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铄金的拼音(众口铄金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_众口铄金_屈原_成语

本文目录

  • 众口铄金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 众口铄金铄的拼音是什么
  • 众口铄金的成语典故
  • 众口铄金是什么意思

众口铄金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915 成语 众口铄金 注音 ㄓㄨㄥˋ ㄎㄡˇ ㄕㄨㄛˋ ㄐㄧㄣ 汉语拼音 zhòng kǒu shuò jīn 释义 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
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
语出《国语.周语下》。
「众志成城」 典源 《国语.周语下》二十四年.钟1》成,伶人告和。
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
对曰:「未可知也。」
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2》之,则为和。
今财亡民罢3》,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
且民所曹4》好,鲜5》其不济也。
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
故谚曰:『众心成城6》,众口铄金7》。
』三年之中,而害金8》再兴焉,惧一之废也。」
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
〔注解〕(1)钟:通「钟」。
(2)乐:赞成。
(3)财亡民罢:浪费金钱,又使民众劳苦不堪。
罢,通「疲」,劳累。
(4)曹:群众。
(5)鲜:音ㄒ│ㄢˇ,很少的意思。
(6)众心成城:众人同心,力量坚固如城。
见「众志成城」。
(7)铄金:镕化金属。
铄,镕化。
(8)害金:害民之金,此处指所铸之钟。
典故说明 据《国语.周语下》载,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
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便劝阻景王打消念头。
他们认为:那么大的钟虽然少见,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若因此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没有必要。
然而景王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仍然执意铸钟。
隔年,大钟铸成了,平日惯于献媚的乐工们,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好听。
景王十分高兴,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对他夸耀的说:「看吧!钟声果然很好听,你的顾虑是多余的。」
州鸠对于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就回答说:「大王铸造大钟,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那才叫和谐。
如今劳民伤财,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这种情形怎么能叫做和谐呢?而且人民所赞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厌恶的,很少有不失败的。
这就是俗话所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反而认为他已经年老了,什么都不知道。
隔年,周景王驾崩,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
后来「众口铄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
而在汉朝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逸文中,另有一个关于「众口铄金」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商人拿了一块纯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说这块金子不纯,商人为了证明金子是纯的,就把金子放到火里锻烧,因为「真金不怕火炼」,来证明他所卖的金子的确是纯金。
书证 01.《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源)02.《邓析子.转辞》:「古人有言,众口铄金,三人成虎,不可不察也。」
03.汉.刘向《新序.卷三.杂事》:「夫以孔、墨之辩,而不能自免。
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04.《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窃闻众口铄金,浮石沈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
05.《隋书.卷二.高祖纪下》:「盖同德之风难嗣,离德之轨易追,则任者不休,休者不任,则众口铄金,戮辱之祸不测。」
06.明.姜南《投瓮随笔.逐臣表语》:「昔日位居黄合,众口铄金;此时身谢朱崖,蔓草萦骨,亦可哀也。」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
【使用类别】用在「积谎成真」的表述上。
【例  句】《01》老总因为不堪黑函流言的困扰而请辞,可见众口铄金,人言可畏!《02》这种八卦新闻往往会造成众口铄金的局面,让当事人遭受莫大的伤害!《03》身为记者对所报导的事要谨慎求证,万一报导失真,众口铄金,有人将因此受害。
《04》看到自己偶像的负面新闻一再被报导,老王一直说:「这是众口铄金!众口铄金!」 近义词: 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积毁销骨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众口销金,众口烁金,金销众口,众口金铄,群口铄金,烁金众口

众口铄金铄的拼音是什么

众口铄金
基本释义
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出 处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众口铄金的成语典故

【成语】: 众口铄金

【拼音】: zhòng kǒu shuò jīn

【解释】: 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第一篇。

《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请大神帮帮忙吧。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

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

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

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过打击,吃过亏,以后变得过分谨慎和警惕,就叫做“惩羹吹齑”。《唐书·傅奕传》说:“惩沸羹者吹冷齑,伤弓之鸟惊曲木。”

诗的原文中,另一句“众口其铄金”,后来也成为一句成语,即“众口铄金”。这句成语的“众口”却变为舆论的意思,形容舆论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坚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毁。

众口铄金是什么意思

1、众口铄金,汉语成语,拼音是zhòng kǒu shuò jīn,意思是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
2、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3、例句: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