的人物评价

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王元化(《读熊十力札记》):①熊十力先生是一代大哲、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创者。②熊十力先生在六十年代初,自称晚年已由佛入儒,对于阳明、船山二王之学,最为服膺。那时他的身体已很虚弱,他在写给我的一首诗中曾说到自己“衰来停著述,只此不无憾”。其实当时他并未停止写作。我每次去看他,都在他的书桌上见到一叠叠经过大量涂抹删改的稿纸。这就是后来由中国科学院影印出版的《乾坤衍》。我认识他以前,还在新华书店科技门市部见到正在发售的他的另一部著作《原儒》。这两部书都是研究儒学的。他的佛学著作是早年写的,解放后似乎并未重印过。他和汤用彤先生交谊颇厚,两人都以佛学名家。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曾引十力先生就鸠摩罗什赠慧远偈所作的诠释。我不知道此文见于十力先生何书,曾请问过他。据他说,这段文字不是引自他的著作,而是应汤先生所请托,为汤先生所写的。从这件事来看,可见汤先生对他的佛学造诣是很器重的。
著名学者许纪霖:一代大师已远去,世间再无熊十力。
梁漱溟(1983年《忆熊十力先生》):①然而踪迹上四十年间虽少有别离,但由于先生与我彼此性格不同,虽同一倾心东方古人之学,而在治学谈学上却难契合无间。先生著作甚富,每出一书我必先睹。我读之,曾深深叹服,摘录为《熊著选粹》一册以示后学。但读后,心有不谓然者复甚多,感受殊不同。②如我所见,熊先生精力壮盛时,不少传世之作。比及暮年则意气自雄,时有差错,藐视一切,不惜诋斥昔贤。例如《体用论》、《明心篇》、《乾坤演》,即其著笔行文的拖拉冗复,不即征见出思想意识的混乱支离乎。吾在《书后》一文中,分别的或致其诚服崇敬,又或指摘之,而慨叹其荒唐,要皆忠于学术也。学术天下公器,忠于学术即吾所以忠于先生。吾不敢有负于四十年交谊也。
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熊十力乃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中国哲学资料书》(普林斯顿大学,1963年版):(熊十力)给予唯心主义新儒学以一种更稳固的形而上学基础和更能动的特性。
中国现代思想家、理学家马一浮(《新唯识论》》:唯有以见夫至赜而皆如,至动而贞夫一。故能资万物之始而不遗,冒天 下之道而不过。浩浩焉与大化同流,而泊然为万物之主,斯谓尽物知天,如示诸掌矣。此吾友熊子十力之书所为作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