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历史上著名的北魏世祖是下列哪一位)_北魏_拓跋_武帝

本文目录

  • 历史上著名的北魏世祖是下列哪一位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16岁即位,他凭什么扫荡群雄,为五胡十六国收尾
  • 风云南北朝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怎么死的,葬在何处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生平
  • 拓拔焘 北魏帝拓拔焘的详细资料!!!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怎么死的
  • 拓跋焘是什么人物

历史上著名的北魏世祖是下列哪一位

拓跋焘
北魏第三位皇帝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帝国第三位皇帝。
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泰常八年(423年),正式登基,年号始光,统一中国北方。
在治国方面,提拔忠良,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鲜卑族汉化发展。知人善任,赏罚分明。重视法制建设。
正平二年二月甲寅日(452年3月11日),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时年四十五岁,追封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16岁即位,他凭什么扫荡群雄,为五胡十六国收尾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16岁即位,他凭什么扫荡群雄,为五胡十六国收尾,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一下他的光辉事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太武帝拓拔焘。北魏鲜卑族的战神君主,是北魏第三位君主,一生在位30余年,承袭先祖基业,统一中国北方。五胡十六国时代,匈奴、柔然、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崛起,代表汉族正统的东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疆域是五胡政权轮流坐庄。拓拔焘是北魏开国皇帝拓拔珪的孙子、明元帝拓拔嗣的长子,初生婴儿之时就器量雄伟,道武帝拓拔珪以之为奇,并对他寄予厚望:“将来能达成我的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而拓拔焘也是不负众望,是个相当能打的君主,凡是有战争都御驾亲征打头阵,北魏统一北方的大业,就是在他手上完成的。

拓跋焘继位以后,并没有忙着向南拓宽领土,也没有骚扰西边的后秦和大夏。他第一个要解决的,便是北方的柔然。柔然这帮人实在是太过分了,他们趁着北魏将重心南迁以后,居然又来骚扰北魏的边境了。每次北魏打算南征,柔然都要来扫荡一遍,实在是烦得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拓跋焘决定御驾亲征。他先后6次亲征柔然,终于把对方给打服了。也正是利用亲征的时机,让拓跋焘彻底掌握了北魏的军权。

始光二年(425年),拓跋焘因见胡夏立国者赫连勃勃去世,其诸子相互攻伐,遂趁机西伐,并于始光四年(427年)攻陷胡夏都城统万城,俘虏夏主赫连昌。公元430年,拓跋焘再攻胡夏,尽得关中之地,继任的夏主赫连定逃走,后被吐谷浑所杀,胡夏灭亡。太延二年(436年),魏军大举进攻北燕,不久就攻陷北燕都城和龙,燕主冯弘逃亡高句丽,后被高句丽王所杀,北燕灭亡。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在南凉末代君主秃发傉檀之子秃发破羌的向导下,一路兵不血刃降服北凉诸镇,北凉国君沮渠牧健只好面缚出降,北凉灭亡。

公元427年,拓跋焘对大夏国展开了决战。这次决战中,拓跋焘身为国主,冲锋在前,作战中,他马失前蹄,还差点成了大夏人的俘虏,手上还中了流箭,可是最终攻下了大夏国的国都,坚固无比的统万城(今陕西榆林和靖边之间)。大夏王赫连昌逃往上邽(今天水)。拓跋焘亲率轻骑抵达平凉城下,将平凉城团团围住,为避免牺牲,他并不攻打,而是断了平凉城的水源和粮草。赫连定在水源被截断的情况下,不得已突围,结果被杀得单骑落荒而逃,他准备投上邽,结果在第二年,即公元432年被北魏属国吐谷浑抓获,送到北魏京城平城处死。至此,存在了24年的大夏国灭亡。

综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了,你了解清楚了吗

风云南北朝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爷爷是拓跋珪,父亲是拓跋嗣,他们祖父孙三人都是年少即位,同时三人都具有治国之才,都是一代明君。在拓跋焘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拓跋珪就高兴地说道:“以后能够成就我这般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啊”。也因此从小就对拓跋焘悉心培养,同样拓跋焘也不负众望,成就了一番事业。

拓跋焘即位的时候年仅十五岁,在现在我们看来这个年纪还是很小的,但在当时这个年纪已经可以娶妻生子,成为皇帝也不是什么特别惊奇的事情。在他即位的时候北魏还处于比较动荡的地位,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其他人对他的皇位也在觊觎着。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就发兵趁机掠夺北魏,拓跋焘也是极具勇气,御驾亲征但是却没有柔然的实力那么强大,全靠拼死征战才能安全回归,这也让拓跋焘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先把柔然给征服了才能够和南方的刘宋政权争霸。不然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他也不顾太后和其他大臣们的反对,在崔浩的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经过几年的征战,渐渐地把柔然打的大败,柔然的可汗都率领一部分人向北逃跑了,虽然没有就此灭亡柔然这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柔然对北魏的侵扰,也让北魏能够腾出精力来对付南方的刘宋。

公元425年拓跋焘趁着胡夏的赫连勃勃病逝,出兵攻打胡夏,此时北魏的实力已经在北方是首屈一指的,胡夏根本无法抵挡北魏的攻势,很快拓跋焘就平定了胡夏,夺取了关中之地,胡夏名存实亡,当柔然看到拓跋焘攻打胡夏的时候,以为时机到来,又屡次侵扰北魏的边境,这让拓跋焘忍无可忍,决定再一次北伐柔然,这次北魏可是下了血本准备一举攻灭柔然,柔然自知不敌,但还是决定和北魏决一死战,但是柔然没有想到受到柔然控制的高车部落趁机拜托了柔然归附北魏,柔然在发现老家动乱也无心再和北魏作战,纷纷溃逃,就这样柔然再也没有实力向北魏发动侵扰了。同时,拓跋焘在返回北魏的途中直接灭掉了北燕,北凉,等国家,从公元431年到439年的时间里,拓跋焘先后将胡夏,北燕,北凉这三个国家消灭,结束了十六国纷争打局面,将柔然,吐谷浑以外的北方少数民族统一于北魏的旗帜之下,完成了北魏前两代君主没有完成的夙愿。终于一统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北方政权。

北方有强大的北魏,同时南方也有强盛的刘宋,双方都想灭掉对方,称霸整个中国,但是双方的实力在那个时候是相当的,谁也无法真正的灭掉谁,刘宋经过元嘉之治后国力昌盛,使得宋文帝刘义隆想封狼居胥,于是刘义隆下诏北伐,在前期刘宋进展比较顺利,顺利夺取了好几个州县,但是到了后期拓跋焘准备充分开始反攻并且一举击溃了刘宋军队,并且北魏军服越打越有精神,北魏反过来夺取了刘宋好几个州县,开始长驱直入,直接达到了长江边上,除了几座比较坚固的城池之外,凡是北魏军队到达的地方,刘宋守军全都望风而逃,投降北魏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宋文帝最后也无可奈何,只能下令派遣使者向北魏求和,虽然北魏军队都进军到了长江,但是北魏还不具有灭亡刘宋的实力,并且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北魏军队出现了大量疾病。北魏军队也只能慌忙撤离回到北方。至此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而刘义隆只落得了仓皇北顾。

在拓跋焘即位以来就实施了众多为政措施,在政治上他改革官制,精简吏治,淘汰了一批无用的官员,大大提高了行政的效率。同时北魏还和周边国家实施联姻,他采取战争手段的同时,根据形式也通过联姻等方式缓和敌对政权之间的矛盾,建立有好关系。在经济上,拓跋焘大力发展生产,既重视汉族人民农业生产,也重视少数民族的畜牧射猎习惯。通过发展农牧业生产,征收人民租调,接受各族朝贡和通过战争掠夺手段来增加物质财富,保证军国费用。同时还鼓励节约开支,这些做法对减轻百姓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军事上太武帝特别重视军队建设,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留了少数民族的射猎生活,锻炼强壮的体魄,对那些在战场上能够奋勇杀敌的士兵实施奖励,太武帝很好地使用了其掌握的赏罚之权,整肃了军纪。另外太武帝在战争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英勇精神对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保证战斗胜利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文化上拓跋焘尊孔修文,创造文字,推行楷体,这些举动极大地方便了文化典籍的世代流传,拓跋焘做得最有风采的一件事就是将楷书作为书面语立为制度,正是这种制度让每一个识字不多的人都有资格传习和破译典籍,可以让新时代的人们看到文物上的文字依然能够简单理解其中的含义。

虽然拓跋焘并不是为人们所熟知,但我认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比之汉武帝刘彻也是不遑多让的,虽然拓跋焘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政权的一位皇帝,但是他所做的贡献同样很大,他的一些为政措施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沟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当时北方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怎么死的,葬在何处

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诛戮过多,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由于刑罚严酷,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后又在中常侍宗爱的煽动下,逼死了景穆太子拓跋晃。正平二年二月初五日 (452年3月11日),宗爱怕被太武帝诛杀,先下手为强弑太武帝。拓跋焘享年45岁,在位29年,葬于云中金陵,庙号世祖,谥曰太武皇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生平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音“必”)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统帅。
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骑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焘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重镇要地,最终统一中国北方。
拓跋焘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从谏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
452年,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拔焘 北魏帝拓拔焘的详细资料!!!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408—452),北魏的第三代皇帝,道武帝拓拔珪之孙,明元帝拓拔嗣之子。拓跋焘出生时,“体貌瑰异”,当时的道武帝拓跋珪见到这个大胖孙子,“奇而悦之”,叹道:成吾业者,必此子也!拓跋焘即位比较顺利。在汉臣崔浩建议下,他十二岁就被立为太子。同年就统兵远赴大漠抗击柔然的入侵。423年,明元帝病重,还是少年的拓跋焘受命鉴国,统驭臣下,聪明大度,已浑然有帝王之风。当年底,拓跋嗣病死,时年三十二,庙号太宗。其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帝。
北方的敌国柔然听说魏国明元帝死,也来个因丧伐人,急遣六万铁骑突入云中(今内蒙西林格尔),杀掠吏民,攻陷代国旧都盛乐。
赫赫武功,北方一统
柔然似乎也是鲜卑族的一个近支,北魏立国时,柔然也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括贝加尔湖、南到大漠的强大农奴制游牧帝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柔然一直是北魏北方最主要的敌人。
年方十四岁的拓跋焘闻讯大怒,自率轻骑,马不停蹄,疾驰三天两夜,直抵云中。柔然国主纥升盖见魏帝伞盖,立刻下命进围,铁骑层层,共五十余重。如果换了哪个汉族君主,甭说十四岁,就是四十岁,也会惊得魂飞魄散。鲜卑少年拓跋焘骨子里只有骁勇杀伤,望见敌骑重重,神色夷然,魏军将士见此,惧心顿消,杀心顿起,并在阵中射杀柔然大将于陟斤,柔然国主纥升盖见势不妙,掉转马头逃去。
太武帝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十一月,拓跋焘又亲自率军,分五道征伐柔然,越过大漠直击柔然腹地,致使纥升盖部落离散,大败而逃,好久时间不敢兴兵窥边。
425年,夏国国主赫连勃勃死。这位赫连勃勃就是曾帮助前秦大帝苻坚灭掉什翼犍代国的刘卫辰惟一跑掉的儿子。赫连勃勃身材魁伟,高八尺五寸,姿容秀丽,后秦的国主姚兴一见就很喜欢他,让高平公没奕于收留他,没奕于还把自己女儿嫁给勃勃做妻室。姚兴派勃勃为安北将军,配以鲜卑族两万余户帮助没奕于镇守朔方。没几年,这位贪暴无亲的勃勃就杀掉老丈人,并领其众,自称大夏天王,自立为国。勃勃改姓为赫连,意思是家族显赫与天相连,与自己有血源关系的部落均改姓为铁伐,意思是刚锐似铁,皆能伐人。刘裕攻灭后秦后,赫连勃勃乘刘裕回朝时大举破晋,大败刘义真,积数万人头为京观,号为“骷髅台”。同年称帝,定都统万。赫连勃勃最出名的是他的凶残暴虐,视民众如草芥。他命工匠蒸土筑统万城,城墙完工一段,就以铁锥试验,扎进一寸,就立杀筑墙匠人,并把尸体筑进墙内再换一批工匠。制造兵器的匠人最惨,必死无疑。制弓的匠人献弓,如果射甲不透,立杀;如果射甲透入,马上把制作铠甲的匠人杀头。循环往复,反正难逃一死。他又常常喜欢坐在城上,置弓刀于侧,随便看谁不顺眼就杀掉。统治末期,赫连勃勃诸子相杀,最后立赫连昌为太子。
魏帝拨跋焘亲率大军直扑夏国。到君子津,天寒冰结,他自率二万轻骑渡河直袭统万,夏主赫连昌出城迎战即败,退入城内。魏军在周围杀掠一番,获牛马十余万,扬长而去。同年夏天,拓跋珪又自率轻骑三万倍道先行,再扑统万。
到了城下,魏人知道攻城最难,就把老弱残兵绕城示弱,把精兵埋伏于深谷之间。夏兵中计,鼓噪出城追击。正好当时有风雨从统万城方向顺风朝魏军而来,拓跋焘的亲信太监赵倪劝道:“现在天不助人,风雨方向正和我军相逆,冲杀看不清,将士又饥渴,不如陛下您率兵躲躲,来日再战。”崔浩一旁叱道:“我军千里制胜,正是掩袭不意,怎能改变主意!”拓跋焘大声喊:“好!”挥兵迎前。混战中,拓跋焘身中流箭,马受伤倒地,自己差点为夏兵俘虏。换马再战,魏帝亲手刺杀骑兵十余人,又杀夏国大将一名。
紧接着,魏军乘胜追夏主到城北,赫连昌来不及入城,奔逃上邽。拓跋焘只率少数几个直追入城,夏兵发觉,紧闭四门。拓跋焘等几人慌忙用妇人裙子系在槊上往下吊人,才勉强逃出。夏国无主,又值天色已黑,坚城厚墙再也无用,一会儿功夫就被魏军乘乱攻破,魏人尽俘夏国王公后妃,获马三十万匹,牛羊数千万头,珍宝无数。天亮后魏主进城,看着穷极文采、雕梁画栋的壮大台榭,再摸摸坚硬得可以磨砺刀斧的统万城墙,拓跋焘叹道:“蕞尔小国,使用民力至此地步,怎么能不亡国!”宋朝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记载:“延州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紧密如石,斫之皆火出。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需太厚,人力亦难功也。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功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由此可见,丰林城还不是什么赫连勃勃的重要城池,也有“斫之皆火出”的特征,数百年后仍然如此坚牢,可以联想统万城的盛景。
431年,灭亡夏国后,拓跋焘又远击柔然。接着,在南朝宋国已占领黄河南岸的情况下,冒险西进,准备攻击盘踞在青海、甘肃一带的割据政权西凉。国主乞伏暮末听见拓跋焘出兵的消息就宣布投降,烧掉都城,自己带着国人往魏国指定的平凉方向走。夏国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此时逃奔在外,率众袭杀乞伏暮末,没几天,他自己和十几万部属又被青海的土谷浑(鲜卑族)部落在黄河边打败,人被送到魏都平城,和哥哥一起被处斩。这个号称要一统天下万城、皇族赫赫、上与天连的国家,从赫连勃勃开始,满打满算才二十四年。更为可悲可笑的是,赫连定还顺手帮魏国灭了西秦。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怎么死的

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统帅。

说起太武帝拓跋焘,也许很少有人认识,但若是提到另一个同时期的英雄人物花木兰,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事实上,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便生于太武帝拓跋焘治下的北魏境内。

那么太武帝拓跋焘因何要灭佛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听了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实际上,拓跋焘之所以要灭佛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佛教对他的统治产生了威胁,为什么?佛教宣扬的谶纬学说和神秘理论妨害了拓跋焘的皇权。

佛家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循环”,果真拓跋焘在灭佛不久后便死于非命。

身为一介天子的太武帝拓跋焘又是怎么死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拓跋焘的亲信宦官宗爱!

宗爱何许人也?

宗爱,北魏大宦官,官至大司马、太子太师、大将军、中秘书,后被封为冯珝王。

宗爱获罪而成为阉人,得以进去北魏宫中,此人阴险狡诈,手段狠辣,在宦官之中很快脱颖而出,太武帝在位时便已位列中常侍,不久之后便被封为秦骏公。

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在东宫任职,此二人乃是太子拓跋晃的亲信,而宗爱与仇尼道盛、任平城交恶,便向拓跋焘禁言,直言他二人有罪,拓跋焘闻后大惊,派人将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斩首示众。太子拓跋晃此人虽然听说之后,没过多久便忧愤而死。

当然关于拓跋晃的起因,史书上也模棱

两可,有说是拓跋焘秘密处死的,有说是忧愤而死的,但不管怎样,太子拓跋晃之死,与宗爱有着直接的联系。

是以后来太武帝拓跋焘想到二十多年的父子感情,深感后悔,天天喝酒,整日无缘无故发脾气。

宗爱看到拓跋焘的举止之后,心下感到十分惶恐不安,心想:“太子的死几乎可以说就是我造成的,现在太武帝后悔了,恐怕不久之后我就会大难临头了!”

宗爱越想越惊,日夜不寐,他本就阴狠毒辣,左思右想,心想既然大难将临,倒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趁着太武帝拓跋焘醉酒不省人事的时候,支开拓跋焘旁边的太监,与自己的心腹一同闯进拓跋焘的内饰,用枕头将其闷死!

可怜一生赫赫武功的太武帝,竟会死得如此狼狈,也不知是不是当初灭佛行为招致的恶果,但总算印证了佛家“善恶有报,因果循环”!

拓跋焘是什么人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