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两有几种(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的货币)_货币_秦朝_六国

本文目录

  • 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的货币
  • 上面们只有两个字的古币都有哪几种啊
  • 秦半两麻钱请估个价啊 一般有几种
  • 秦朝货币主要种类

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的货币

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秦半两)。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扩展资料】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战国秦钱,多随军事而流布,与六国商用流通者绝少,故多发现于秦军经略六国之通路。如由秦入蜀之“金牛道”,由秦入楚之“商於道”,由秦入韩魏之“易阳道”等。故钱重而流布范围甚小。钱型多为大钱(钱径在3厘米以上)。
秦始皇承袭先王旧业,仍用半两钱。秦统一货币时,中央也曾铸造过“重如其文”的半两钱。这种钱的特征是钱径稍大(在3.3厘米以上),钱肉较早期稍薄,重8g左右。
随着国势由盛转衰,出于市场商品流通的需要,钱币亦随之缩小而减重。至秦后期钱型变小,钱径多在3厘米以下,重约3-4克。
汉高祖得天下(公元前206年),战乱初定,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故虽承秦制仍用半两钱,但却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使民放铸。引发物价暴涨,货币恶性贬值,至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又恢复八铢钱,其后又屡屡改制,虽面文为“半两”,而各大小轻重无常。
秦朝半两与战国时期半两面文相同,钱型基本无变化,铸造工艺有改进。私铸钱往往掺杂其间,有时不易辨别。官钱往往经过加工,面文篆书多取方折,字体端整,笔画粗细均匀。
陕西、内蒙古、湖北等地秦朝墓葬和窖藏出土的秦朝半两钱,依其大小重量约可分为三种:第一种钱径3厘米以上,与战国半两普通钱大小近似,铸行于秦朝早期。第二种钱体缩小,钱径3厘米以下,多在2.7—2.8厘米左右,铸行于秦朝晚期。
第三种为劣质小钱,有所谓“荚钱”者,指汉初榆荚状小钱,有特定时间及含义,重量在3克以下,甚至1g克多。

上面们只有两个字的古币都有哪几种啊

  战国中后期:圜钱:离石、西周、东周、济阴等、圆钱:0化、一化、化四等,
  秦半两、文信、长安等,西汉半两、三株、五铢、货布、货泉、布泉、东汉五铢等,三国早期:直一,16国时期:丰货、汉兴、沈五铢、四铢、当量五铢、永光、景和、两铢、四柱五铢、陈五铢、平当五铢、永安五铢、大统、常平五铢、布泉等,隋朝:五铢。

秦半两麻钱请估个价啊 一般有几种

『秦半两』小型5~10元,中型30~50元,大型90~120元,大而厚重型800~1100元,半两异品500~700元,先秦半两100~300元,要看品相定价

秦朝货币主要种类

秦统一中国,也统一了货币,货币的主要种类是:
1.黄金为上币,单位“镒”(合20两);
2.铜为下币,单位“半两”。半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初为国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中国。自此,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 :“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3.布。司马迁根据《秦记》中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诏令摘要叙述的,但有一处令人费解。文中说:“中一国之币为三等”。布与半两钱、金币之间有法定的比价:如“钱十一当一布”。刑徒如向官府领取衣服,就要按11的倍数缴钱,如隶臣、城旦等冬衣每人缴110钱,即10个布;夏衣每人缴55钱,即5个布;个子小的冬衣缴77钱,即7个布,夏衣缴44个钱。舂米的女刑徒冬衣每人缴55钱,夏衣每人缴44钱;个子小的冬衣缴44钱,夏衣缴33钱。按11的倍数计算,刑徒领取衣服可以缴布,也可以缴钱,这说明布当货币普遍存在。布在金饼、半两钱之间,如果称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布当然可称为“中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