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币是什么年代的(五铢钱是哪个朝代的 五铢钱始于哪个朝代)_五铢_货币_钱币

本文目录

  • 五铢钱是哪个朝代的 五铢钱始于哪个朝代
  • 五铢钱币哪个朝代
  • 五铢硬币是什么朝代的
  • 五铢 钱币 是什么朝代的
  • 五铢钱开始于什么朝代
  • 五株钱币是哪个朝代的
  • 五铢钱是哪个朝代
  • 五铢钱永安五铢钱和货泉币都是什么时期的
  • 五铢钱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 五铢钱是什么时候用的货币

五铢钱是哪个朝代的 五铢钱始于哪个朝代

1、五铢钱始于西汉朝代。五铢:中国古代货币。汉武帝在位期间,鉴于原流通货币四铢半两与“三铢”钱引发严重币值混乱,铸行重如钱文的“五铢”钱。其经历郡国自铸、官行赤仄、三官分铸三个阶段,成为汉王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并影响到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初等朝代和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流通时间较长、流通区域较广的金属货币,在世界货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2、五铢钱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铸造历史长达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货币品种。其流通地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货币史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五铢钱币哪个朝代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

五铢硬币是什么朝代的

五铢钱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铸造历史长达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货币品种。其流通地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货币史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武帝初,行四铢半两。建元元年(前140年),铸三铢钱(“令县宦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建元五年(前136年)停铸三铢钱。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重铸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废三铢钱,诏令郡国铸五铢钱(”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 籀 焉“。---《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五铢钱的字文得名源于它的重量:枚重五铢(注:以西汉一斤为250克算,一铢约0.65克,五铢约3.25克)。可以推测五铢钱的重量是源于四铢半两与三铢钱等值,民不乐意用之,则私铸成风,故废三铢行五铢。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五为中数,亦表天地人和。

五铢 钱币 是什么朝代的

  1. 是汉代的。

  2. 汉武帝首铸五铢钱,西汉、东汉、六朝一直到隋朝都有铸造。普通品种的五铢钱比较常见,市价一元到几元一枚。

  3.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5. 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五铢钱开始于什么朝代

汉武帝时停铸半两,改铸三铢钱。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蛛,“因郡国共铢株,又称郡国钱。又过三年,制赤厌钱(厌指边缘),轮廓上带赤色,以一当五,但币值不足。到了公元前113年,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铸工精美,以一当一,由于私人仿制费铜费工,无利可图,民间盗铸绝迹,五铢钱使用至东汉,铸数极大,使用极广,流行时间很长。因前代的铜范常为后代使用,所以要断代事实上不可能,到东汉和帝(89一105年),五铣”质量逐渐下降,重则只有2~3克、东汉未灵帝时有了四出五铢,即方、孔的四角突出,碰到了钱的外轮。(四出五株钱形常见于西南地区的铜鼓纹节,亦成为反映铜鼓时代的标志之一。历代收藏家喜收当时误铸、戏制的传形五铢(五铢两字倒排)叠字五铢(五五、铢铢),舍背五株(两面有字,或两面无字)。另有作为压胜钱的吉语、图案、人名五铣。五株钱是我国古代很有影响的一种货币,存世较多。与后代方孔圆钱比较,五铢钱方孔较大,字体较大,外轮较狭,文字较峻深。存世的五铢钱一般均为真品,有些作伪者往往用真钱改刻或用废品翻砂,铸造“五五”、“铢铢”钱,以为奇货可居,谋取暴利,应注意察别其真伪。
以上内容源于网络。。。。。。。。

五株钱币是哪个朝代的

五铢钱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始于118 BC,历经约400年,是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货币。汉武帝元狩五年,118 BC,开始发行五铢钱,开启了汉朝五铢钱的先河;直到东汉末年,上下400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五铢钱是哪个朝代

汉朝。五铢钱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始于公元前118年,历经约400年,是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货币。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

五铢钱永安五铢钱和货泉币都是什么时期的

永安五铢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二年(公元529)铸造。
货泉是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铸造的钱币。货泉从天凤元年起一直流通 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材质为青铜,尚见有铁质和铜夹铁者,钱文为悬针篆,泉中竖笔断开。

五铢钱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五铢钱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到唐高祖时废罢,流行了700多年。在此期间,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隋文帝受周禅即位建隋后,于581年铸行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文曰“五株”。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铸行五铢钱。隋五铢,史称“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行开元通宝钱,并确立其朝廷铸币的法币地位。五铢钱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而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魏五铢钱钱径2.5厘米,重3.4克至3.5克。钱币上的“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行,外郭宽,字画显得比较肥大。魏明帝时期铸行的五铢钱,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刘备入蜀后铸造直百五铢钱大而厚重,后来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4个字,寄廓直读,即价值“100枚五铢钱”。

少数直百五铢背铭篆书“为”字,以示铸地益州犍为郡,这是方孔圆钱中最早刻记的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

两晋是我国货币史上唯一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西晋因为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至东晋,大将军王敦手下的一名叫沈充的参军所铸五铢钱,所以,这种钱币又称“沈郎五铢”。沈郎五铢的钱文“五铢”两字横读,有外形。面有外郭。钱的直径大概1.9厘米,重1.15克。此钱制作工艺为模铸,既轻且小,如同柳絮和榆荚。

区区一个小吏,却有铸币行世的权利,不难看出,东晋时期对于货币的管制是十分松弛的,估计自行铸造地方货币的也不止沈充一个。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该时期币制十分混乱,各个地方铸造的五铢钱在形态、重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

南朝宋国铸造了一种大钱,这种大钱被称为“当两五铢钱”。当两五铢钱直径2.7厘米,穿径一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铢”文字粗壮,面有外郭无内郭,背有内外郭;钱重量均不同两汉五铢钱。

南朝的齐国一直实行货币紧缩的政策,很少铸钱。齐高帝萧道成曾计划铸钱,但没有实行。齐武帝萧颐曾经派人到四川铸铜钱,后来因为成本过高而停止。

南朝的梁国在梁武帝萧衍建国之初即铸行新钱,不仅制造铜钱,而且还制造铁钱,当时的币制相当混乱。南朝的陈国铸币不是很多,史载仅铸陈五铢、太货六铢两种钱币。陈五铢也被称为“天嘉五铢”,这种钱币直径约为2.4厘米,重为3.4克左右。

“五铢”两字篆书章法稍异:“五”字交笔平直,形同两个对顶等腰三角形;“铢”头圆折而高出“金”头,外廓较宽。陈五铢后来虽然贬值,但在南朝仍属相对稳定、流通较广的货币。

南朝陈宣帝陈顼铸行一种新的钱币太货六铢,这种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

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经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

太和五铢的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两厘米,重2.5克。太和五北魏宣武帝时曾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朝廷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厘米至2.5厘米,重2.2克至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

北魏孝庄帝铸永安五铢,共有3种:一种是永安年间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铸行的背“土”字钱;第三种是东魏孝静帝于兴和年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

在这3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北周武帝宇文邕曾经3次铸钱。561年铸布泉;574年铸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这三种钱币形制精妙,笔法华美,素有“三大美泉”之称,被誉为六朝钱币之冠,在我国和世界的铸币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北周三种货币均为方孔圆钱,钱文“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均为玉箸篆,笔画肥瘦均匀,末端不出笔锋,就像是用玉石制成的筷子写成的,肥满、圆润、温厚、匀称。

布泉一枚当西魏五铢5枚,五行大布当布泉10枚,永通万国又当五行大布10枚,即一枚永通万国要合500枚五铢钱。

北周静帝铸的永通万国钱,“永通”是永远通行,“万国”表示天下万国。可惜铸行不到四年,就随着北周的灭亡而被销毁。

杨坚于581年在北周称帝,改国号隋,这就是隋文帝。他曾经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隋代的五铢钱与前代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也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隋代五铢面文上的“五”字笔画挺直,与明显的穿廓竖钱,组成一个横写“凶”字形,钱面外轮较汉五铢钱略宽。钱背外轮内廓肉厚,钱文清晰,形制庄重大方,有上承汉五铢,下启唐开元钱币铸造风格。隋代五铢钱币厚薄、轻重、大小差异悬殊极大,有学者曾挑出3枚较为规范的隋五铢作对比,分别为外径1.2厘米,重1.23克;外径2.2厘米,重1.92克;外径2.3厘米,重2.87克。

隋代初期严格铸行足值五铢,反映了隋文帝励精图治、使民休养生息的治国战略,取得了全国经济的较大发展。

隋文帝颁布统一币制,并强制推行。针对私铸滥造钱币情况,一律融化为铜,依法没收。凡查出旧钱使用的地区,县令要受到扣除半年俸禄的处罚。除此之外,隋代初期还严厉打击掺假使劣。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621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确立了朝廷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唐代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

唐代不仅制订了铸币官营、私铸非法的法律,而且实行了由朝廷买断铜、锡等铸币材料,不准私自买卖的政策,并配套出台了禁铜令、禁铸铜器令、禁销钱铸器令等法令。这样,五铢钱从汉武帝铸造直至唐高祖时的621年废罢,流行了700多年。

唐王朝的开元通宝钱

五铢钱是什么时候用的货币

我个人认为:
第一、五铢钱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始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历经约700年,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止。是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货币。五铢钱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五铢钱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重量单位,一铢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第二、五铢钱使用的时期包括: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
第三、除了向您介绍五铢钱的使用时期,我还想向您介绍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的方法。我在答复您的提问之前,并不了解与五铢钱有关的情况。但是我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查找到了相关内容,并提供了答复。具体方法是:在百度搜索引擎的首页的关键字段框内输入“五铢钱”,即可浏览大量与之相关的页面。今后如果您想了解其他情况,既可以通过百度知道提问,也可以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直接查询。关于前述第一点、第二点的答复的内容,引用于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的“五铢钱”词条,并综合改编而成。在此,我个人谨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和两个词条的所有者深深致谢。
第四、综上,我的答复是:五铢钱的使用,始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终于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等朝代,共700多年。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