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陆军军衔标志介绍_肩章_领章_士官

士兵级

列兵(soldat):每一位年轻人进入军队后统称为列兵(soldat),后续分配到不同部队和兵种会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步兵列兵(Schütze)。1939年,步兵部队的士兵称为Schütze,1942年希特勒将称谓改为了 Grenadier,以此纪念腓特烈大帝时代部队。装甲步兵一开始称为Schützen,同一年改成了Panzergrenadier。步兵列兵其他称谓有Füsilier和Musketier(火枪兵)

列兵的领章类似双权杖图案,这个图案被称为

Litzen,

由银灰色人造丝机织而成。底板颜色和衣领一致。

领章

魏玛共和国军队肩章早期和旧帝国时期一致。1934年12月肩章材料改为灰色徽章布料,1935年9月改为了墨绿色。这个时期肩章顶部都是尖头,没有兵种色滚边。1938年发布了现在所看到的圆头并带有兵种色滚边的肩章。

展开全文

红色为炮兵

豁免兵(Gefreiter):列兵通常在参军一年后各项考核达标后就会晋升为豁免兵。豁免的意思是因为经验和资历从而免除一些琐碎事务的职责。

从豁免兵开始,领章和肩章不变,左臂多了一条V形的臂章来识别军衔高低。

上等列兵(Oberschütze):如果列兵继续在6个月或者1年内没有晋升到豁免兵自动晋升为佩戴在为上等列兵。这个等级一般被认为没有前途的士兵。

领章和肩章不变,左臂多了一个圆形带军衔星的臂章

上等豁免兵(Obergefreiter):豁免兵服役超过两年,晋升为上等豁免兵

领章和肩章不变,左臂是双V徽章

六年资历的上等豁免兵(Obergefreiter):服役超过6年

领章和肩章不变,左臂是一条V加军衔星臂章

参谋豁免兵(Stabsgefreiter):服役5年以上,至少有2年是上等豁免兵的士兵,没有晋升到士官的最高军衔。

领章和肩章不变,两条V加军衔星臂章

士官级

在二战德军陆军里大致分为两种士官:初级士官(Unteroffiziere ohne Portepee)和高级士官(Unteroffiziere mit Portepee)。两种主要区分是是否有剑结( Portepee),初级士官本意就是没有剑或没有剑结的士官。

球状物为剑结

下士(Unteroffiziere):直译下级军官。一般作为新兵训练和班指挥官。

军官衣领多了一条9mm宽白色饰边(Tresse),肩章除了底部外有一圈白色饰边。当时部队会给基层部队发放很多这样饰边,士兵晋升后可以直接战地上缝补饰边。

肩章

领章,粉色为装甲兵

肩章特写

中士(Unterfeldwebel):直译下级战地向导。在服役满6年,并且至少有3年的为下士的服役经历可以晋升为中士。可担任班和分排(战时临时编制,大于班小于排)指挥官。1921年魏玛防卫军将旧帝国时期的中士(sergeant)改名为Unterfeldwebel。

肩章一圈都有白色饰边

兵种色柠檬黄代表通讯兵,上面字母GD表达大德意志师

上士(Feldwebel):直译战地向导。来源于织布机将线排列一起的部件,webe有织布机的意思,表示战场上保持士兵阵型队列的人。一般担任排副官。旧帝国时期,Feldwebel是最高军衔士官,下面还有一级Vizefeldwebel为上士,后来取消后,我就把Feldwebel翻译为上士。

肩章上缀一颗军衔星

兵种色绿色代表山地兵

士官长(Oberfeldwebel):直译上级战地向导。排级指挥官。二战德国步兵连有三个排,第一排由尉官任排长,其他两排由士官长任排长。

肩章上缀两颗军衔星

肩章上的标志表示是医疗兵

连级士官长(Hauptfeldwebel):由士官长和参谋士官长担任的职务,军衔不变。每个步兵连,炮兵连,骑兵中队都有这样一位连级士官长,主要负责连行政后勤工作,一般不参与战斗。

衣袖上多了两条白色饰边

参谋士官长(Stabsfeldwebel):直译参谋战地向导。可担任连级士官长

在魏玛防卫军签约12年,至少服役25年后晋升最高等级士官。

肩章上缀三颗军衔星

兵种色红色表示炮兵,数字徽章表示第36炮兵团

候补士官申请者(Unteroffizieranwarter):士兵在士官军校进行士官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士兵领章和肩章底部多了一条士官白色装饰条

士兵肩章底部多了白色饰边,红色代表炮兵

候补军官申请者(offizieranwarter):被录取参加军官培训,在替换单位中完成了四个月的基本训练,在野战单位中完成了一个月的训练。

肩章底部多了两条士官白色装饰条

柠檬黄表明是通讯兵

如果候补军官申请者被录取参加军官培训,并在野战单位完成两个月的排长培训后,会在左肩增加一个V形臂章。

候补军官军校生(Fahnenjunker)

这一级别表明士兵正式进入军校进行学习和训练

候补军官下士(Fahnenjunker-Unteroffizier)

候补军官中士(Fahnenjunker-Unterfeldwebel)

候补军官上士(Fahnenjunker-Feldwebel)

候补军官士官长(Fahnenjunker-Oberfeldwebel)

尉官级

陆军少尉(Leutnant):尉官的肩章样式也是类似双权杖,但样式更精致,尺寸更大,用白色丝线或铝线织成,中间的兵种色是由棉纱线制成。

尉官的肩章上由一种名为俄罗斯编织的铝线制成。两条丝线组成一根,一共两根,绕着纽扣呈U型缝在肩章底板上,从下面看一共有八条丝线,底板一般为兵种色。1938年后,底板宽于丝线宽度,呈现出兵种色滚边效果。

粉色为装甲兵,上面标志是第十六装甲兵团

陆军中尉(Oberleutnant):领章不变,肩章上缀一颗军衔星

第71炮兵团中尉领章和肩章

陆军上尉(Hauptmann):领章不变,肩章上缀两颗军衔星

第四装甲兵团上尉。装甲兵穿黑色装甲兵制服领章统一使用骷髅领章

校官级

陆军少校(Major):校官肩章由两组俄罗斯丝线缠绕成麻花状,在肩章上形成5根线圈环,并缝在兵种色的底板上。

装甲兵少校

校官俄罗斯编织丝线近距离观察

山地兵少校肩章

陆军中校(Oberstleutnant):领章不变,肩章上缀一颗军衔星

陆军上校(Oberst):领章不变,肩章上缀两颗军衔星

领章小知识:

19世纪期间,德国包括普鲁士时期的军服衣领都是不同颜色的白板图案,没有领章的概念。当时只有禁卫和精锐部队的衣领上会有两条环绕整个或部分衣领的装饰绦带(Doppellitze)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到了一战中期,这些华丽的装饰绦带开始慢慢简化为领章的雏形。魏玛共和国建立后进一步修改了装饰绦带样式,变为两根类似权杖样式,并规定为魏玛防卫军(Reichswehr)的制式领章。

二战中大德意志师的军礼服还保持着帝国时期的风格

将官级

陆军少将(Generalmajor):领章为红色底板,上面用金线刺绣矢车菊图案。肩章为三根俄罗斯丝线,两根金线中间银线编织成麻花状,在肩章上形成4根线圈环,缝在红色底板上。

少将西奥多·舍雷尔

陆军中将(Generalleutnant):领章不变,肩章上缀一颗军衔星

中将埃德加·弗希丁格尔

兵种上将(General der Truppengattung):领章不变,肩章上缀两颗军衔星

步兵上将埃里希·亚伯拉罕

陆军大将(Generaloberst):领章不变,肩章上缀三颗军衔星

大将古德里安

陆军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一开始元帅领章和将军领章一样,但在1941年4月后改为三片矢车菊。

1941年4月前元帅领章

1941年4月后元帅领章

陆军元帅的肩章一开始和将军的肩章一样由三股金属线编织而成,两根金色中间银色。上面加了一根交叉的比较简单的元帅杖。后来修改了元帅杖,改为了增加了细节的陆军元帅杖。1941年4月金属编织线都改为金色。所以一共有三种类型的元帅肩章版本。

第一个版本元帅肩章,使用时间1936-1939,元帅杖很简单

第三个版本的元帅肩章,使用时间1941年4月后,三股金属编织线都为金色

1941年4月前元帅肩领章

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

领章小知识:

将官佩戴的矢车菊领章,是1900年3月22日由德意志帝国最高内阁作为一种荣誉赐予普鲁士将官的,以此纪念普鲁士在1870到1871年对法国战争的胜利。矢车菊领章被称为alt-Larisch,最早是腓特烈大帝时期的普鲁士第二十六Alt-Larisch步兵团外套上使用的装饰图案。

右侧军人衣袖上和衣服胯部位置上的图案

普鲁士元帅弗里德里希·威廉·冯·格伦布科夫(1678-1739)军服上也有矢车菊的图案

全文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