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将军传简历(谁来介绍一下邓华上将的军事指挥能力)_政治委员_司令员_战役

本文目录

  • 谁来介绍一下邓华上将的军事指挥能力
  • 邓华简历
  • 抗美援朝中国第二任总司令
  • 读书心得2000字 邓华将军传
  • 一代名将邓华:太平本是将军造 哪有将军享太平
  • 邓华人物生平的介绍
  • 开国上将简历

谁来介绍一下邓华上将的军事指挥能力

解放战争成果

辽西夺五城

1948年9月底,邓华指挥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21师远距离奔袭,一昼夜强行军90公里,于10月1日拂晓前包围法库,全歼国民党守军暂编第177师。

接着又指挥第7纵队主力夺彰武、下新立屯、克阜新、取新邱、攻黑山,连战皆捷。17天时间,接连拿下5城,歼国民党军3个师,受东北野战军总部通令嘉奖。 

围歼廖耀湘

1948年10月20日至28日,邓华率第7纵队急行军北上,参加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围歼廖耀湘兵团之战。第7纵歼廖兵团1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49军军长郑庭笈等高级将领多人。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1951年春天,陈赓和宋时轮率兵入朝作战后,鉴于陈赓在军内威信很高,而宋时轮也是位老资格的将领,邓华提议由陈赓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宋时轮任第二副司令员,自己担任第三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兵团司令。

彭德怀斟酌了一番后回绝了邓华的请求。1951年5月15日,邓华以他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并毛泽东主席发了电报,再次提出主动让贤。5月27日,彭德怀向毛泽东主席发电,要求邓华留任第一副司令员。6月1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彭德怀建议,邓华位子不变。

邓华简历

邓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10年生,湖南郴州人。早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

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教导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红1、红2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宋时轮率部到冀东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起,任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4分区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1944年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扩展资料:

邓华的抗美援朝成就:

1、决战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委邓华直接部署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带领4万余将士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同联合国军6万余人鏖战43天,粉碎了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亲自指挥的攻势,守住了阵地,创造了坚守防御战的范例。

2、金城反击战

1953年7月13日夜,邓华组织指挥金城反击战,1000余门大炮,发射了炮弹1900余吨。共歼李承晚的军队达7.8万余人,活捉伪“首都”师副师长,战线向南推进了178平方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战线,迫使美方于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人民网-永远的丰碑:南征北战勇无敌――邓华

抗美援朝中国第二任总司令

抗美援朝中国第二任总司令邓华,邓华任期为1954.9.6—1954.10.30。

1950年,邓华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起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3年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邓华南征北战,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

扩展资料:

邓华将军简历:

邓华,1910年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早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他曾写道:“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

1927年3月,邓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宋时轮率部到冀东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华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辽西(后改辽吉)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

1947年起,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44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率部参加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组织指挥了海南岛战役。

1950年,邓华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起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3年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邓华南征北战,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

1954年回国后,邓华历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7月3日,邓华在上海病逝。

读书心得2000字 邓华将军传

读了《邓华将军传》的心得是,邓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五十多年。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下面是详细心得。

邓华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八路军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

辽吉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古田会议、长征、湘南起义、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等,组织指挥了海南岛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协助彭德怀指挥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组织指挥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及1953年夏季反击战。

1937年9月,在平型关前线,邓华作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政训处主任会同团长杨得志指挥所部,参加该师迎战猖狂一时的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战斗。

平型关之战共歼日军1000多人,取得了中国军队抗战的第一个大胜利。邓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五十多年。

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决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

邓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并且邓华指挥作战,善于抓住重点,挈领全局。

邓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有文化、善学习、爱思考,既有丰富实战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一员战将。

邓华在作战指挥实践中,从不囿于现成的结论、原则,而是随着时空诸方面条件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敢于立论、善于创新。

一代名将邓华:太平本是将军造 哪有将军享太平

邓华(1910.4.28—1980.7.3) ,原名邓多华,字实秋,湖南郴县人,生于1910年4月28日,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八路军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辽吉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古田会议和长征,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参加了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组织指挥了海南岛战役。

邓华人物生平的介绍

邓华(1910 04.28—1980 07.03),原名邓多华、字实秋;1910年4月28日生于湖南省郴州北湖区(原郴县)永宁乡(今鲁塘镇)陂副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幼年读私塾,1925年到长沙,先后入岳云中学、南华法政学校读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日事变”后返回家乡。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连党代表,第31团组织干事、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曾出席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1930年起任红12军教导队、第3支队、第36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第3团、第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其中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曾率部协同红1团激战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1934年6月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10月随军长征。 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役。1937年冬起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并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向冀东挺进,连克延庆、永宁、四海、兴隆等城镇,并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初创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3月领导组建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领导部队巩固和扩大雁北抗日根据地。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中,曾亲率一个营夜攻南坡头据点,消灭日军70余人。1941年秋起任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多次打破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1944年3月率部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1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戌司令,1945年12月任辽西(后改为辽吉)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在辽西地区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人民政权。1946年率部先后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1947年4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在东北秋季攻势作战中,率部主动出击,17天内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歼敌3个师,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令嘉奖。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任第44军军长。平津战役中,曾根据前方态势,提出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总前委所采纳。1949年1月受命指挥东集团,参与指挥解放天津的战斗。5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湘赣、广东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组织指挥海南岛战役,以两个军的兵力乘木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突破并摧毁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7月任第13兵团司令员。 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司令员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7月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停战谈判。1952年6月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指挥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 朝鲜停战后,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回国,先后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1955年11月组织导演了有陆海空三军参加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 1959年,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职;1960年任四川省副省长,在5年多的时间里,曾深入170多个县市、数百个厂矿和千余个农村社队进行调研。 1977年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邓华同志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0年7月3日在上海病逝。 撰写有《关于我军装备现代化的问题》、《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等。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在宣布出兵朝鲜、干涉朝鲜内政的同时,公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侵占中国领土台湾,造成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并决定以第十三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该兵团以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以及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等部。 1950年7月27日,邓华率领兵团部北上东北执行边防任务,将兵团部设在丹东(当时称安东)。丹东同朝鲜仅有一江之隔。邓华在这里密切注视朝鲜战场局势发展,研究对阵双方战略态势,并且联系解放军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经验,认真探求一旦与美军作战应采取的战术。8月13日,他在边防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实行大胆勇敢的渗透战术,选择敌人的弱点,从敌人的翼侧或侧后插至敌人的心脏,首先将敌后方联络切断,而后分割和包围敌人,一一歼灭之。一般的敌人防御正面布置是较严密的,尤其美国军队火力组织较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而美军最怕的是联络切断,被人包围。他还指出,部队必须“充分发扬近战”,“发扬夜战”。这一战术意见,在志愿军入朝后,在运动战期间的作战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 当时,朝鲜人民军正将美国侵略军和李承晚军打到洛东江边,解放了朝鲜国土90%以上。但在洛东江前线,战事处于胶着状态。邓华与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解方等人反复研究后,提出对朝鲜战争形势发展的估计,由邓华执笔,联名向第四野战军报告。这份在1950年8月31日发出的报告,从两方面论证了美军将在朝鲜侧后登陆。报告分析朝鲜地形时说:“因为半岛狭长,又为山地,故优势兵力的容纳是有限度的。同时我为内线作战,在战役上虽是主动的,进攻的,但因三面环海,敌又有海空优势,敌很有可能选择我之弱点,从我侧后登陆,以收外线作战之利。”接着,报告从战略高度分析战场态势,指出:“美帝正努力坚守大邱、釜山地区,并以局部反击来巩固滩头阵地,争取时间等待援兵到来再行反攻;另一方面,北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可能一为以一部兵力在北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作扰乱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一为以小部兵力于南地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其主力则在侧后(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 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的。”这一判断与毛泽东、周恩来以及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的判断是一致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及时作了部署,先是增调1个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接着又抽调2个兵团,集结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地区,准备应付紧急局面。东北边防军各部队在中央军委及邓华司令员等领导下,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抓紧练兵,特别是练习山地穿插迂回战术和近战、夜战战术,为应付紧急局面而紧张地进行思想上、战术上和物资上诸项准备工作。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十军7万余人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在朝鲜人民军侧后汉城地区的仁川实施登陆,随即占领汉城,切断了人民军洛东江前线的供应,人民军大部被割断在汉城以南。 “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于10月初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向中朝边境鸭绿江和图们江进犯,并不断以美国空军飞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镇乡村。 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先后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党委书记;邓华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东北边防军全体指战员宣誓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参战。 志愿军入朝后,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邓华协助彭德怀指挥志愿军6个军,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进行第一次战役,经12昼夜激战,歼“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5万余人,把他们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的战局。 遭到第一次战役打击后,骄横跋扈的麦克阿瑟错误地判断中国不过是“象征性的出兵”,不过是“中国在外交棋盘上采取的又一个小小的步骤”,仍然指挥所部分兵冒进,叫嚣要在圣诞节(12月25日)以前结束朝鲜战争。 在第一次战役后的志愿军党委会上,在总结第一次战役作战经验后研究下一步战役计划时,邓华根据当时敌我态势,特别是麦克阿瑟狂妄嚣张的心理特点,提出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彭德怀和党委其他成员都表示赞成。1950年11月13日,在彭德怀主持的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上,邓华根据志愿军党委讨论的意见,部署了第二次战役,具体的作战方针为:“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为实现这一战役企图,西线集中主力6个军,另以1个兵团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美方真的中计了。他们认为:“中国部队经过第一次血战已脱离接触,而且似乎重新钻到地下销声匿迹了;看不到营火,雪地上没有足迹,公路上也没有补给品在运送。”麦克阿瑟甚至断言:“中国人现在没有参战”,战争“在两星期之内就会结束”。于是,他指挥美李军和其他仆从军于11月24日发起所谓“圣诞节回国攻势”,西线美方“第八集团军在前36小时中,在几乎未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前进了12英里。但是在11月25日天黑后不久,灾难降临了”。 原来,志愿军在彭德怀、邓华等指挥下,于11月25日夜发起了第二次战役。东线志愿军接着于27日发起强大攻势。西线和东线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协同下,经一个月激战,歼“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收复包括平壤、元山在内的广大地区,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美军兵败如山倒,第八集团司令官沃克中将在仓皇撤退时翻车毙命。美军被迫转为防御。美国纽约报纸评论说:“麦克阿瑟将军直接走进了陷阱里去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陆军史上一个最大的失败。” 美国合众社1950年12月5日转播《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电。这次战役的伟大胜利,扭转了战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二次战役后,中朝人民军队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进行了第三次战役,一举突破“三八线”,1951年1月4日解放汉城,并一直打到北纬37度线,歼“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9万余人。

开国上将简历

1、许世友

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许世友因病逝世,享年80岁。

2、韩先楚

韩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男,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原中央军委常委,福州军区原司令员,兰州军区原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3、吕正操

吕正操(1904年1月4日-2009年10月13日),原名吕正超,字必之。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人。

1923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第一一六师参谋处长,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团长。

1933年参加热河抗战。1936年组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任总队长,参加“西安事变”。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43的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009年10月13日,吕正操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他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

4、周士第

周士第(1900.9.9—1979.6.30),广东乐会(今海南琼海)人。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第1营营长、团参谋长、代理团长、团长,第25师师长,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等职。

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百团大战,指挥晋北战役,协助徐向前指挥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参与指挥扶郿战役和秦岭战役,连续解放汉中、广元、剑阁、江油、绵阳等40多座县城,参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防空作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年6月30日于北京病逝,享年79岁。

5、韦国清

韦国清(1913年9月2日——1989年6月14日),广西东兰县人。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著名军事家。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参加著名的百色起义,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皖东北和巩固发展津浦路东地区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淮海战役中参加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主持全军的政治工作。

1989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世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先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正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士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国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