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第十七回(《红楼梦》第十七回读后感是什么)_宝玉_大观园_红楼梦

本文目录

  •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后感是什么
  • 《红楼梦》第十七回内容概括是什么
  • 《红楼梦》第17回读后感200字,急!!!
  • 红楼梦第17回读后感
  • 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读后感三百字
  •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书笔记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 红楼梦第17回主要内容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后感是什么

写作思路:读后感写作围绕原文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感悟,描述出自己心中的体验。结合对本回的感悟,写出自身的感想。

范文:

《红楼梦》第十七回的题目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一章节中刚开始讲的是秦钟去世后宝玉的反映,宝玉肯定是非常伤心的,在这一章中大观园也建好了,贾政带着一群人去游大观园,贾母知道宝玉心情不好便想让他跟着贾政去看看,贾政便带着宝玉一起去了,然后众人开始游大观园。

大观园刚刚建好,有很多地方没有命名,贾政便让大家试着起名,等到别人起名完了以后发现宝玉还没有起名,贾政让宝玉起名,谁知宝玉起的名字在别人的眼中是好的,但是自家父亲就是瞧不上,别人说他起名起的好肯定有一方面是想巴结宝玉和贾政,在这其中贾政虽然对宝玉多有责备,但是我还是能看出来贾政虽然责骂宝玉,但是他的内心是非常关心宝玉,是非常希望宝玉成材的。

起名的过程中我发现宝玉并非是什么都不懂,相反,他比别人知道的都多,说出来的东西更加的脱俗。这一回中最后一个桥段是黛玉送了宝玉一个荷包,随身携带的一个荷包,黛玉以为宝玉将自己给他的荷包送给了别人,十分伤心。

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后将一个新的荷包剪碎了,宝玉连忙过来哄,说黛玉送的荷包在他的身上,一会儿又把黛玉给逗笑了,若不是两个人互相喜欢,或者心中有对方,又怎么会那么在乎对方呢?

《红楼梦》第十七回内容概括是什么

《红楼梦》第十七回内容概括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开始,秦钟既死,宝玉痛哭不已,李贵等好容易劝解半日方住。宝玉深深痛悼秦钟。贾政自谦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于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因闻塾师赞宝玉有对对联的歪才情,便带他进园拟匾。宝玉一心只记挂着里边,又不见贾政吩咐,少不得跟到书房。

《红楼梦》第17回解读

自打贵妃贾元春蒙皇恩浩荡,准予省亲的事儿确定以后,贾府上下为之修建省亲别院的浩大工程就紧锣密鼓地进行起来了。又不知历几何时,工程究竟用了多长时间,书中没有明确交代,从一些时间细节的透露中判断,大概最少也得半年以上吧。总之,这一天,负责在前面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的贾珍等来向贾政汇报,工程已经竣工,只等贾政验收,就可以题匾额对联了。

《红楼梦》第17回读后感200字,急!!!

第十七回是集中描写大观园,皇帝的妃子贾元春要回娘家探亲,须要修一座园林式的别墅让妃子住,这别墅叫“大观园”.
大观园修成后,各个地方都立有匾,上面要题词来暗示地点.贾政为了考试宝玉的才能,把这任务给了他.从宝玉题对额来写他的非凡才气.
这回也写贾政的不学无术,竟然题不出一句合格的词来,而只会训斥斥儿子.
我很欣赏“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赏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真是神来之笔.

红楼梦第17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17回读后感

  对于红楼梦第17回大家有什么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红楼梦第17回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红楼梦第17回读后感

  宝玉痛悼秦钟。

  贾政自谦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于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因闻塾师赞宝玉有对对联的歪才情,便带他进园拟匾。

  妙玉带发修行,不愿来贾府,王夫人让下个帖子请他。

  正月十五上元之日元春归省。

  在轿内见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元春自幼为祖母教养;与弟宝玉情同母子,元妃命换“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

  见贾母“满眼垂泪”,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人有话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元妃让众姊妹题诗,元妃极赞薛、林之作。

  宝玉将元妃所赐之糖蒸酪留给喜吃此物之袭人。

  李嬷嬷赌气吃酥酪。

  袭人推说爱吃栗子,使宝玉把酥酪丢开,宝玉给袭人剥栗子。

  袭人以赎身之说试探宝玉,流露出对此“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的地方的留恋。

  宝玉脸上带着胭脂膏子去看黛玉。

  黛玉说自己有俗香,无罗汉真人给的香。

  又说奇香、暖香、冷香的话。

  宝玉胡诌耗子精盗香芋的故事给黛玉听,使其不致睡出病来。

  宝钗来了,讥笑宝玉忘了芭蕉诗,急的满头汗。

  宝钗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

  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妆狐媚”“配小子”,袭人气哭。

  宝玉守袭人,劝袭人,给袭人喂药。

  宝玉给麝月篦头,睛雯讽刺,宝玉说她“磨牙”。

  湘云至,黛玉因宝玉恋着宝钗而使气回房。

  宝玉对黛玉讲“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

  我认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在整部《红楼梦》中成为了真正的爱情。

  第十七回,由于宝玉跟随贾政边逛大观园边拟匾额对联圆满成功,被小厮们共了产:“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黛玉过来,不调查不研究不容宝玉答辩便判宝玉“把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立即“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她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来就铰……”虽是冤案,但冲突还是孩子气的。

  这一举动是她用扭曲的方式去维护她对宝玉的唉。

  这才有十九回的“静日玉生香”,两个孩子说说笑笑。

  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天真了。

  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不再是个别事件的误会误判,而是两个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公共关系”状况的矛盾了。

  黛玉说:“你又来做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宝玉心急,上前悄悄解释,第一次严正声明确认自己与黛玉的特殊关系。

  黛玉啐道:“我难道叫你远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

  难道你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

  心不能表达也无法表达,宝玉和黛玉不会叫“亲爱的”。

  心不是酒,不能斟给对方品尝。

  心不是荷包,不能馈赠又不能随身携带。

  黛玉明明因宝玉是“打宝姐姐那里来”生气而冷笑而尖言刻语,却又责备宝玉把自己看成了“什么人”了,她否认自己有疏远宝玉宝钗关系的动机。

  这也是一件扯不清的话题。

  嫉妒来自黛玉的爱,来自黛玉的心声要求回应。

  而且要求的是宝玉的本身心的回应而不是一部分地回应。

  确实,她要求的是宝玉对自己的心的绝对回应而不是宝玉对宝钗如何如何。

  站在林黛玉的立场上完全可以说她对二个宝的关系并无兴趣。

  无兴趣而又极敏感,因为她看不到抓不住宝玉的心上脉博。

  宝玉又如何能明晰这一切,如何做出自己的回应呢?他能紧紧地拥抱她吗?这不是要宝玉的命吗?

;

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读后感三百字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后感
第十七回是集中描写大观园,皇帝的妃子贾元春要回娘家探亲,须要修一座园林式的别墅让妃子住,这别墅叫“大观园”.
大观园修成后,各个地方都立有匾,上面要题词来暗示地点.贾政为了考试宝玉的才能,把这任务给了他.从宝玉题对额来写他的非凡才气.
这回也写贾政的不学无术,竟然题不出一句合格的词来,而只会训斥斥儿子.
我很欣赏“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赏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真是神来之笔.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皇帝的妃子贾元春要回娘家探亲,须要修一座园林式的别墅让妃子住,这别墅叫“大观园”.
大观园修成后,各个风景区或有房子的地方,立有石碑,上面要题上有艺术哲理意味的词语,来表明或暗示地点.贾政为了考试宝玉的才能,把这任务给了他.从宝玉题对额来写他的非凡才气.
这回也写贾政的不学无术,竟然题不出一句合格的词来,而只会训斥斥儿子,这样的父亲并不少见.
我很欣赏“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赏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三篙、一脉,都指水.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绿,河两岸的花给水分去了香气;或:河水从岸柳那里借来了翠绿,因了一条河而把两岸的花香分开了.联意是说柳和水,花和水,相互灵通,相互引吸,相依为美,相互渗透,真神来之笔.”
下半回主要写宝黛扯皮,很有趣.归省庆元宵,此回未写,下回才有这内容.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书笔记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书笔记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第十七回主要讲了就是大观园的景色,贾政带着众人游览大观园,展现了大观园的曲径通幽。贾宝玉画龙点睛,曲径通幽处。

话说大观园盖的差不离了,贾珍请贾政参观验收一下。

然后等着元妃省亲的时候,就可以确定下来。

本文就是一个大观园游览手册,原来在北京的时候,打算去大观园游览,但是因为感觉自己就是进去了也看不懂这些人文景观,所以,就没有进去。

如果当时可以拿着本回的故事,一步一步的走过去,估计能够对大观园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这也可以看得出来,只有有权有势的人,才可以做出如此气派的园林景观,做到每个景色都是别有深意,意境悠远。

咱们住高楼,是体会不到这种园林的特色的。

所以,对于园林的风水、布局、意境也就缺乏了解。

现在社会进步了,我们通过游览公园、名胜古迹、以及大观园可以体会到古人那种诗词歌赋、游园作诗的雅兴。

也算是生活水平提高了。

继续红楼梦,贾珍让贾政去验收大观园,正巧贾宝玉在大观园散心,贾珍看到他,说老爷正要过来,你赶快走吧。

结果一出门,正好碰到了贾政。

贾政于是就把他叫住了,让他一起游园,想着考考他的文字水平。

宝玉取名曲径通幽处,大家都说好,贾政也感觉还不错。

后面又有沁芳,贾政也感觉还不错。

后来进到一个房舍,

贾政想到在这里读书不错,然后又想起来贾宝玉读书的事情,贾宝玉低下头,不愿回应他,让他很生气,感觉贾宝玉不知道自己的心意。

再往后面走,贾宝玉又取名有凤来仪,稻香村等名字,贾政就开始心情低落了,还是有点恨铁不成钢意思。

这里稻香村月饼是不是也是从这里来的,大家有知道的可以说说。

贾政忙于政务,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些闲暇时间享受田园生活,但是贾宝玉不知道他的心思,只一味的想着自己的理想化,追求风雅,不食人间烟火,所以,让贾政越发的生气。

红楼梦这一回,描述的园林文化,古代风雅,细细读来,真的是很优美,我也描绘不出来那种意境。

只感觉就像身在画中,一步一步的走过去,有一种心神愉悦的感受。

大家可以自行阅读。

总结,本一回主要讲大观园的曲径通幽,还讲了贾政与贾宝玉之间的互动。大家可以把本一回当成游览手册,去大观园时拿出来参考。

红楼梦第17回主要内容

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为迎接元春省亲,皇上恩准耗巨资修建大观园。园内崇阁巍峨,亭台池榭,富丽堂皇。贾政亲自带领宝玉和相公清客到园中巡视,历游诸景,遍题匾额联语。

宝玉大展其才,贾政十分欢喜。仆人见宝玉得到老爷夸奖,乘他高兴,抢走了宝玉身上的荷包等佩带之物。

宝玉回房,恰好黛玉来玩,见她送宝玉的荷包不见了,赌气剪了给宝玉新做的香袋,二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引起一场小风波。

获皇上隆恩,正月十五上元之日贾元妃回府省亲。展眼元宵在迩,贾府益发昼夜不闲。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十四日这一夜,上下通宵不曾睡。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

1、贾宝玉

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

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贾宝玉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心灵的映像。

2、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