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砖(青花瓷英语怎么说)_瓷砖_总督_瓷器

本文目录

  • 青花瓷英语怎么说
  • 瓷版画的艺术特征
  • 煦园建筑有哪些特别之处
  • 1.什么叫釉釉有什么作用
  • 明朝最大的瓷器

青花瓷英语怎么说

青花瓷的英文: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相关短语:

1、blue and white Chinese porcelain 蓝白两色的中国瓷器 ; 中国青花瓷器研究

2、Expor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外销青花瓷

3、Yuan blue-and-white porcelain 元青花

4、blue-and-white porcelain inkstone 青花瓷砚

5、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中国青花瓷

扩展资料

porcelain 读法 英  

1、n. 瓷;瓷器

2、adj. 瓷制的;精美的

短语:

1、red porcelain 紫砂

2、porcelain tile 瓷砖

3、porcelain ware 瓷器

4、porcelain clay  瓷土

5、porcelain enamel 搪瓷;瓷釉

例句:

There were lilies everywhere in tall white porcelain vases.

到处都是插在白瓷高花瓶里的百合花。

瓷版画的艺术特征

古代制作陶瓷以手捏成型、模印成型和淘车成型为主,为此琢器和圆器较多。秦汉时期出现的红掏围屋、猪圈、掏仓等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具有板面黏结形式的琢器。唐宋时期,瓷枕的制作体现了陶瓷生产中板面黏结制作工艺的完善和进步。从陶瓷生产工艺来看,以板面黏结制作而成的陶瓷成型难度高,烧造也易变形。纯正瓷板的制作是在琢器生产工艺上逐渐形成的,它经过了一个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并与瓷砖、墓志、镶器的制作密切相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瓷砖是从陶质类砖瓦器演变过来的,它既有平整的形状,也有一定的厚度,其平面属性为板面类瓷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最早出现的瓷砖面积较小,厚度较大。从掌握的资料来看,景德镇在明代宣德年间已烧造出用于建筑的、生产工艺较为完善的瓷砖。首都博物馆藏宣德朝《青花古钱锦纹方砖》其形状呈正方形,边长为14.3厘米。该瓷砖瓷质紧密,板面不大,但板面平整,可以看出生产绘制工艺较为成熟,绘四方连续古钱锦纹,纹饰结构严谨,华锦富丽,青花色泽艳丽,深浅不一,色重处有黑色的结晶斑点,有进口“苏泥勃青”料的突出特点。釉面也有棕眼,呈橘皮状,此为宜德朝青花瓷之特征。这是所见到的完整的有图案的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工艺基础。
至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又出现了空心状的瓷砖,砖面长宽各约20厘米,厚约5厘米,中间由瓷条撑住,形如扁方盒,正反两面加彩,此种空心瓷砖以五彩纹饰多,也有青花、斗彩,瓷砖用于镶嵌在木制床的三面围栏上。如首都博物馆藏《五彩人物花鸟瓷砖》整套共9块,以圆形瓷砖为中心,对称排列,两侧方形瓷砖正面绘历史人物故事,反面绘春桃、夏莲、秋菊、冬梅等四季花鸟图案。画工精湛,色彩丰富,是一套难得的康熙五彩佳作。这种用于制床三面围栏上的瓷砖,画面内容有“郭子仪子媚满朝”、“琴棋书画十八学士”等。至雍正朝此类方形瓷砖的烧制技术又有提高。由于方砖有一定的高度,因此是竖立在匣钵中烧成的,其形制更大,厚度更宽。 镶器属琢器类一种,琢器是指不能仅靠陶车而需要多种工序或进一步以手加工成型的器物。镶器的基本特征是以板块形式镶围而成,其中以方形器、扁形器、棱角器为多。板面黏结是镶器制作的基本方法,因此镶器的制作对于瓷板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景德镇瓷器在元代出了方形器、扁形器、棱角器等,当时这些造型的制作多是印坯,并不是以板面黏结方法制作的。至明代中后期景德镇才出现以板面黏结工艺生产的镶器,这种制品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较多。隆庆款《抚婴图。青花长方盒》是隆庆朝烧造的新型制。造型规整,端庄浑厚,盒子四面绘抚婴图,纹饰中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生动,写实效果绝妙,青花色泽艳丽。从方盒四周画面来看,已具有瓷板画的基本特征。
至清代镶器类造型已越来越多,且流行一时。最典型的造型是康熙时期的天圆地方瓶,此造型撇口,长颈,肩微圆,长直方体,上大下小略有变化,瓶体四面平整,显示出清代镶器制作的高水平。方瓶四面以以青花、五彩作画,这类方瓶有的是两面作画,两面题字;有的是四面作画,颈肩处画纹饰,每面都是一幅形式完整的单独瓷板画,内容以泛舟赤壁、访友问句、渔樵耕读为多。从《青花山水人物方瓶》可看出当时镶器的画面文人画韵味十足,很有书卷气。雍正时期方形器的制作以笔筒为多,如《粉彩山水人物斜方笔筒》呈平行四边体形,两面三刀侧面以仿木纹釉作边框,框内微下凹,以单幅瓷画装饰,一面绘书生童子赶考图,另一面绘墨彩山水。该笔筒完全是由两幅单独的瓷板画来作器物装饰的。
20世纪初期,中国陶瓷是一个以彩绘为主的时代,为了方便绘画,镶器类造型十分流行,如琮形瓶、灯笼瓶、扁形瓶等,这些镶器的平形画面与瓷板画异曲同工,是瓷板画形式在瓷器类造型上的直接体现。 以板面形式与瓷器是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完善的结果,无论是早期的瓷墓志,还是后来的空心瓷砖。都为瓷为瓷板烧造奠定了工艺基础。瓷板的出现使瓷板画有了物质条件。从相关资料来看,具有平整而光洁的瓷板形状,又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瓷板画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随着烧造技术的提高,它才改变了最初被当作镶嵌附件的用途,逐渐成为独立的品种。瓷板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是非常流行,一般官僚、商贾之家都把它悬挂在厅堂或书斋的墙壁上。
在清光绪之前用作绘画的瓷板都是平烧的,平置于窑中烧制的瓷板背面会有“砂底”,没有衬子痕迹。由于受匣钵大小及生产工艺的限制,最大也不过是一尺五六寸见方。从传世实物资料来看,光绪年间才出现了竖烧工艺。竖烧板背面有衬子痕迹,由于烧造工艺的改进,瓷板产品的尺寸也相应增大了;由于突破了烧制工艺的限制,作为独立画种的瓷板画在本质上具有了发展的条件。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

煦园建筑有哪些特别之处

清代,煦园因战火所毁,到了1647年,在这里设江南总督,后改称两江总督,新汉王府便成为了总督署,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下江南,两江总督尹继善将总督署将煦园改为了行宫花园。

园中的石舫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建。太平湖是一个人工开凿的瓶形水池是,整个水池周长约1866米,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一半多。池水清澈,水池四周全部用明代城砖驳岸,显得非常古雅。石舫就位于太平湖南侧,构造精致。

全船为青石砌制,卷棚船舱,形体逼真,坐南朝北,呈向北航行之状。船身底部用砖石雕刻图案花纹,船舱系木结构,彩绘浮雕。船分前、后两舱,前舱为正厅,后舱为“驾驭室”,水下设舵。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为此舟系笔题匾“不系舟”。

我国有句古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形似横卧花瓶的水池,所暗喻的是天下的老百姓,乾隆皇帝题写“不系舟”3个字,是希望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康,大清江山犹如不系舟,任凭风吹浪打永不动摇。石舫分为前后两舱,卷棚屋顶,造型精巧,形象逼真。有石制跳板可以登舟。

石舫的尾部有舵,船身用青石做成,船头铺以青砖,船舱顶部是黄色琉璃瓦,两侧嵌有青砖雕花栏板,上面雕刻着牡丹、万年青、卷草、猴、鹿、蝙蝠等彩色图案,雕饰极其粗犷、优美,富有浓郁的传统民族特色。直隶总督方观承为此赞道:

虚舟著处本无心,干顷澄波挹素襟。

清人张汝南在《江南好》词云:

江南好,不系特名舟,万里长风回宦海,一帆指日到仙洲,破浪趋前游。

石舫上的建筑曾毁于战火,门柱上两只倒挂的狮子,额头上雕刻“王”字,倒看又像“天”字。石舫以三曲桥连接东西湖岸,三曲桥原为桥廊,桥身及栏杆均系木结构,后改建为条石结构,铁栏杆,跨径25.5米,宽度约1米。

棕榈亭位于太平湖东侧,六翘角,中竖巨石,形似怪兽,相传此亭为了表达思乡之情而建。在太平湖西侧,夕佳楼西侧的别院内为花厅,该厅为七开间西式平房,中间为穿堂。

后来煦园再次被毁,1821年至185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予以重建。此次重建增设了桐音馆等建筑。桐音馆位于鸳鸯亭北,印心石屋前,重檐翘角方形,门向南,三间,掩隐在绿荫梧桐树丛之甲,风雨带来悦耳声响,故而得名,又说“桐音馆”是取上下同心,异口同声的意思。

桐音馆是院中最大的建筑,以桐木建成,曾是曾国藩的花厅,门前屋后有大梧桐数棵,雨打梧桐,声趣雅然,桐音馆后有北假山,山中有洞,洞洞相连,宛若迷宫。

在假山底部中段有石刻横额,上刻道光皇帝1835年御笔赐书于两江总督陶澍的“印心石屋”4个字,故陶澍将他的文集也冠以《印心石屋文集》之名。匾下为须弥石座,四边刻有云龙珠花纹。花厅位于印心石屋后,坐北向南,结构呈“品”形。

据说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少时家贫,却整天坐在溪流中的大石块上专心研读,后来终于功成名就。道光皇帝有感于他潜心钻研的精神,赐“印心石室”4个字,用来勉励后人。

后来两江总督署因战火被毁,煦园也跟着被毁了,此后,清廷又在此复建两江总督署,煦园也随之重建。此次重建是增设有漪澜阁、夕佳楼、鸳鸯亭、暖阁和六角亭等建筑。

漪澜阁位于太平湖北侧,为中式园林建筑,是园内主体建筑,该阁为单层歇山顶,四面环水,石栏环绕,八只可爱的小石狮盘坐其上,仅有两座小石拱桥与岸相接。

漪澜阁三楹三间朝南,正面八扇屏门,均刻有“瓶鼎”图案,正面、背面两窗屏图案各异,内容丰富多彩。屋脊是用清代青花瓷砖仿明朝形状而制,翘角飞檐,十分壮观,屋脊正中有一葫芦瓶,传为盛水容器,为镇火之宝物。门前二朱红立柱上悬挂木刻楹联,道: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此楹联曾贴天朝东、西下马牌坊立柱上,黄纸朱字,上下联首字合为“天王”两字。阁前有一平台,立台南望,微风拂水,波光涟漪,舫阁楼榭倒影水中。在平台的东西两侧有青石板踏步,青石板栏杆小拱桥连接东西两岸。

山后设一凉台,凉台上置石桌石凳。此楼的二层是观赏园景的极佳处,每当夕阳西下,便是金色满楼,故称之为夕佳楼。

在夕佳楼凉台下层的墙壁上嵌有天发神谶碑,又名“三段碑”。“三段碑”以东的碑亭内,有乾隆皇帝两次南巡时赐给两江总督书麟、萨载的两通御题诗碑。

山上有座金字亭,位于太平湖东南侧,苍松梧桐之中称为六角亭造型别致,形影相依,因而称之为“鸳鸯亭”。

鸳鸯亭因是双方亭合建,双顶压角重叠,远看好似双亭并立,近看却是浑然一体。在亭下有山石相衬,似相伴相依的一对鸳鸯,故名鸳鸯亭。

这也体现了“普天下多男子皆兄弟之辈,普天下多女子皆姐妹之群”的平等之寓意。因其投影之下为传统吉祥图案方胜,故亦名方胜亭。

六角亭位于煦园园门迎面流云假山之顶峰,有石径石级登亭,亭六翘角,立于亭上环绕全园的龙墙映入眼帘。流云假山至水榭有虎皮石园径,长60米、宽近2米。

煦园小巧玲珑,以水为主,置石舫于南,阁于北,使水景一分为七,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使人感到大中有小,小中见大,虚实相映,层次分明。

园内花木扶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山叠石点缀其间,显得小巧玲线、秀丽雅静,是一座富有江南特色的园林。

1.什么叫釉釉有什么作用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

1、增强陶瓷强度,釉使陶瓷器增加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电电强度和防止液体、气体的侵蚀。

2、防尘作用,釉有美化器物,使陶瓷便于洗拭、不被尘土粘染等作用,釉面还可采用各种装饰以增强制品的艺术效果。

3、延长陶瓷使用年限,釉不被尘土腥秽侵蚀。也应用于陶瓷砖,主要用于民用住宅、宾馆、医院、学校、实验室等要求耐污、耐腐蚀、耐清洗的场所或部位,如浴室、厕所等,既有明亮清洁之感,又可保护陶瓷,延长使用年限;它用于厨房的墙面装饰,不但清洗方便,还可兼有防火功能。

扩展资料: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

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通过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原料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釉

明朝最大的瓷器

明瓷官器的顶峰在成化。对此,古人早有所识,今人亦有所知,孙瀛洲先生说:“成化官窑烧造的瓷器,质良色精,创作技巧为明代八大时期(永、宣、成、弘、正、嘉、隆、万)釉上彩瓷之冠。”

  成窑夺冠,大概确实与万贵妃有关。万贵妃对成化帝的怜爱和成化帝对万贵妃的宠爱,是一段不争的史实。史载,万贵妃曾有不惜重金收罗各项“奇技异物”的举动,既是皇家需要,又肯出高价收购,“鬼工妙器”的出现就是理所当然。史有所记,当时无锡有工匠将龙眼大小的象牙雕成葫芦状,“中藏杂器数十事,皆象齿所造,微细不可数,用黑角小盘一枚,如当三钱大,然后倾葫芦中物入内,则黑白分明。盘上有字曰某年某月某人造……中有浮图一,长如粒米,亦有七级,每级就上锁一斫,束之一水桶上,有连环作铁索状,每环圆转相交,如麻粒大。其他如剪刀、琵琶、烛台、镜奁、炉瓶之类,悉如麻粒,而规制俨然。人玩时鼻息稍麄,则触而飞起。”这当然算是一件“鬼工妙器”。作为瓷作的“鬼工妙器”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那便是成窑脱胎彩瓷,那才是明朝瓷器的极品。
  关于那种成窑脱胎彩瓷,在笔者有限的视野中,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馆似乎未见披露。海外的那些著名博物馆中也不见踪影。故而在那些只以亲眼所见为叙事对象的专家学者,在关于斗彩、关于成窑的专著的文章中,不见对成窑脱胎彩瓷的评价,甚至连“脱胎”一词也很难提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