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到民国,成都有哪些外国的领事馆_成都_领事馆_重庆

到抗战时期前,成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使领馆。成都作为西南重镇、省会所在,在此前出现过不少外国使领馆的派出机构,但常被讹称为领事馆。

当鸦片战争后,洋人以传教士、商人开路,进入了中国内地。四川成都是天府之国,自然少不了洋人。这里到1902年时已有各种教堂300多座,仅天主教传教士就有340多人。

成都街头

别看成都身在莽莽大山中,可战略地位高,商机也大。因为能沟通长江,可以将原料运出洋货运进,受到外国商人青睐。所以火轮的汽笛声,在这里响彻天。

清末

1876年因为中英烟台条约,英国政府可以派人到重庆。原因是重庆是四川全省唯一的与外国的通商口岸,也成了外国在省内设立领馆的唯一地方。

1877年10月31日,英国政府单方面任命的领事到任。到了1891年4月1日,清廷才正式同意英国人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法国

1896年3月26日,法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建立。美国、德国等相继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展开全文

成都街头

1901年,法国驻重庆总领事特意为在成都开馆一事和四川总督“商量”。四川总督不论答不答应都不对。

成都作为省会,有总督和主管外国人的洋务局。平日里事务通过重庆转交,非常不方便,洋人非常想在这里设立领事馆。

可是成都不是通商口岸,中央政府并不想让洋人在这里开馆。清廷软弱不敢明说,只好选择拖延不决。

1902年,未得中国政府允许,法国驻重庆总领事决定到成都。两年后打出“成都大法国总领事署”的名号。

英国

随后,列强有样学样,英国最先跟上。仅仅是照会四川总督后,便在成都设立机构。

最终外务部允许英国暂居成都,但必须在重庆领事馆之下。可是英国人并不听,1903年打出“成都总领事馆”“英国总领事署”名号。

德国

1904年德国在重庆设立领事馆后,在1906年被准许以重庆领事馆的名义驻成都。到1907年时,德国领事在成都租房,挂出“大德国领事署”。

这些在成都的外交机构,都不是正式的领事馆,而是外国人挂羊头卖狗肉。各国并未按约定行事,在给四川地方政府的公文中,仍然自称驻成都领事馆。这种违约精神,造成成都成了外国领事馆的驻在地,各国侨民络绎不绝。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四川成立军政府。成都有新军有旧清军有哥老会还有山大王,地方不稳造成外国在成都的外交机构撤出。

1912年,外国政府开始和新政权建立外交关系。撤走的英德法等领事纷纷回来,继承了过去的成都领事馆,而且扩大了不少。

不过因为四川的混乱,外交不能统一管理,驻蓉的领事馆得以钻空。驻在成都的法国、英国、日本外交机构,都能以总领事的名义活动。

英国

但在1926年,英国帝国主义军舰炮轰四川万县县城,屠杀中国军民,是为万县九·五惨案。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当地民众举行庆祝集会,遭到英国军舰开炮轰击,打死打伤2000余人。引发成都的反英高潮,英国被迫关了在成都的机构。

直到1942年5月,英国才获准在成都设立领事署,1946年改为代办领事办事处。

德国

德国在成都的机构,因为一战关闭。1922年重新建交后,德国设立“成都领事”。引发两国交涉,直到1936年才撤销,改为交涉员。1941年因为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两国断交,在成都的机构关闭。

美国

美国在1943年于成都开办事处,之后又改为驻华大使馆新闻处成都分处。抗战胜利后,又称“美军顾问团成都分团”。

法国

在民国后,法国单方面在成都开领事馆,没有获得北洋政府承认。1936年因为使用“法国驻蓉领事”,交涉后才改为交涉员。到1941年才正式撤销。1944年时,国民政府同意法国在成都设领事馆。

日本

1916年2月,北京政府同意日本驻重庆领事馆的书记到成都开办事机构。两年后,日本单方面在成都开总领事馆,引发外交风波。

北洋政府继承清政府思路,以成都非通商口岸,仅可暂住不能开馆拒绝。但日本公使不肯罢休,北洋政府命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办理。年底时,以正值护法战争,四川是战争区域,得等战争结束再议。

日本公使虽然嘴上不罢休,但妄想用外交途径开馆的企图破灭。

九一八后,日本的机构也被关。法国成了一枝独秀,到1936年时因为“大川饭店事件”才撤销驻成都的领事名衔。

“大川饭店事件”是日本单方面强行在成都开馆所致,日本人死了俩重伤俩。这背后有军统鼓动群众和学生闹事,目的是借此替蒋介石搞垮地方派刘峙。另外日本人还想借此事扩大侵华。所以不是单纯的外交事件。

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以两个烟鬼冒充凶手抵命,赔偿了钱了事。日本人没能扩大事端,带着二人的骨灰走了。

“大川饭店事件”是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后,强行向中国渗透引发的。好在交涉中,国民政府态度强硬,掌握了主动权。但“大川饭店事件”过后,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