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38师刚撤入印度,被命令就地缴械,英将军赶来:他们是救命恩人_大英帝国_这支_军队

1942年5月27日,孙立人率新38师一路披荆斩棘成建制撤入印度。沿途仅用18天。四天后的5月31日7时,被困在缅北野人山中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接到蒋介石密令:“该军应即向印境或印度东北之列多转进,暂事休息……”之所以用密令,是因为担心日军会窃听。

从5月18日,蒋介石发出“中国军队无撤入印度之意”的电文,到5月31日的这封密令,说明经过漫长而艰苦的13天的思索,蒋介石和军政部终于想通了,尊严其次,生命第一。

进入印度后,孙立人清点人数,从入缅作战,到撤出缅甸,大小作战数十次,跋涉山峰河谷数十道,9000人损失了1000多人。

但是,副师长齐学启依然没有找到。孙立人准备派出小分队返回缅甸寻找齐学启。小分队还没有出发,一队全副武装的英军出现了,他们奉有英军东方警备军军团长艾尔文的命令,要求新38师就地缴械。

远征军老兵杨伯方说,那时候部队有一条规定,上了战场,枪支一刻也不能离身。当时,新38师义愤填膺,排成方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严阵以待。有的战士喊着:“想让我们缴械,就放马过来!”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看着这支虽面黄肌瘦但斗志昂扬的军队,看着他们挺起的寒光闪闪的刺刀,看着他们视死如归的神情和怒火燃烧的眼睛,英国人害怕了。在西方人的眼中,生命高于一切;在东方人的眼中,尊严高于一切。

展开全文

聪明的英国人明白,如果要让这支军队缴械,势必会引起一场战争。然而,尽管这些刚刚从原始森林中走出的人饥肠辘辘,他们却仍然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这场战争,英国人不一定能够胜算。

英国人胆怯了。英国所谓的警备军,说白了就是城管,城管的战斗力能够胜过军人吗?然而,大英帝国的军队毕竟也是有尊严的,英国东方警备军军团长艾尔文的命令已经发出,要求缴下这支中国军队的械,大英帝国的军队总不能空手回去说,这个任务无法完成。

这是在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上,堂堂大英帝国的军队,怎么能够容忍这支穿越了原始森林的弹尽粮绝的中国军队“撒野”?怎么办?英国军队骑虎难下,左右为难。双方相持不下。

老兵们说,新38师的战士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文化水平是比较高的。大家都明白“军队代表国家权威”的道理。走出国门,军纪涣散,军容不整,人家笑话的不是你个人,不是这支军队,而是国家。

新38师跋涉缅甸,转战河川,阻击丛林,穿越沼泽,这一路上尽管忍饥受饿,片刻得不到休息,但是从上到下,军容严整,纪律森严,成建制撤退,井然有序。

印缅边境的当地人,他们见到过不久前的英军进入印度的样子,他们枪支也丢掉了,帽子也找不到了,三五成群,踉踉跄跄,衣衫褴褛,狼狈不堪,一个个就像濒临死亡的病人。

而掩护英军逃亡的新38师,在日军的追击中,日夜激战,进入印度的时候,仍然精神焕发,斗志旺盛,除了衣服破旧外,依旧纽扣齐整,军帽端庄,而且他们还喊着口号,唱着军歌,步履整齐,枪械明亮。这种情景,让印度人大为惊异。

这种情景,也让看到了英军逃亡,又看到这支中国军队的英国东方警备军大为惊异。他们在心理上,对这支穿越了无数道生死线,依然战斗力强大的中国军队心存恐惧。

亚历山大和史林姆赶来了,亚历山大让英国东方警备军找到了台阶下。仁安羌战役中,被孙立人救出的英军第1师7000余人在师长斯高特和第1军团军团长史林姆的带领下,以前所未有的英勇,一路狂飙,赶到了印度。因为一路风寒和惊吓,史林姆将军生病了,他躺在英帕尔的一家医院里。

艾尔文准备“围剿”新38师的消息传到史林姆的耳中的时候,史林姆大为惊异,他扶病坐上了吉普车,一路摇摇晃晃地找到了艾尔文,神情激动地向在后方担任警戒而不知道前方战事情形的依旧傲慢无理盲目自大的艾尔文陈述了仁安羌的战况。

他说,中国这支军队是英军的救命恩人,绝对不能恩将仇报,而且,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战事一开,大英帝国的军队肯定占不到任何便宜。艾尔文犹豫了。

史林姆说,如果不相信,可以去新38师那里看看。亚历山大也听到了这个消息,英国缅甸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没有去找艾尔文,而是直接去找新38师,他清楚地知道那支骑在印度人头上作威作福的英国军队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中国新38师的对手。

亚历山大的到来,让英国军队拾起了面子,他们一见到中国军队,就明白了自己不是对手。但是大英帝国的军队怎能轻易认输?亚历山大的到来使他们找到了向下的台阶。

艾尔文也来了,他一看到驻扎在山坡上的新38师阵容严整,服装虽破但衣扣齐整,枪械虽旧但擦得铮亮,面有菜色但精神饱满,就一下子感到了后怕。他狠狠赞扬了新38师后,回头对自己的手下说:“你们以后多向这支中国军队学习。”

此后,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都对这支中国军队仰慕不已,每天前来参观和看稀奇的人,如同过江之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