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说中国出不了人才了(钱学森为何说当今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_中国_不出_人才

本文目录

  • 钱学森为何说当今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为什么科学家钱学森在晚年的时候才提出了“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这样的问题
  • 钱学森曾说: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你怎么看
  • 钱学森为何提出“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这样的问题
  • 钱学森曾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感叹,你是如何理解的
  •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
  • 为什么钱学森说:“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人才”
  • 钱学森说: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你怎么看
  • 钱学森曾提出疑问:为何我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为何说当今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就当时而言,主要原因是教育思想的保守使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受到了局限,同时也由于当时综合国力的限制,使人们在有了新的想法的时候,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组织都无力进行创新实践。所以更多的时候,人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连证实自己想法是否可行的机会都没有,这就陷入了很大的迷茫。不明所以、不知所措,如何能够出人才?如何能够发展?所以要改革开放,而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就成了重中之重!

为什么科学家钱学森在晚年的时候才提出了“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这样的问题

晚年的钱学森对着国家领导人发出:“为什么中国没有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的疑问,那这是为什么呢?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国内是硕大的国土,贫弱的人民,满地的文盲,破败的工业。国外是列强虎视眈眈。这时候国家在长身体,你要求国家去研究基础物理学。那玩意能干嘛?填饱肚子还是强国?

中国明智的选择了填饱肚子和强国的应用物理学。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他们即使有爱因斯坦的能力,国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供他们挥霍。一切以应用为主,所以我们站在爱因斯坦的肩膀上研发出来核弹。

中国外部环境太差,同时与苏美印交恶。直到70年代末期,才开始逐渐改变环境。事实证明了中国的决策正确。核弹成了中国定海神针,并多次起到作用。而当我们开始改革开放时,应用物理学更是大放异彩如今的华为专利,大疆技术其实都是科学。

钱学森确定感到悲哀!如果他在美国,以他的智商成就应该在杨振宁之上,可惜他在中国为了中国应用学科贡献了一辈子,老了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也是提醒领导人,是时候发展基础学科了。而中国也确实开始发展基础科学。但这需要时间。美国崛起于45年以后,其诺贝尔奖大半来自20年后,从65年开始。我相信中国现在开始崛起,只要不间断2035年以后,诺贝尔奖会大面积花落中国家。

钱学森曾说: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你怎么看

钱老的说法不是指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而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人才是指在某个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他的说法也暗示了中国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的机制上存在问题,这也是中国大学需改革的症结所在。

钱学森为何提出“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这样的问题

记得钱学森在自己晚年的时候,曾有提出过这么一个值得令所有人深思的问题,他问道:“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

现在很多人都有为,钱学森之所以会这么人,都是在于他对于中国以前的社会制度并不是很满意,所以才故意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其实事实上,钱学森钱老的内心想法并不是这样的,他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完全是因为他对现在的社会现象十分的忧心。

钱学森在早年的时候能够抛弃原有的一切,义无反顾的回到自己的祖国来贡献自己,从这点上,我们就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钱学森回到中国之后,便开始研发其了两弹一星这个项目,当时,对于这个项目钱学森并没有任何的怨言,反而还信心十足的认为,中国还有重新崛起的希望!

可是到最后,钱学森满腔的热血和满怀的希望都渐渐破灭了,那时候的钱学森已经是处于晚年阶段,

他看到自己祖国的人们总是不思进取,一味的去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源来发展国内的产业,对此感到万分的忧心,却又毫无办法。

钱学森认为,中国人这么做只会导致到最后人才流失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起来,一般稍微有一点能力的人才去了国外之后,就不愿意再回来。所以,看到这样一副景象,钱学森在临终之前也没得到善终,还在为中国人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钱学森才会在自己的弥留之际,提出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级别的人才的警世言论。

根据综上所述,钱学森说这句话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对中国以前的社会制度不满意,而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科学家对现行教育的无奈和对未来中国教育的期盼!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应该从更早的时候开始说起,那是在钱学森的早年,那时候的他作为一个科技方面的决策者之一,虽然没有现在这么高的地位,但也是非常的有才华的一个人。

在这么多年的为祖国做贡献的时间里,钱学森一直在想,中国以后还能不能出那种大师级的人才,这个想法一直到钱学森到最后要离世,他也没有见到中国有诞生过这种人才,从此,他便开始为中国的未来表示叹息和忧心。

那么,何谓”大师级“的人物呢?

所谓大师级,那么就必定是一个具有其开创性的人物,而想要具有这种开创性,就必须要吃透以往所学习到的所有东西,才能去开创。虽然说听起来好像是很简单,但实际上做起来却是非常的难,这种”大师级“的人物在古代有非常的多,但是到了钱学森那一代却是一个都没有了。

因为,任何一个人想要吃透以往所学习过的所有东西,那都是万分艰难的,你需要有一个能够”静下来“的心灵,然后再做非常久的冷板凳才可以,所谓”十年寒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钱学森那一带根本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大师呢?

其实,根据历史上的资料来看,当时的整个社会都是急功近利的,每个人都过于浮躁,不管是做什么事情总之就是离不开一个”钱“字,很少会有那种视名利如粪土,然后甘心隐居山林不问红尘的”大师级“人物了”。

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每一个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都迫切的想要将自己的所学都尽快换做成真金白银,已经完全的活在了“钱眼里”。其实这也不管中国人,只能说大家都被残酷的现实给害了,就打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在国内,诺贝尔奖得主不仅不能够像外国那样很快就获得经世致用,甚至于人家连研究经费都懒得给你,即便是给了,也是非常的少。所以说,这也怪不得现在中国人出现不了那种“大师级”的人物,这完全是因为社会没有得到好的改善的缘故。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钱学森自然不会平白无故的说这种话。其实他还是很忧心中国的未来的,所以,它的这句话我们一定要记在心里!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有的话,那么就请写在下方的评论区内,我们大家一起进行互相的探讨哦~!

钱学森曾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感叹,你是如何理解的

因为我们中国的教育就是要把我们每个人培养成科学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成为科学家,现在我们学习主要为了日后能有好工作,可以说一个班最终能成为科学家的人少之甚少,能成为国家杰出人才的人当然少了。
这是钱老的教学观点
1.学龄提前,学制缩短,人人皆可早成才。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儿童可以4岁入学,12岁初中毕业;12至17岁上高中及大学,完成“大成智慧”知识学习,再加一年“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成为大成智慧教育硕士。钱老设想:到21世纪中叶,全中国的青年都可以18岁读完达到硕士水平的大学,成为社会有用的通才。这种学制的设计,以早出人才为旨归,适应了信息时代世界竞争形势的需要。 2.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培养理工文艺结合的“全才”。 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按照目前知识体系的认识,可以暂分为11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这个体系不仅结构在发展,内容也在充实,还会不断有新的科学部门涌现。相应地,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当: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这样的人是全才。”在钱老看来,“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同时,在纵向结构上,人类知识体系又可以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的划分略有不同)。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是双向的、统一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谁也离不开谁。而“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统一结合,品德情感与智慧能力并重,培养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 钱老一贯坚持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的考虑专业教学的内容。他提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而大成智慧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品德与精神。因此要靠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的教育与熏陶,要靠自觉地追求真理的兴趣与激情,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端的智慧人才。钱老高度重视了哲学的意义:“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时至中午无人答出,“还晕倒了几个学生”,他说:“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当时提出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原因之一。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很遗憾,“钱学森之问”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们还未能给出满意的回答。事实上,很多大学、教育家等都在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可究竟如何解答钱学森的提问,大家众说纷纭。这几年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钱颖一教授的说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钱颖一说:“我们的教育方法中,靠认真刻苦,靠时间投入,靠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靠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

《》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系统探讨。钱先生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面向大众读者,尤其适合在校学生、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等人群阅读。 《》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系统探讨。钱先生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面向大众读者,尤其适合在校学生、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等人群阅读。 《》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系统探讨。钱先生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面向大众读者,尤其适合在校学生、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等人群阅读。 《》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系统探讨。钱先生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为什么钱学森说:“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人才”

钱学森的原话:“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

钱学森说: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你怎么看

钱老的说法不是指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而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人才是指在某个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他的说法也暗示了中国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的机制上存在问题,这也是中国大学需改革的症结所在。

钱学森曾提出疑问:为何我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先生为祖国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每个人有目共睹的,就在2005年的时候,他正在医院养病,都不忘思考祖国科学界的未来,当总理去看他的时候,他没有任何顾忌直言不讳的问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如今,他的这个问题也被称为是“钱学森之问”,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觉醒,注重中国的教育和科学。

不仅是钱学森,之前英国的学者李约瑟也对中国的科学发展提出过相类似的问题,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当中曾提问,中国在古代那么的辉煌,可为何近代工业却不是在中国发生的?这也被称为是“李约瑟难题”,这两个问题看似比较尖锐,但一直到现在都被国人所争论
。也能看得出来他们两位都是关心中国的科学事业,而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人才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现在的优秀学生,大多指的是能找到高薪工作,然后买车买房,就是所谓的优秀了。

但是钱学森所认为的人才是能够在某一领域获得一定的成就,得到国家以及世界的认可,能做出重大贡献的,但是中国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又有多少能达到这个水平呢?别说孩子们还小,那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些人,如今也差不多四十多岁了吧,当初学习那么好,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及省状元,现在又在哪里工作呢?这是需要去思考的,也有人觉得,一个人未来有何成就是和他的儿童时期有很大关系。

就比如物理学家理查德·
费曼,他之前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研发原子弹,在他所在的领域创造出了辉煌,所以在1965年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实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了自己对电灯的喜欢,他所产生兴趣的来源都是因为“好看”。才11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但是这个“实验室”十分的可爱,只有一个小的木箱,里面放了隔板,然后还有灯座,蓄电池,电热盘等东西,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玩具,但是他却很珍惜。

在自己动手的环节当中他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串联并联的含义,而且还能知道电路不同,电压也不同,每次一放学他就赶紧回到家去看自己的小实验室,这是他感到最快乐的时光了,因此这也是他长大后能成功的关键一步。

在举个例子,动物行为专家——珍妮·古道尔,在她的研究下揭秘了不少关于的猩猩的秘密,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其实在她小的时候,就已经对这种野生动物十分的感兴趣,家长也很支持她的这个爱好,在她4岁的时候,对家里的母亲下蛋就很感兴趣,于是就偷偷到了鸡棚里去观察,观察了4个小时,把母亲下蛋全过程都看了下来,家里人还以为她丢了,差点报警,最后才找到,而且母亲也并没有就责骂她,反而是耐心的问她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所以长大后造就了珍妮一直保持着这个爱好。

连爱因斯坦也说过: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才是推动科学的源泉,因此对于钱学森先生的疑问,似乎有了答案,那么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高的孩子,还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孩子?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