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吟》是什么诗篇?求诸葛亮的《梁父吟》全篇_东门_庞德_齐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梁父吟 东门 庞德 齐国

《梁父吟》是什么诗篇

《三国志》中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那么这个梁父吟是什么诗或者文章?为何诸葛亮喜欢诵读?

《梁父吟》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作者是谁已不可考,因诸葛亮时常吟诵而流传后世。

全文如下: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谄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梁父吟

梁父吟其实是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走出齐国东门,遥望远处,看到三座相似的坟冢,于是就问周围的人,这都是谁的坟墓?有人回答说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的坟墓。于是这人就感慨:这三人的力量能将南山都推倒,又深明国士之理,是齐国的功臣,一日被谗言陷害,就被用二桃杀三士的阴谋杀害,出这个阴谋的就是齐国国相晏子啊。

诸葛亮吟诵此诗也是感慨三人有功于国家,却无端被杀,也有映射当时社会的意思。

诸葛亮生逢乱世,军阀间相互争斗,许多出仕的名士惨遭屠戮。当时的名士看到朝纲混乱,社会黑暗。有许多人都选择消极避世,不问世事。比如庞德的叔父庞德公,刘表请他做官,于是假称上山采药,带着妻子儿女登鹿门山,一去不复返。再比如水镜先生司马徽,一生不仕以免玷污了自己清雅之名,但却向人推荐自己的学生。再晚一些的嵇康,在司马氏当政后就隐居竹林,拒绝出仕,常和阮籍等人纵情诗酒,不谈政治。

诸葛亮时常吟诵梁父吟,而且让很多人知道。说明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有心出仕,只是需要明主,有点姜子牙钓周文王的影子。

果然刘备听说之后,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诸葛亮得遇明主也尽心辅佐,助刘备成就蜀汉帝业。

求诸葛亮的《梁父吟》全篇

三国演义》里有一首以“一夜北风寒“起句的《梁父吟》,稍微熟悉一点当时诗文风格的人,立刻就能看出此诗属伪托,断不可能出自诸葛亮之手。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中,都记载了一首《梁父(甫)吟》,恭录如下: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强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按“梁父(甫)“乃地名,为泰山脚下一小丘,古人死后多有葬于梁父山者,遂赋予《梁父吟》悲凉的葬歌体特征。这一特征,即使从仅存的这首归在诸葛亮名下的《梁父吟》中也不难窥见。但《梁父吟》到底是一首诗的名字,还是一种乐府体诗歌的名称?它到底是诸葛亮所写,还是仅仅为诸葛亮所喜爱,从“好为梁父吟“五字中是难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有人曾认为难点在“为“字上,因这个“为“字既可以解释为“撰写“,又可以解释为“吟诵“。此言不假,但为什么不同时结合“好“呢?该“好“当然是喜欢、热衷的意思,而且是那种经常性的喜欢与热衷。若《梁父吟》仅为一首诗的名称,而这首诗又是诸葛亮所写,则“好“字无从索解,诸葛亮总不见得经常乐此不疲地写同一首诗?所以结论只能二者择一:要么《梁父吟》为乐府诗名,诸葛亮为此写了一组诗歌(就像陶渊明写了一组《饮酒》,纳兰性德写了大量《浣溪沙》一样);要么《梁父吟》非出自诸葛亮手笔,诸葛亮只是喜欢吟诵它而已。

《梁父吟》是谁写的

《梁父吟》又称《梁甫吟》。梁甫,泰山下小山名。作者:李白
长啸梁父吟,何日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辨,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转蓬。
狂客落拓尚如此,何况我辈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触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我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父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阢当安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