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比索暴跌(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相关后果)_阿根廷_国家_拉美

本文目录

  •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相关后果
  • 上世纪八十年代,债务危机是如何摧垮拉美国家的
  • 阿根廷GDP曾世界前三,为何迅速从发达国家衰弱成发展中国家
  • 股市下跌38%,货币贬值37%:阿根廷发生了什么
  • 介绍一下01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相关后果

2002年新年伊始,阿根廷新政府宣布继续执行停止偿还外债的政策,不久又宣布其货币比索对美元贬值29%,这是解决阿根廷金融危机的两大关键举措。其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阿根廷金融危机是一件意味深长、不可忽视的大事,它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国际金融体系内在缺陷的深刻思考。
  一、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基本经过
  到目前为止,阿根廷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2001年初到7月,为第一阶段。2001年3月,阿根廷出现了一个小的偿债高峰,而此时市场对阿根廷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能力有些疑虑。于是,在2001年3月下旬新上任的阿根廷经济部长卡瓦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付,主要内容是削减政府开支,降低赤字,与外国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整,这样暂时躲过一劫。但是,整个市场对阿根廷的疑虑没有完全消除。到7月1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的汇率突然出现波动,到7月12日达到高峰,此时比索实际上已贬值5%左右。
  2001年7月到12月初为第二阶段。7月风波过后,由于阿根廷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总算渐渐趋于平息。11月1日,德拉鲁阿总统宣布,阿根廷将实施重新谈判外债、调整税收、支持困难企业、发行新债券等一揽子经济调整措施,以克服金融危机。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积极的反应,相反,却出现了7月以来最大的动荡。11月2日,阿根廷证券市场梅尔瓦股票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降2?84%。政府公共债券价格持续下跌。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利率急剧飚升,以致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竟高达250%至300%。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根廷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了2500点大关,创历史纪录。于是阿根廷政府继续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但到了12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向债务累累的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紧急援助贷款,从而使该国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债务危机。
  2001年12月12日到2001年底,为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征是金融危机演变为政治危机。从12月12日起,阿根廷街头开始爆发抗议活动,而12月18日反对经济紧缩措施的游行转变为一场暴乱,导致28人丧生。12月20日总统德拉鲁阿和经济部长卡瓦诺引咎辞职。此后11天里,阿根廷更换了4位总统,成为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由金融危机导致的政治危机事件。
  2002年初到现在为第四阶段,矛盾开始缓和。主要表现是阿根廷新总统宣布了两个重要政策,一是坚持停止偿还外债(共计1500亿美元),二是宣布比索贬值,即将比索从1美元兑1比索贬到1美元兑1?4比索,贬值幅度为29%。这两个政策都没有引起市场太激烈的反应。特别是宣布贬值政策后市场波动不大,不象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宣布比索贬值后的动荡。
  二、阿根廷金融危机背景分析
  经济衰退――基本诱因
  1999年开始,阿根廷经济发展态势急剧恶化。从经济增长速度上看,1998年GDP增长速度尚有3.8%,而1999年则变成了负的3.4%,2000年为负0.5%,2001年也肯定是负增长。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不利的外部因素进一步加重了阿根廷的经济衰退。突出地表现为两点:一是2001年以来,由于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给阿根廷的出口造成极大损害;二是1999年拉美经济实力最强的巴西为了促进出口,将其货币贬值40%,这对阿根廷出口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
  货币局制度(CurrencyBoar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世纪90年代初,在经历了整个8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之后,阿根廷政府采取了货币局制度,即将阿根廷比索和美元以1∶1固定汇率挂钩,其目的是恢复公众对本国货币的信心。在具体操作上,其中央银行每发行一个比索,就要有一个美元的外汇储备做基础。相应的,中央银行要无条件以固定汇率接受市场对美元的买卖要求。换言之,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由外汇储备决定。应该说,货币局制度对付恶性通货膨胀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阿根廷也因此从1991年起迅速恢复了经济增长。但由于阿根廷的货币供给要由外汇储备决定,这就意味着决定外汇储备的外国资本流入一旦发生波动时,阿根廷的货币供给也要发生波动,进而引起经济震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流入减少,阿根廷未能幸免。由于货币局制度的作用,阿根廷货币供给受挫,从而极大地抑制了经济增长。结果,从1999年开始,阿根廷正式进入经济衰退。
  国际社会救援不力
  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后,从传统和道义上而言,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救援伙伴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但这二者都没有积极开展救援。
  早在“9.11”事件之前,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Paul0’Neill)就曾暗示,美国对于像阿根廷这样的新兴市场所出现的危机将采取更为强硬的方针。“9.11”事件后,美国忙于反恐怖战争,对阿根廷的金融危机自然无暇以顾。
  2000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组织了约400亿美元的紧急救援贷款,帮助阿根廷过关,但是条件是2001年经济增长2.5%,财政赤字不得超过65亿美元。这两个条件阿根廷都未能实现,加上2001年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态度转变,于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救援阿根廷的态度也转为消极,乃至出现了2001年12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向阿根廷提供贷款的一幕。
三、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金融危机在阿根廷演变成了全面的危机。在经济上,金融危机使得阿根廷政府和企业更加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并加剧了经济衰退。在政治上造成了社会动荡,和政权频繁更迭。如12月18日的游行演变为暴乱,有28人死亡,并导致在12月20日到12月31日连续更换了五名总统,这是非常少有的政治事件。
  其次,金融危机影响了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信心,导致资本重新选择注入欧洲或美国这样成熟的资本市场。比索贬值后,阿根廷政府无法赎回债券,或者外币借贷的呆坏账增加,均会影响全球性金融机构的盈利。由于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引发投资者的紧张情绪,因此阿根廷的邻国,如巴西、委内瑞拉及哥伦比亚,更难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得资金。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好不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对新兴市场的信心,但随即又受到阿根廷事件的影响。2001年突出的一个例子是,香港的“小超人”李泽楷发行25亿美元债券的计划就受到投资者对新兴市场信心下降的影响而宣告流产。
  第三,由于中国和阿根廷的经贸联系有限,加上两国相距甚远,因此在阿根廷金融危机不大规模扩散的情况下,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却是深远的。
  最大的启示是在人民币汇率安排方面。从1994年1月1日到现在,人民币汇率安排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安排,从实际运行上看接近于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与联系汇率制度有相似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在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货币供给是受外汇储备变动影响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一定要注意汇率安排对货币政策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
四、从阿根廷金融危机看
国际金融体系缺陷
  阿根廷金融危机让人们很自然地又联想起1982年爆发的拉美债务危机,以及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在这些金融危机中,受损最严重的无一例外都是发展中国家。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除了发生金融危机国家自身的内部因素之外,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也是导致危机发生或使危机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突出表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现和国际汇率体系安排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卫士。但近年来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维护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却有很多的批评,总体上可归为四方面:第一是不能准确估计可能爆发危机的国家和地区,即预防危机的能力比较差;第二是出现危机后反应速度往往比较慢,即有很长的决策时滞;第三是对接受救援国家所提出的条件,即所谓“药方”,往往千篇一律,总是以紧缩为特征的三板斧;第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实力显得越发有限,难以充分提供被救援国家所需的资金。
  在这次阿根廷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突出缺点是,反应速度太慢,而且要求实行紧缩政策的“药方”恰恰加重了阿根廷的经济衰退。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1年7月称,阿根廷如果想获得去年批准的400亿美元债务支付补助的话,2001年就必须把财政赤字限制在65亿美元以下,同时把2002年的财政赤字限制在400亿美元以下。而非常关键的是,在阿根廷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如果遵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紧缩政策,必然进一步恶化经济形势。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金融体系中对汇率的安排实际上处于一种无安排的状态,即每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自由选择其汇率制度。结果形成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国际储备货币汇率相对浮动,多数国家货币以各种形式与上述三大货币挂钩的局面。对于许多经济总量不大,但对外依赖度很高的国家和地区而言,货币局制度,就成为汇率安排方面一种重要的选择方式。在拉美国家,除了阿根廷以外,还有好几个国家甚至采取了更加激进的美元化政策,即放弃本国货币,采用美元为通货。现在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重新去思考货币局制度、美元化问题以及全球的汇率安排。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我们重新去思考,在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下,实行货币局制度或实行美元化的国家如何避免和阿根廷类似的金融危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债务危机是如何摧垮拉美国家的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大幅度飙升,美国及欧洲立即陷入滞胀危机,国际资本纷纷寻求大宗商品避险,大宗价格快速走高。

受大宗出口价格刺激,阿根廷经济逆势反弹。

1972年阿根廷经济持续走低,增长率下跌到1.63%。石油危机爆发后,1974年,增长率立即反弹到5.53%。

从二战后到1960年代,在欧美经济全面复兴的带动下,阿根廷大量出口石油、大宗商品,经济持续增长。

进入1970年代,阿根廷还曾经风光一时。两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及大宗价格大涨,阿根廷依靠资源赚得钵满盆满。

走同样路线的还有巴西、墨西哥、苏联,他们都在这两次石油危机中大出风头。其中,石油危机为苏联续命20年,苏联也趁机主动出击,在美苏争霸中打得美国步步退让。

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一度成为新兴国家崛起的典范。潘帕斯雄鹰翱翔于世界经济上空,当世界以为南美大陆即将崛起时,债务危机爆发了!

1982年8月12日,墨西哥因外汇储备已降到危险线以下,无法偿还公共外债本息(268.3亿美元),不得不无限期关闭全部汇兑市场,暂停偿付外债。

墨西哥债务违约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继墨西哥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智利等拉美国家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其中,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外债负担最为沉重。

拉美国家集体赖账,这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在1979年阿根廷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22%,次年也有4.15%,为什么这个国家的经济突然崩盘了呢?

实际上,1970年代后,拉美经济模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已经沦为典型的资源出口型经济。阿根廷的经济波动剧烈,增长走势基本与大宗商品价格相同。

每当石油价格上涨时,经济增长快速,创汇不少;每当油价下跌时,经济立即陷入低迷,外汇储备严重不足。

第一次石油危机缓解后的几年,阿根廷经济陷入低增长,到1978年为-4.51%。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经济增长率立即反弹至10.22%。几年后,国际油价下跌,经济增长率又暴跌至负数。

整个八十年代,阿根廷经济极为糟糕,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再次给阿根廷输血续命。1991年、1992年,这两年经济增长率从负数反弹至12%。

进入21世纪,在2008年之前,国际油价持续上涨,阿根廷经济一度看到复兴的希望,连续五年增长率都在8%以上。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暴跌,阿根廷彻底跌入低增长陷阱。

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打破了拉美增长神话,从此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反复跌入债务危机、货币危机的泥潭。每一次危机都够这些国家喝一壶,反复的冲击,经济持续低迷,最终走入破产的境地。

拉美国家的遭遇,被认为是跌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事实上,二战后,也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拿到发达经济体的入场券。曾经的拉美国家、亚洲四小虎,如今的金砖国家,都尚未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市场上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拉美国家掉入了“美元陷阱”。自1982年以来,每当美元进入紧缩周期时,拉美国家及新兴国家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1982年是货币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紧缩事件。

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为了抗击通货膨胀,大幅度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高达22%,外汇市场风声鹤唳,他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直接造成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

1986年美联储又开启新一轮的紧缩通道,拉美债务危机持续恶化。

1994年美联储再次加息,拉爆墨西哥,引发龙舌兰危机,拉美国家再次遭受冲击。

这轮紧缩行动力度不大,但持续时间长,1997年泰铢难以为继最终崩盘,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2002年前后,美元尚未进入紧缩周期,阿根廷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债务危机。随着2003年美元开始加息,阿根廷一直没能走出危机泥淖。

2015年底,美联储再次加息,阿根廷立即爆发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

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今天。

俄罗斯、土耳其、印尼、南非等大部分新兴国家都受到程度不等的冲击。即使美联储在8月份刚刚终结了这轮加息,但潘帕斯上空依然布满阴霾。

于是,很多人将矛头指向美联储。

其实,美联储,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核心问题,在拉美国家自身,尤其是是债务负担。

1982年,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是1970年的14倍,达到3153亿美元。到1986年底,拉美国家债务总额飙升到10350亿美元,债务高度集中,短期贷款、浮动利率贷款及外债比重过大。

为什么拉美国家债务负担如此沉重?外债规模如此巨大?

债务规模与经济结构和储蓄率有关,外债负担与外汇储备直接相关。

受上帝眷顾,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都在吃老本,发展资源出口经济,不愿发展制造业,出口创汇依赖于矿产资源及初级产品。

阿根廷的矿产资源及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超过40%,如此依赖资源及初级产品出口,使得阿根廷经济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冲击。

当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出口创汇非常少,经常出现贸易逆差。阿根廷政府及企业不得不向美国借入大量美元外债,以支持进口和维持外汇稳定。

1969年阿根廷财政赤字仅占国内GDP1.2%, 此后不断增加,在1975年达到了10%。墨西哥经济在1975年出现滑坡,政府财政赤字由1971年的1%上升到了1975年的5%。

在六七十年代,美联储长期执行宽松政策,拉美国家容易获得美元信贷。当时华尔街疯狂向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

花旗银行主席沃尔特·里斯顿长期以来一直鼓吹向欠发达国家放贷是安全的:“国家不会破产。”危机爆发后,花旗银行的损失最大。

保罗·沃尔克凶猛加息,是诱发拉美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因为美联储大幅度加息,美元飙升,由于拉美国家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墨西哥比索、阿根廷比索最终崩盘。

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汇率在1984降至1980年的约10%,而阿根廷比索大约仅相当于1980年水平的千分之一。

货币危机爆发后,比索大贬值,外债负担大幅度上升,触发了债务危机。

这就是货币与债务联动的逻辑。

美国联邦政府及美联储也启动了援助方案,以防止拉美债务崩盘传染到本国金融体系。随后几年,布雷迪计划出台,近40个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获得重组。

所以,拉美国家经济表现糟糕,表面上看是美联储加息的问题,深入点看是债务问题,再深入则发现是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

阿根廷GDP曾世界前三,为何迅速从发达国家衰弱成发展中国家

  • 阿根廷错失了自己国家发展工业的良机。

  • 阿根廷曾经是拉美第三大经济体,曾经加入了20国集团。在20世纪的上半月,阿根廷一度成为了世界第七最富有的国家。

    那么在2019年8月,阿根廷一夜散崩,阿根廷比索兑美元狂贬近37%。这意味着阿根廷在未来的5年将发生严重的债务违约。

    而28年前阿根廷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4倍,但如今即将被赶超。

    阿根廷如今导致低迷的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发生了国家性的金融危机。它们的实体经济效率低下,通货高度膨胀,而由此又引发了国内的民粹主义的挑战。动荡的环境对阿根廷的经济环境是雪上加霜。

    阿根廷的产业过于单一,虽然巨额的出口让阿根廷获得了利润,但是阿根廷本身并没有获得完整的工业体系。

    阿根廷的社会贫富变化非常的严重,贫富人口已经到达国家的1/3,将严重的影响国家的稳定。

    高福利的制度已经超出了财政承受的可能。

    而这种经济危机,其实给其他高度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提了一个警钟。就是很可能其他国家资本主义的衰退,也可能像阿根廷这个样子陷入了恶性循环。

    一方面是高福利,一方面是严重的实体经济不足,一旦经济增长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雪崩。而阿根廷的政治环境,会在这种低迷的经济上变得非常的恶劣。所以政府最主要的功能还是要调整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避免陷入了经济的陷阱。

股市下跌38%,货币贬值37%:阿根廷发生了什么

昨日,8月13日,阿根廷金融市场遭遇股债汇同时暴跌,主要股指Merval指数盘中一度下跌超过38%,创史上最大单日跌幅;货币阿根廷比索兑美元一度狂贬将近37%,刷新 历史 纪录低点;五年期主权债信用违约掉期一天内飙涨938个基点。

那么阿根廷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现总统大选失利

阿根廷现任总统马克里与由前总统克里斯蒂娜推举的费尔南德斯参加总统大选初选,根据初选结果,费尔南德斯的得票率超过47%,比马克里领先近15%,马克里已经承认在初选中失利。

正式大选将于10月27日举行,如果一位候选人的得票率超过45%或者在40%以上且比第二名高出10%,即当选下届总统。初选结果显示马克里连任基本已不可能。

金融市场用脚投票,表示对未来极有可能当选新总统的费尔南德斯经济政策的悲观预期。

二、双方的经济政策差异

费尔南德斯提倡宽松政策,提出向退休人员提供免费药品,为普通工人提高工资等。市场担心,如果费尔南德斯当选,阿根廷的政府预算可能会再度膨胀,进而危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阿根廷的经济援助。该国可能会考虑回归货币和资本管制等政策。

现任总统马克里于2015年上任,奉行自由市场政策发展经济,提高透明度和开放市场。但阿根廷过去几年也一直没有能够走出经济危机,货币持续贬值、失业率超过10%、通货膨胀甚至超过55%。2018年,阿根廷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570亿美元贷款协议。

市场暴跌表示,阿根廷国内外投资者都对初选结果感到失望,持续恶化的市场情绪和由此带来的金融状况收紧,可能在未来继续影响阿根廷脆弱的经济。投资者担心前总统克里斯蒂娜代表的左翼民粹主义政府回归,将扭转马克里任下亲市场、亲商业的政策倾向,由此导致周一开盘的金融市场崩盘。

这样的市场暴跌在阿根廷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刚刚过去的2018年阿根廷就有过类似的股债汇三杀行情。究其根源还在于阿根廷经济的脆弱,外债居高不下,而外汇储备少之又少。昨天的市场危机,阿根廷政府的救市举措竟然只能拿出来0.5亿美元。
(阿根廷比索在2018年已经大幅贬值过)

三、阿根廷脆弱的经济

阿根廷国内通货膨胀严重,2018年平均通胀率高达25%。从2013年来,阿根廷外债余额快速增长,已经超过外汇储备。较高的外债水平引发国际投资者对阿根廷政府主权债务偿还能力的担忧,加速了资本外流,从而进入“资金加速流出—本币贬值”的恶性循环。

2010年上台的阿根廷前总统克里斯蒂娜实施的高福利政策,导致阿根廷出现经常账户和财政账户双赤字,一直持续到2015年马克里继任。

阿根廷经济长期处于高通胀、贸易逆差扩大、工业水平落后的局面。过高的负债率,没有外汇管制、贸易上依赖农产品出口是危机的根本原因。
从阿根廷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可以看出,食品饮料、农产品,占到了出口总量的一半。而去年以来阿根廷重要产粮区的自然灾害,又使得其经济雪上加霜。

阿根廷资本项目基本开放,经常项目的长期逆差,叠加外汇储备贫乏和高额外债,使得阿根廷国际收支非常脆弱,有限的外汇储备无法偿还到期债务,金融市场非常脆弱。

四、唯一一个从发达国家倒退回发展中国家的国家

2017年阿根廷GDP为6376亿美元,2018年由于货币贬值GDP只有5195亿美元,排在世界第21位。

谁能想到这个国家曾经资源丰富、经济繁荣、经济总量世界第8;一百多年前,人均收入就已经超过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整个南半球,它是数一数二的强国。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南部,在南美国土面积仅次于巴西。矿产资源丰富,适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曾被称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最早的欧洲人移民美洲,除了去美国,其次就是阿根廷了。

阿根廷1816年就通过起义,摆脱了西班牙人的控制,在南美其他国家之前实现了独立建国。在其他南美国家还在被殖民的时候,阿根廷就已经实现了独立自主,还向英国大量出口本国的矿产和农产品,国民生活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但一个国家只依靠农业和矿产资源出口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的。阿根廷就非常可惜地错过了发展工业的时机。主要原因是是20世纪上半叶,阿根廷国内政局不稳,军事政变频发,耽误了阿根廷的工业建设。

1946年上台的贝隆总统更是直接把阿根廷拉入了深渊。贝隆对阿根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杀鸡取卵般地打压企业主,建立工会组织,把阿根廷变成了高福利国家。

贝隆还没收了英美在阿根廷的大部分资产,将其收归国有;拒绝偿还阿根廷曾经欠下的外债;对国内的资本家征收重税来给工人发放高福利;进行闭关锁国,制造贸易壁垒,征收高额关税。

这些做法短期内为他赢得了选票支持,但从长远来看,给阿根廷经济带来了致命的伤害。贝隆的改革使得阿根廷出口大幅下滑,国民收入严重缩水,但为了维持高福利政策,贝隆用了更坏的方法,就是大量印钞,使得阿根廷开启了严重通货膨胀的时代。
之后贝隆虽然下台,但历任政府也都延续了其高福利、高关税的政策,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发展停滞。

五、南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

在经济学理论里,南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是非常有名的。南美国家普遍资源丰富,土地、气候条件较好,也很早就在收入上领先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但南美国家却无法跨越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 社会 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 社会 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

一、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以阿根廷为例,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

二、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三、 社会 动荡。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贫富悬殊, 社会 严重分化,引发激烈的 社会 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四、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受限。从拉美国家看,受西方政体影响,政府作用被削弱,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缺乏,政策没有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阿根廷在1963~2008年的45年间出现了16年负增长。

南美国家的普遍问题都是工业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邻近美国,大都建立了类似美国的多党制政体,政府为了选票支持,只能维持高福利政策。

从而国家未富而提前陷入沉重的福利负担之中,外汇储备较少,金融市场受国际资本流动影响较大。一有风吹草动,金融市场很容易出现大幅动荡,甚至昨天阿根廷这种股市债市汇市三杀都经常出现。

薄弱的南美经济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比较样本,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避免南美国家的问题,走出自己的道路。

上林院:杨飞,经济学博士,高校教师,关注 财经 事件与产业经济发展。一家之言,井底观天。公众号:“上林院”。

介绍一下01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过程
2001年7月,由于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面临丧失对外支付能力的危险,酝酿已久的债务危机终于一触即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梅尔瓦指数与公债价格屡创新低,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国内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达到250%~350%。 ①几天来,各商业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汇储备与银行存款开始严重下降,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星期内,阿根廷人已从银行提走了大约80亿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250%~300%的天文数字。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2500点。12月,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同时,阿政府与IMF有关12亿美元贷款到位的谈判陷入僵局。有关阿陷入债务支付困境和货币贬值的谣言四起,银行存款继续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此后,在国会的授权下,阿终于宣布放弃了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货币汇率制,阿比索贬值40%。目前,由杜阿尔德总统领导的新政府正号召全国团结起来,积极配合国际经济组织,寻求国外援助,尽快摆脱经济崩溃的厄运。但阿政府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新经济措施的实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危机的影响
尽管阿目前的债务危机没有如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那样迅速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但其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银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债已达1322亿美元,其中946亿美元为政府债务,其余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仅2001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就接近50亿美元,由于一再突破国际货币组织规定的财政赤字指标,其与各国借款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谈判举步艰难。与此同时,阿银行面临挤兑危机,各大银行门前纷纷出现排队提款的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实施金融监管,直到目前下令冻结个人存款,甚至出动警察搜查外资银行,防止大量资金的外逃。
其次,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梅尔瓦股票指数几经反复,政府公债价格一路下跌,在纽约上市的布雷迪债券价格也遭受相同命运,银行贷款利率更是成百倍的上涨。再次,波及周边国与债权国。首当其冲的是阿根廷邻国,巴西及智利货币兑换美元迭创新低,尽管巴西央行曾入市干预,但是其货币雷阿尔仍大幅贬值。阿放弃比索与美元1∶1汇率而将比索贬至40%,立即在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产生了连锁反应,这两个国家目前已相继宣布货币贬值,以减少阿比索贬值后阿商品的竞争冲击。与此同时,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新型债券、货币及股票市场,在波兰货币兹罗提及南非货币兰特的带动下全面大跌。
最后,引发社会动荡。阿债务危机爆发后,阿政府数易总统及经济部长,经济政策也屡屡调
整,但成效不大。政府先后采取的提高税收,削减公有机构员工工资和补贴,冻结个人存款
等极端措施,遭到民众的强烈反抗,骚乱时有发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