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泉阅读答案(“最后的三片红叶”语文阅读答案)_瀑布_范仲淹_天平

本文目录

  • “最后的三片红叶”语文阅读答案
  • 古诗《瀑布联句》阅读答案及赏析
  • 求古代诗歌阅读 卖花声 张舜民 答案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云泉 ①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第二句中两个“自”有何作用

“最后的三片红叶”语文阅读答案

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的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住。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红点点。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的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个要寻的是“范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门前有石牌坊、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碑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儿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又兴冲冲告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
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回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内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孔庙和府学,并说既是福地,该由全城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切切不可以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徽,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竟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于是我又想起沿海的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想起守卫西北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要了一杯用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白云泉因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子”也有他感情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主要一面。范仲淹下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灸人口,词名似乎超过某些以数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白发征夫泪” 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
下得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犹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目前。
问题
19.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3分)
20.文章提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请写出这两句警句。范仲淹在这两句话中表达的情怀与哪位诗人在哪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3分)
21.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3分)
22.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3.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2分)
A. 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 表达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 追寻范仲淹的遗风轶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 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答〕
24.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幅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幅对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2分)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①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是为祭礼、崇奉之意②苏台:指苏州
参考答案
19.用红叶烘托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换负,为国为民的情怀和“清廉刚正”的品行(或:以红叶衬托范仲淹的一片丹心)。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意在强调范仲淹的精神如“不枯槁”的红叶永不褪色。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果写出其他的诗人和诗作,只要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就可以)
21.表明范仲淹“赢得人民爱载”不仅仅是他写了一篇《岳阳楼记》,说了两句名言,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如上文写的传说,下文写的“新政十议”和他守卫西北边防等功绩)。
“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词中的白发将军,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或: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之情和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22.范仲淹守卫西北边防,矢志报国立功,敌人畏他三分,称他为“小范老子”,作者借西夏人对他的称呼,表达出对他的崇敬之情。在作者看来,他不仅“清廉刚正”,也有“似水柔情”的一面,所以第二次称他为“小范老子”时,崇敬之中更带有亲切之意。
23.D(A、B两项都是片面的理解,C项只是对文章表层意思的理解)
24.这幅对联是对范仲淹一生的评价和赞美。上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他不但是勇于改革的政治家,还是屡建战功的统帅。例如“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等。)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歌颂了他先忧后乐的宽阔博大的胸怀。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哦......

古诗《瀑布联句》阅读答案及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瀑布联句》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瀑布联句

  唐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一、二句中,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这句诗好在哪里?

  5、这首诗通过写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1、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描写其高峻险远,瀑布从千岩万壑中飞奔而来。

  2、千岩万壑中飞奔下来的瀑布,岂是小小的溪流和山涧能留得住的?它终归要奔流入海,加入浩浩汤汤的无边大海中波涌浪涛。同时表明诗人的观点,诗人非是小小的领域能满足,而是要加入宏大事业的兴建中来添砖加瓦。

  3、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4、千、万体现岩石之多,也表现困难之多,比喻手法,体现出作者迎难而上的精神。

  5、胸怀大志,勇于进取,不为险阻,志向远大。

  赏析:

  由唐代香严闲禅师(香严:今河南省淅川县香严寺)、李忱(唐宣宗)合作。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求古代诗歌阅读 卖花声 张舜民 答案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下影”中,“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借代、比喻。2①离远离君王或遭受放逐的苦闷②孤流落江湖的孤独③思思乡或思君的惆怅。3满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的过程1新暗示年复一年强化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

(1)白云舒展自如,泉水从容自得;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了云水的自由自在;这里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逍遥闲适的感情。(答题建模:从字面意思分析;结合诗句、表现手法分析;结合感情分析。简称“词义-句意-文意”)(4分)
(2)问清清的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表达了诗人钟情闲适恬淡(或清静闲雅),不愿看到社会波浪烦扰的思想情感(或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答题建模:一是解释句义;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突出全诗感情。)(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云泉 ①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

(1)同意。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泻,从容自得。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
(2)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士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3)诗人采用象征、比喻手法写景寓志,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第二句中两个“自”有何作用

用两个“自”强调了云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逍遥情态。出自唐代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任内,时间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至二年(826年)之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

自元和十年(815年)贬官江州司马后,白居易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故而创作这首诗来抒发自己情怀。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

全诗风格平淡浑朴,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