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寒日萧萧上锁窗 全诗翻译)_词人_萧萧_梧桐

本文目录

  • 寒日萧萧上锁窗 全诗翻译
  •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赏析
  •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寒日萧萧上锁窗 全诗翻译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萧瑟寂寞的秋末冬初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门前的梧桐应该是对夜晚降到他身上的寒霜,
心有怨恨吧?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酒喝得有点头晕的时候,似乎会更加喜欢浓茶的那种苦涩味;半夜梦里醒来,问道冰片的
味道,越来越清醒了,怎么还能继续做刚才那个没有做完的梦呢!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赏析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作者】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这首词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萧萧】在这里是萧条、寂寞的意思,【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户,一个【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户,暗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接着往下看三、四两句,【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这两句分别着一个【喜】字,和一个【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上片叙事,主要写饮酒之实,下片转为抒情【秋已尽,日犹长】,写的是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仲宣怀远更凄凉】这一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再来看结尾一句,当时是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樽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透过窗棂,看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
  表达了诗人哀怨昨夜孤寂,瑟瑟秋风,凛凛寒霜,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赏析
  从整首词的风格和一些词句来看,这首词当作于词人南渡之后。词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仓皇南奔之后,颠沛流离,没多久,丈夫赵明诚又急病身亡。这样,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不幸和痛苦伴随着她。对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情致,取而代之的便是那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了。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词人此时尚未出户,透过窗棂,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词人此时的情感,是浸透在具体的物事刻绘上。以“寒”饰日,可见词人内心已无任何温暖可言。“日”本无声无形,却以“萧萧”形容,更见词人内心之心旌寒冷。此外,梧桐本亦无情物,词人却言其“恨”夜晚之霜。此一“恨”亦词人之恨,因为日已萧萧,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觉得日光亦寒;因自己恨夜长孤寂,故言树亦有恨。首二句的描述,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这两句是说昨夜以酒浇愁,喝得过多,今晨醒来,便思饮浓酽的团茶;醒来梦断,闻到瑞脑的香味,感到很是惬意。这里有两个词颇耐人寻味,一是“酒阑”,为何酒阑,决不是前期那种的情调:“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而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还有一词是“梦断”,词人所作何梦,“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词人自己的词句便是其最好的注释。所不同的是,这二句写的是寻常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了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远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表露了词人的寂寞伤时、度日如年愁绪之深。接着词人以王粲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时天下大乱,他避居荆州,依附刘表,怀才不遇,尝登当阳城楼,有感而作《登楼赋》,抒发了滞留他乡、怀才不遇之情。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其情形与李清照颇为相似,故词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王粲之所以羁留他乡,是因为个人仕途不得意,不愿回去;而李清照则是为环境所迫,有家归不得,所以说“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末二句,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这与上片“酒阑”二句,如出一辙,看似写闲情,写雅事,实是以乐写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