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第一次!俄空军组建8个轰炸机团,2大缺陷给俄军拖后腿_俄罗斯_作战_天军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俄空军第一次采取的大规模扩军行动。

组建8个轰炸机团,俄空天军的大手笔。俄罗斯空天军要加强战略威慑和轰炸打击的军事力量,在尽快打败乌克兰的同时还要震慑北约的干预。整个俄乌战争已经不是单纯的俄乌战争了,而是整个北约和俄罗斯一个国家之间的较量。

俄罗斯的勇气确实值得钦佩,以举国之力去叫板整个北约。美国应该认识到俄罗斯的决心,放弃霸权搞平等才是美国外交的出路。

那么现在的战局走向是:俄罗斯方面要扩大空军航空兵部队的规模,全力以赴的打造一支具有进攻性的空军部队。摧毁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并且切断西方支援乌克兰的通道。这样一来,乌克兰抵抗的能力能大大减少了。俄乌战争,俄军获胜的速度就会加快很多。

但是,有2个致命缺陷却始终影响着俄军的行动。

这就是俄罗斯空天军缺乏足够的隐身轰炸机和无人轰炸机。

俄空天军的战术严重过时了,落后了。

什么意思?

第一个缺陷,俄罗斯缺乏足够的攻击11和B21。

在这里得说一下攻击11和B21。

展开全文

攻击11无人机是一种无人隐身的作战飞机,或者说叫“无人版B2”。在战争时期,攻击11无人机可以在隐身战斗机的支持下和预警机的数据引导下,突破敌军防空系统的阻拦展开打击,重点打击敌军的高价值高威胁目标,完成作战任务。

B21轰炸机为美国空军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轰炸机,是B2的替代品。B21在战时最大的作用就是密集的发射AGM184导弹,打击敌军的海上舰艇,陆上作战基地等目标。作战效用是非常明显的。

而乌克兰现在得到了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这个系统是非常强大的作战系统,能有效的拦截轰炸机等大型作战目标。随着美国给乌克兰提供的各类防空导弹,以及乌军得到了大量北约支持的防空导弹,整个战争的形势朝着有利于北约的方向去迈进。至少在空天军打击这块,俄罗斯的局限性就越来越大了。

俄罗斯空天军确实是非常悲催的,苏34战斗轰炸机在2022年的作战中被大量击落,苏35战斗机也在2022年的作战中损失多架。俄空天军大量扩充轰炸机部队,会部署一批图160战略轰炸机和苏34战斗轰炸机。这些飞机都是非隐身的固定机翼轰炸机,在天空很容易被北约发现。一旦乌军使用北约的先进防空导弹去拦截俄罗斯空天军的飞机,俄空天军就会遭到相当惨重的损失。随着乌克兰防空系统作战能力的增强,俄空天军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俄空天军整个的作战将变得非常被动。

俄罗斯空天军该怎么办?

上隐身轰炸机。

上隐身的无人机。

这是俄罗斯空天军作战体系要发生一个根本上的变革。

第二个缺陷,现在的俄罗斯空天军,武器为当代的武器,但作战思路还是二战的思路。

一方面,俄罗斯很少使用卫星系统、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给整个空天军的机队去做信息化战争的支持,做情报的支撑。

另一方面,俄罗斯很少使用无人机参加实战打击。俄罗斯空天军的战术空袭,基本上是二战时期作战战术去打击乌克兰军队。比如,苏34采取的这个凌空空袭作战的战术,就是二战时期伊尔2对地攻击机的空袭战术,伊尔2攻击机直接飞到了敌军阵地上空,打击敌军的坦克和装甲车。伊尔2攻击机的这种战术在二战时期适用,因为当时德军没有便携式防空导弹和其他的防空导弹,伊尔2攻击机能直接采取凌空轰炸的措施去打击乌军。但现在,苏34却采用二战时期的“老战法”打击有防空系统支撑的乌军,乌军这边必然会有非常大的反应,用防空导弹去打击俄军。这样一来,俄军的作战就变得是困难重重了。

所以,俄军现在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用老的战术去打击乌军,即便给俄军上新飞机,战术不改一切白搭。

那么,俄军的战略轰炸机也用这种老的战术去打击乌军,必然会遭到损失。图22M空袭马里乌波尔的钢铁厂,幸亏亚速营没有防空导弹拦截图22M。万一亚速营有个像萨姆2那样的中高空防空导弹去拦截乌军,俄军这边的损失就大得很了。

俄罗斯空天军是一支拥有2000多架作战飞机的现代化空军,这支空军的战斗力看似强大,实则是外强中干。俄空天军尽管做了战争动员,做好了空袭乌军的准备。俄空天军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扩大8个轰炸机团去打击乌军。但是,俄空天军在战术不改,作战思维不改的情况下去打击乌军。俄空天军的作战就必然损失很大了。

现在的俄空天军作战,所能采取的做法就是,改装新型的无人攻击机和隐身攻击机。将各种新的飞机投入使用。俄军作战就必然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看看美国空军在海湾战争期间和科索沃战争期间的表现,再看看俄罗斯空天军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就证明一个道理,先进的军机需要配套先进的战术。俄罗斯空天军的作战就是用先进的军机去配套落后的战术,还缺少更加先进的隐身轰炸机、无人攻击机,再加上缺少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一系列飞机的支持,俄空天军的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