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的古诗视频(望天门山的诗)_天门_长江_东流

本文目录

  • 望天门山的诗
  • 望天门山诗的意思
  • 古诗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的诗

望天门山

李白 〔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望天门山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诗的意思如下: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句 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是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情形,说是天门山从中断开,为长江打开通道。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这是横锁大江的天门山给楚江留下了一条通道呢?还是巨流冲出了一个天门?从诗人用笔来看,“断”字表示江水冲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说,天门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汹涌的江水自西而东奔来,以雷霆万钧之力冲撞天门,于是,山断水开。从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长江那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碧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向北流去。长江总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至天门山时江水猛地向北流去。由于两山夹峙,江面变窄,使得浩荡的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雄奇。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是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少了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的青山,相对着突现出来。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所见。诗人站在船上眼望远方,不觉船行,随着距离的不断变化,只觉得好像是天门山从江岸边走了出来。此句还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叶孤帆,从太阳边驶来。这句一下子把镜头拉远了,眼前顿时变得开阔无垠。诗人远眺前方,只见长江浩瀚迷茫,在那水天交接处,有一叶孤帆,其背景是一轮太阳。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仿佛曾经见到的一幅画或者一幅摄影作品。“日边”,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来”,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有人把“日边”说成是用典,代指唐朝的帝都长安,因此说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就全诗而言,李白是行舟时即目所见,随兴吟发。把它和“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那种政治色彩很浓、寓意很明白的诗同等对待,就难免牵强附会。从李白的性格和诗风来看,也很少这样隐晦曲折的。诗题中的“望”字,分明是说诗人在赏景。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又有人提出,“日”是指朝阳还是夕阳(这关系到朝东看还是朝西看,作者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孤帆”是指作者自己,还是所见远景(这关系到是实景还是想象)。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此。诗歌本来就不是纪实,读者不妨放开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意,欣赏其中的美就行了。
评 解
李白以山水为题材的诗很多,多写得场面宏大、瑰奇壮丽。这首诗犹如一幅画:近处,两岸青山相对,一江碧水夺路而去;远处,水天相接,一片白帆自日边而来。画面不仅阔大深邃,而且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大有小,有动有静。此外还具有活泼新鲜、明亮清晰的色彩美。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日色遥见,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我们仿佛看到,才华横溢的诗人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豪情奔放、超逸不羁的胸臆和盘托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