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中央评出“36位军事家”,一名老干部致信中央:漏掉了一个人_周恩来_军事家_军事

1996年,经中央军委审定后评出了36位军事家,这时,有一位老干部提出了“彭干臣”这个名字,于是写信给中央,认为此人应当被列入“军事家”名单。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彭干臣是什么人,他究竟能不能堪当“军事家”的头衔呢?说到彭干臣,不得不提到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周总理。

一、总理也是军事家

以杰出的外交才能示人的周总理,实际上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我们知道,自小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从小就有一颗胸怀宽广的心,具备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周恩来19岁赴日本留学,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为其理论深深吸引。回国以后,他作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精神,组织爱国团体,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伟大军事思想之前,周恩来就曾在《评胡适的努力》一文中,指出:

真正的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

这一想法与毛泽东的思想异曲同工。

展开全文

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他不仅积极吸纳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朱德就是经由他介绍加入共产党的,还在回国之后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成为红军将领的重要组成力量。

与此同时,在周恩来的提议下,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成立,这是支由共产党员领导的武装队伍,这支部队日后也成为周恩来与叶挺组建的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武装部队的主力和基础。

周恩来等人带领这支部队,参加北伐战争,还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后来,周恩来与毛泽东会面,并敏锐地判断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坚定支持毛泽东的决策,维护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能证明周恩来是懂军事、擅长军事并参与过无数次军事活动的将领,所以,被称为仅次于毛泽东的军事家,也是无可非议的。

1955年授衔时,如果不是周恩来力辞元帅之衔,凭借他对新中国所作出的贡献,绝对能成为排名第一的大元帅。

而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彭干臣”,就曾经与积极参与军事活动的周恩来有着密切的接触。

二、周恩来的得力干将

彭干臣青年时期就读师范学校时,接触到了进步思想,曾组织和领导学生参加了多次抗议军阀的活动。国共合作时期,彭干臣考入黄埔军校,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设立的黄埔支部,学习和任职。

彭干臣作战勇敢。在1925年由周恩来组织的一次征讨陈炯明叛军活动中,他冲锋在前,突然小拇指一阵钻心的疼,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子弹射穿截断了他的小拇指,血汩汩流出。

当时,他没太在意,只是简单包扎一下之后,就又呼啸着奔向前方。

屡立战功的彭干臣被作为军事骨干,送往莫斯科学习,学成归国后,被分配到叶挺的第四独立团担任参谋长一职。

以顽强刚毅著称的彭干臣,多次组织敢死队,与北伐军血战沙场。也因此获得了“铁将”的称号。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政变之后,共产党人面临残酷镇压,周恩来等重要共产党员意识到必须武装推翻反动派。在组织的南昌起义中,彭干臣已经是师长级别。

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大军被打散,一部分上了井冈山,一部分流落在别处。彭干臣就属于后者。当他辗转联系上周恩来之后,便转换了一种身份,从事起了秘密工作,即:负责培训班的工作,担任培养共产党干部的职责。

每次培训时,彭干臣都会让妻子江鲜云抱着孩子,在门外盯梢。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的培训班如期开展,向党输入了大量的军事骨干,培养了不少军事人才。

1932年,接到周恩来命令的彭干臣要离开妻儿,前往赣东北担任红军参谋长。没想到这一走,竟然再也没有回来。彭干臣走后一年多,给妻子寄了封信,而这封信也成为他留给妻儿的最后遗物。不过,江鲜云害怕节外生枝,读完后便烧了信。后来,彭干臣在北上抗日途中,遭遇埋伏,壮烈牺牲。

三、英烈得以重视

彭干臣遇难后,周恩来曾派人去找他的妻儿,只可惜并没有找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又多次托人去找,始终没有结果。直到1953年已经二十来岁的彭干臣的儿子彭光伟主动写信给邓颖超,这才有了联系。

周恩来见到彭光伟的一刻,说道:“瞧,他的一举一动多像干臣啊!”

见过彭干臣的邓颖超也说:“是啊,眉眼之间也颇相似。”

从周恩来口中,江鲜云母子得知了彭干臣牺牲的消息。当时,除了无奈,他们似乎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直到1983年,彭干臣留学苏联时的同学找到彭光伟,希望彭光伟趁着一些老干部还健在,抓紧时间查找彭干臣当年是如何牺牲的信息,给历史一个交代。

彭光伟走访了很多地方,查阅了无数资料,拜访了父亲生前的战友,形成了文字性的资料,上报给有关部门。

鉴于彭干臣同志工作从事过多种工作,从事军事活动时间较短,牺牲较早,还未充分发挥出其军事才能,没有建立卓越的功绩等原因,彭干臣并未被授予“军事家”的称号,而是确定了“高级指挥员”的身份,其事迹也被陈列于军事博物馆中,供后人瞻仰。

从迷雾蒙蒙到拨云见日,英烈的真实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不管称号如何,彭干臣作为那个年代的有志青年,在国家面临危险时,能够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理想而奋斗和牺牲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一代的幸福生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