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坚持不懈的故事(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_李时珍_本草纲目_蕲蛇

本文目录

  •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
  • 李时珍励志故事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

  想必大家都知道李时珍这个人吧,那么,你对他成功的故事了解多少呢?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1:李时珍用药趣事

  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

  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

  成人药量大、小儿药量小,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经过李时珍解释却趣得合理,这对那些纸上谈兵,不懂权变的医生倒有些启迪作用。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2:李时珍修正前人本草之误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3:李时珍猜谜识浮萍

  有年夏天,一个下雨的午间,李时珍采药途中来到河边一条小船上避雨。老渔翁和他的两个孙子热情接待了他,也从包里拿出一壶酒,与主人共酌。渔翁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都告诉了。

  饭毕,老渔翁微显醉意,对李时珍说:“这里还有一种良药,能治身痒、癣疮、麻疹,你晓得不?“

  “它长在何处,有何特征呢?“

  “它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

  “愿闻其详。“

  老渔翁捋捋胡须,笑哈哈说:“我出条谜语,你猜猜看。天生灵草无根生,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正猜想着,旁边渔翁的大孙子也说要出谜,随口吟道:“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没等反应,一旁的小孙子也抢口摆头吟道:“有根不着地,见叶未见花。整日被风逐,亲水便落家。“

  听完,望着水面,思索片刻,忽然眼前一亮,他指着船外那种在风雨中飘飘悠悠,团聚不散的水草,对老渔翁说:“老人家,您祖孙三人的谜语乃同一谜底。就是浮萍。“渔翁点点头,连同他的孙子,都笑了。

  后来,在《本草纲目》详细记述了浮萍的形状与功用,并接着渔翁的谜语诗续写道:“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

  这只是个传说。其实,浮萍入药首载于《本草纲目》,系水生漂浮草本植物紫萍的全草,全国分布广泛,夏季捞取,晒干使用。其性味辛寒,有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之功,可治疗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等病症,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4:李时珍的故事

  明朝中后期,百姓笃信巫术,皇帝也希望通过炼丹求得长生不老,在这样一个蒙昧的环境中,神医李时珍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身试毒,遍尝本草,著就了传世经典《本草纲目》。这本书不仅是中医学必读书物,更是被达尔文誉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书中在动物学,植物学,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共发现新药374种,记录药方一万多则。这么多的药方,他是如何被发现并保证药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的呢?

  李时珍在他长期的从医,探索研究的生涯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切实可行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他以自己的身体做赌注,尝遍百草,一次次地试验草药的功用。在李时珍之前,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遭七十毒”,这都说明了传统医生的职业,是有高度的危险性的,有些药物是必须拿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的,去尝试的。作为一个独具慧眼的人,李时珍还懂得把经史百家,俚谚民谣,稗官野史中零碎的资料,有心地收集起来,分类判别,沙里淘金,从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套方法,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学习的意义。李时珍就这样广泛地收集古药方,博采众家之长,《本草纲目》所记录的中草药种类之全、数量之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本草纲目》一样,李时珍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他留给后世的又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李时珍面对这么多浩瀚的古籍以及民间秘方,用观察和实验,分类和比较,分析与综合,批判继承,历史考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现在大家都知道曼陀罗花,是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它在医疗当中有它的用途。但在古代,由于方言,记载等等原因,中医药界不知道哪种花才是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一探究竟,前往武当山访问药农,才重新判定了当地一种叫风茄儿的药物就是曼陀罗花。为了验证传说中对曼陀罗花特性功能的描述是否正确,李时珍就拿自己的身体做了实验。传说中曼陀罗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经过李时珍的亲身试验,《本草纲目》中记载“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说明了曼陀罗花确实有麻醉作用,并且需要外界的引导,并不像传说所说的如此之神。李时珍这种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尝试草药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李时珍还与迷信,方士作斗争,反对所谓的长生不老和炼丹成仙。古时候迷信认为常服水银可以成仙,在这些神仙家的眼里,水银是最珍贵的药材,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还派遣徐福东渡,甚至在秦始皇陵中还注满了水银。李时珍当然对此不认同,他查阅古籍,查出魏晋时期的人服用水银致死。神仙家的眼中,饮茶的功效很大,常喝可以轻身换骨。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李时珍指出茶是一种阴的东西,能降火,有它好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好的一面,血气较弱的人饮之会伤脾胃。类似这种批判性的意见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许多,不但如此,李时珍对于道教中的一些精华部分还是采取了吸收方法,悟出了医学的道理。

  总之,李时珍中医学知识渊博,研究方法科学,心胸视野开阔,身上有许多闪光点,研究李时珍的唐明邦教授对李时珍有崇高的评价,“李时珍对后世的影响,除了医学、药学、博物学等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救死扶伤,与人为善的高尚医德,这些方面都给人以深刻印象,树立了学习的典范。《本草纲目》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李时珍励志故事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