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简介资料(二十五史中的杨雄简介 200字)_司马相如_辞赋_汉书

本文目录

  • 二十五史中的杨雄简介 200字
  • 汉赋的代表作家是谁
  • 扬雄一生主要有哪些成就
  • 求扬雄反离骚全文
  • 古代语言学家的扬雄

二十五史中的杨雄简介 200字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字子云。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其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艺术成就
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扬雄在散文方面也可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如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 。《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辞赋特色
在辞赋方面,他最服膺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他的《甘泉》、《羽猎》诸赋,就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其内容为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结尾兼寓讽谏之意。其用辞构思亦华丽壮阔,与司马相如赋相类,所以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赋写得比较有特点的是他自述情怀的几篇作品,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解嘲》写他不愿趋炎附势去作官,而自甘淡泊来写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当时朝廷擅权、倾轧的黑暗局面:“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并对庸夫充斥、而奇才异行之士不能见容的状况深表愤慨:“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可见赋中寄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篇赋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纵横驰说,辞锋锐利,在思想和艺术上仍表现出它的特点。《逐贫赋》是别具一格的小赋,写他惆怅失志,“呼贫与语“,质问贫何以老是跟着他。这篇赋发泄了他在贫困生活中的牢骚,多用四字句,构思新颖,笔调诙谐,却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气。《酒箴》是一篇咏物赋,内容是说水瓶朴质有用,反而易招损害;酒壶昏昏沉沉,倒“常为国器“,主旨也是抒发内心不平的。另外还仿效屈原楚辞,写有《反离骚》、《广骚》和《畔牢愁》等作品。《反离骚》为凭吊屈原而作,对诗人遭遇充满同情,但又用老、庄思想指责屈原“弃由、聃之所珍兮,摭彭咸之所遗“,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确地评价屈原。《广骚》、《畔牢愁》今仅存篇目。

汉赋的代表作家是谁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六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三篇仅存篇名。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明人辑有《杨子云集》。《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著有《班兰台集》。完成了《汉书》,不仅为后世同类史书奠定了规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的独特地位。班固除给后世留下巨著《汉书》以外,他还写了大量的典引、诗赋、铭、颂等文章,在范晔(刘宋)写《后汉书》时尚存41篇,现在除《后汉书》中保留的三篇外,其余大多散失。班固的地理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汉书》中,尤其是《汉书·地理志》中。
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
扬雄(公元前53 - 18) 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
班固(32—92)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是东汉名儒、东汉著名学者。扶风安陵人。字孟坚。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
司马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 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因得召见。又写《上林赋》以献,武帝大喜,拜为郎。后又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当时有“千金难买相如赋”之称。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 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在辞赋方面,他最服膺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他的《甘泉》、《羽猎》诸赋,就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广骚》、《畔牢愁》今仅存篇目。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扬雄在《法言》中还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经书为典范。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
班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所不读。其父班彪在光武帝时官至望都长,才高学博,撰有《史记后传》百余篇。建武三十年(54)父逝,返里居丧,着手整理《史记后传》,叹其“所续前史未详”,欲竟其业。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西汉一代史书《汉书》。永平五年,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被捕下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白,书稿送至京师。因明帝阅后有赞赏之词,得释。召至京师校书部,派为兰台令史,与其他五位令史掌管图籍,校定文书。次年,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续撰《汉书》,自此,专注精力,以著述此书为业,历20余年,直到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修成。文辞渊雅,叙事详赡,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整齐了纪传体史书体裁。建初四年(79)参加章帝在白虎观召集的诸儒会议,辩论六经今古文同异,以史官兼任记录,编成《白虎通德论》(亦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和帝永元元年(89)、随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胜利后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作铭辞以记汉之威德。永元四年(92)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受牵连被免官。洛阳令种竟借机报私仇,班固被捕。同年死于狱中。善作赋。
班固的地理学成就有以下五个方面: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班固《汉书·地理志》的结构内容共分三部分。
3.开沿革地理之始。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班固的《汉书》是我国西汉的断代史,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班固的《汉书》在《地理志》、《西域列传》等篇中记载了大量的边疆地理资料。
文献
原始文献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
(刘宋)范晔:后汉书·班彪附固传,中华书局,1965。
研究文献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
社,1984。
侯仁之主编:中国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吴树平:班固,百科知识,1980,12,第20页。
张衡勤敏好学,博识多能,在任太史令期间,悉心研究天文、历算,著《灵宪》、《□罔论》等科学著作,并先后发明和制作了举世闻名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又曾上疏反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写有《请禁绝图谶疏》。 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他的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这两篇赋合称为《二京赋》,是他早年入京后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作。题材体制均模拟班固《两都赋》,但结构更为宏阔,思想艺术上也显示出某些特色。赋的主旨是规讽统治阶级,有些议论颇为深刻切直。如告诫统治者切莫“剿民以□乐,忘民怨之为仇”,警告他们要知道“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危机的深刻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理解。《二京赋》中描述了以前的同类大赋从未记载的若干新事物,如它对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和角□百戏的演出情况等都有所反映。有些片断描写生动,如《东京赋》中“濯龙芳林”以下一段,仿照《子虚赋》,按东、西、南、北方位铺写景物,语句清新,颇富文采。《西京赋》中写平乐广场观“角□之妙戏”一段,记述各种技艺的表演,宛如目睹,且是中国古代极珍贵的杂技艺术史料。

扬雄一生主要有哪些成就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一生中经历了西汉的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汉孺子婴居摄政时期、新莽王朝共六个政治时代,死于王莽新朝天风五年。根据《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上祖曾为周代的侯爵,生活在黄河和汾河一带,后因战乱,全家迁至属楚地的巫山地区,楚汉相争时,扬侯为避难带领全家朔长江而上,到巴江州(现在的重庆)定居。汉兴以后,扬雄祖先扬季曾经官致庐江太守,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扬雄祖先为避仇家,再次举家向长江上游迁移,来到了现在属于成都市的郫县子云村一带安家。子云村古称“白太坝”(音,意为县西坝子的意思),离都江古堰约10多公里,离“禹生石纽”的羌乡“禹里”约70公里,离成都城约30公里,离古蜀帝百灌治水的“八卦山”约4公里,离蜀帝鱼凫古城遗址约8公里。郫县是都江堰古灌区,与成都、临邛同属当时蜀地三大文化发达地区,其还是四川传说中的古蜀帝杜宇及鳖灵进行治水和农业开垦主要活动地区,由此可知,扬雄是在一个十分浓郁的古蜀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扬雄从小受严君平学术思想的影响很深。
严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本名庄遵,字君平,人称庄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别于战国庄周的另一个“庄子”。在四川方言中,“庄子”是事物中心的意思,一般指为中心的人的作为,由此可见,称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师严君平为“庄子”,是有存在根据的。东汉以后,《汉书》等典籍因讳东汉明帝刘庄的名,才在书本中改称庄遵为严姓,从此,历史便以错为错,后人也就称他为严君平了。
严君平是现在属于成都市的邛崃市君平乡严家湾人,早年游历四方,主要在现在四川广汉的连山区(现四川盆地中的龙泉山脉的发源地)一带学习筮卜,精于易(注:连山一带是否是有“连山易”,现在还有待考证。连山,实际上就是古称的“梁山”,梁山是四川古梁州中的山脉,就是后来的蜀与巴的分界线的龙泉山脉。连山一带与现在发掘出的三星堆古遗迹非常近,一直同属一个地区。严君平在这一带学易而有所成就,是有根据的。)。扬雄在《法言》中称严君平是“蜀庄沈冥,蜀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中称严君平是“卜筮于成都市,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述十余万言。……蜀人爱敬,至今称焉。”。汉书中说的严君平的十余万言,就是他的《道德真经指归》(又称《老子指归》),这是一部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向自身身心内部世界进行认识和作用的典籍,对后来中国的道家、道教及其禅宗文化,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和改造作用。严君平在蜀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东汉末期,道教产生于他生前影响十分大的都江堰和青城山地区,决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其必然性在其中。
严君平生前教育人,并不象后来学堂那样死读书,而是自耕自养,且利用农闲时分到各地游览考察,特别是对都江堰上游的岷江流域山川考察得很多。根据圜山读书台一带的人民的长期传说,严君平教育人还有非常独特的一招,就是带领学生经常到他教书育人的圜山下的大河回水沱去游泳并冲旋涡,也就是人去亲证体味人在旋涡中的觉受。这很可能就是严君平和扬雄后来创造出自己以人的性命为知识中心的玄学思想体系的主要来源之一,因为,人亲证水旋涡的形成、变化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不仅可以使当事人直接体味到水的运动能量在不同层面上的变化,而且还能够使人明确感受到水的正反对称运动是能量之源,而后来的爱因斯坦也是用这样的水与物相对作用的运动形态模型去建立自己的广义相对宇宙空间时间理论的,这种不谋而合虽然相差了足足两千年,但是,却也说真理是超越历史时空的。
扬雄在四川期间,还受到了他的另一位老师,也是他亲戚的林闾的影响。林闾,临邛(现在成都市下属的蒲江县和邛崃市)人,是位造诣非常深的古汉语言文字专家和民俗专家。扬雄时代,大中国尚是方国林立,各地区人们的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很大,中国汉文字也正处于“虫书、金文、篆字”向隶书楷书文字转型时期,所以,学者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对民俗及古汉字的知解多少。扬雄在四川所奠基的古文字和民俗学问基础,在后来派上了大用场,根据唐代刘知几《史通·正史篇》记载,扬雄是续司马迁《史记》的第一人和唯一的人,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很可能是经过扬雄编撰的作品。同时,王充也在《论衡·须颂篇》中记载了扬雄著有汉宣帝到汉平帝的历史书,虽然这些典籍现在都已经佚失,但是,却也可能早就通过其他的史学家的书籍将其内容传播了下来。扬雄所著的《蜀王本纪》也是研究四川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扬雄是汉兴以来继司马迁以后的又一位历史学家。
同时,扬雄生前还著有《训纂》、《方言》等汉文字语言书,他是当时的奇字专家,是国家整编规范汉文字语言的组织者。当时国家有两部汉语言文字的范本,就相当于今天的字典词源文本,一是据说是秦李斯等编篡的《仓颉篇》,二就是扬雄的《训纂》,非常遗憾的是,这两部汉语言文字典籍现在都已经佚失,但是,《方言》却传存至今,这是中国乃至于世界上最早的语言文字学著作,也是今天人们研究汉语言的必不可少的典籍。
扬雄40多岁的时候,随在朝为官的家乡人一起来到了京师长安,扬雄凭借自己的才华,很快名满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非常稀奇扬雄的文章,将他收在自己的门下为小吏。扬雄后来长期为朝廷黄门侍郎,扬雄在京师长安度过了三十多年的岁月,共经历了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汉孺子婴和王莽新朝五个朝代,由于扬雄是以学术为业之人,所以,他一生的心思并不在官场上,而是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阅读京师的藏书中及其收集各种天文、地理、风俗、语言等知识资料的工作上了,他当年的同事王莽、董贤和刘歆等后来权倾人世的时候,他一直都为小吏,直到王莽新朝建立以后,贵为皇帝的王莽实在是看不过去了,才封了他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大夫头衔,但是,扬雄做学问的习惯依然如故,并不参与朝廷之事。扬雄一生中的唯一嗜好,就是喜欢喝酒而吟辞赋,后来的四川才子多有效仿他的情况,其中,李白就是个典型。扬雄正是在这样的清谈寡欲之下,才研究写作出了后来重大影响了中国文明文化的两部典籍,这就是 《太玄》和《法言》。

求扬雄反离骚全文

反离骚
汉 扬雄
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於汾隅,
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扬侯.
淑周楚之丰烈兮,超既离虖皇波,
因江潭而 记兮,钦吊楚之湘累,
惟天轨之不辟兮,何纯絜而离纷!
纷累以其淟涊兮,暗累以其缤纷.
汉十世之阳朔兮,招摇纪于周正,
正皇天之清则兮,度后土之方贞.
图累承彼洪族兮,又览累之昌辞,
带钩矩而佩衡兮,履欃枪以为綦.
素初贮厥丽服兮,何文肆而质 !
资娵娃之珍娰兮,鬻九戎而索赖.
凤皇翔於蓬陼兮,岂鴐鹅之能捷!
骋骅骝以曲傦兮,驴骡连蹇而齐足.
枳棘之榛榛兮,蝯貁拟而不敢下,
灵修既信椒、兰之唼佞兮,吾累忽焉而不蚤睹?
衿芰茄之绿衣兮,被夫容之朱裳,
芳酷烈而莫闻兮,(固)不如襞而幽之离房.
闺中容竞淖约兮,相态以丽佳,
知觽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 ?
懿神龙之渊潜,埙庆云而将举,
亡春风之被离兮,孰焉知龙之所处?
愍吾累之觽芬兮,扬 之芳苓,
遭季夏之凝霜兮,庆夭鶍而丧荣.
横江、湘以南 兮,云走乎彼苍吾,
驰江潭之泛溢兮,将折衷虖重华.
舒中情之烦或兮,恐重华之不累与,
陵阳侯之素波兮,岂吾累之独见许?
精琼靡与秋菊兮,将以延夫天年;
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解扶桑之总辔兮,纵令之遂奔驰,
鸾皇腾而不属兮,岂独飞廉与云师!
卷薜芷与若蕙兮,临湘渊而投之;
棍申椒与菌桂兮,赴江湖而沤之.
费椒稰以要神兮,又勤索彼琼茅,
违灵氛而不从兮,反湛身於江皋!
累既 夫傅说兮,奚不信而遂行?
徒恐鷤枬之将鸣兮,顾先百草为不芳!
初累弃彼虙妃兮,更思瑶台之逸女,
抨雄鸩以作媒兮,何百离而曾不壹耦!
乘云霓之旖柅兮,望昆仑以樛流,
览四荒而顾怀兮,奚必云女彼高丘?
既亡鸾车之幽蔼兮,(焉)驾八龙之委蛇?
临江濒而掩涕兮,何有九招与九歌?
夫圣哲之(不)遭兮,固时命之所有;
虽增欷以於邑兮,吾恐灵修之不累改.
昔仲尼之去鲁兮,婓婓迟迟而周迈,
终回复於旧都兮,何必湘渊与涛濑!
溷渔父之哺歠兮,絜沐浴之振衣,
弃由、桞之所珍兮,跖彭咸之所遗!
《反离骚》为凭吊屈原而作,这篇作品,既对屈原的不幸深表同情,又对屈原勇于斗争、坚贞不屈、身赴湘流的行为发出责难,表达了不同于屈原的人生态度,思想上、艺术上都不被人们看重。名虽为反,实际上却是在哀吊屈原。他希望屈原能留住有用之身,而不是投江自殉。但又用老、庄思想指责屈原“弃由、聃之所珍兮,□彭咸之所遗“,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确地评价屈原。

古代语言学家的扬雄

(前五三 - 公元十八年) 或作杨雄,字子云,西汉 蜀郡 成都(今四川 成都)人,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好学深思,善辞赋,官给事黄门,历成、哀、平三帝。新莽时召拜大夫,后贫病而终。著作有《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训纂篇》、《别字》、《苍颉传》、《法言》、《太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等,其中《方言》十五卷,九千余字(今本十三卷,一万一千九百余字),历时二十七年,保存了大量古汉语词彚和方言的宝贵资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学专著,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传至今。《别字》、《训纂篇》、《苍颉传》等三种涉及语言文字的著作均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