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的台湾岛屿,会有巨石文明的存在吗?_石墙_台湾_澎湖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台湾水底考古的惊奇发现。

澎湖县位于台湾南部的台湾海峡上,和台湾本岛的嘉义县遥遥相望,最近距离只有45公里。大大小小的岛屿加起来有九十座之多,其中有一座岛叫虎井屿。虽然面积只有2.13平方公里,它却是澎湖县的第七大岛。

一位叫谢新西的专业潜水考古人士在1980年以前,就在虎井屿周围的海域探索了好几年。他在寻找传说中澎湖八景之一的虎井沉城,就是一座沉没在水底的城市。

展开全文

因为在《澎湖县志》当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从湖景东头向海水中延伸进去的部分,有类似岬角这样的地貌,在那里的海底就有一座沉没的城市。如果你从高处俯视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底的一道城墙,围绕着岛屿的突出部,城墙两头向深水区延伸然后逐渐消失,大家把它叫做虎井沉城。

这段描述让1970年代的澎湖县县长谢有温非常着迷,他想要能找到这个景观,那一定能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来。澎湖县是台湾最小的一个县,岛屿虽多但是总陆地面积太小,大约只有150平方公里,以渔业为主。由于常年打渔,附近的渔业资源也渐渐枯竭了。于是谢县长就得琢磨了得另辟径,为澎湖县人民找到生财之道。谢县长想到的第一招就是发展旅游业,这个想法也是有由来的,因为澎湖岛屿虽然个个很小,但是全部都是风景优美。

而且围绕着这些岛屿,还流传着许多灵异传说,非常吸引人。比如传说在中古时期,澎湖群岛上人鬼杂居,海底还经常开夜市,群鬼在那里做买卖,珊瑚,珍珠各种稀世珍品应有尽有,海底夜市还是连接阴阳两界的通道。

美景和传说,如果再能加上实锤的考古证据那就更完美了。奇幻加现实种流行元素堆在一起,就不愁澎湖的名片打不响。于是谢县长就找到了潜水考古人士谢新曦。谢先生也挺痛快没有推辞,就踏踏实实地干上了。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一找7年,虎井沉城仍然是杳无音讯。可是按照《澎湖县志》的记载,应该不难找啊?你登高一望,应该就可以看到这座海底城市的城墙了。那为什么搜寻了7年,都搞不清它在哪呢?

谢先生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停下工作,仔细思考原因。查阅各种资料翻来覆去想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可能的原因是海平面已经发生变化了。在县志记载的时代,估计岛屿的岬角离石头墙很近,水也不深,所以登高一望呢就能看得到。等到现在去找的时候,海水已经有所上涨,海岸线的样貌和当年记载的已经起了变化。那这个岛屿的岬角和石墙的相对位置,你在岸上看也就发生了变化。

所以登高一望其实啥也看不着了,没辙那就只有潜到水底去寻找了。想明白了原因,谢先生就开始了行动。他先向渔民打听,然后自己在下水搜索,就这样干到了第7年,终于有了进展。

1982年的一天,谢先生带着搜寻小队天不亮就出海了。小队顺着洋流在离虎井屿东北角200多米深的前海里,透过清澈的海水他们终于看到了石墙。一队人激动的话都说不出来了,立刻换上潜水服下水一探究竟。

他们看到的石墙遗址,其实有两堵石墙大约3米高,底部的厚度在2.5米左右,顶端的厚度约1.5米,下宽上窄都有上百米长。这两堵墙当中,一堵是正南北走向,另外一堵是正东西走向。它们十字交叉的位置呈标准的90度直角,在南北石墙的北面尽头还连接着一堵圆形的石墙,直径大约是20米,部分已经坍塌了。东西向的石墙而今都在4-6米深的水下,而南北向的石墙似乎是沿着山坡修建的,从水深最浅的地方4米一直延伸到36米深的水下。石墙的顶端还有类似于城垛的构造。不过因为时间久远,石墙的表面大多都覆盖着海洋生物,所以很难看清楚建筑的细节。

这个发现一公布立刻轰动了,台湾学界都热火朝天地辩论起来了。这两堵貌似石墙的东西到底是人工产物还是自然形成的呢?地质专家们一检查,谢先生打捞上来的石墙样本是玄武岩,是澎湖当地很常见的岩石。所以单靠这点东西,很难断定这个石墙的来历到底是什么。既无法确定年代,也无法定性它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就只能说是类似于墙的水底地貌。等这个新闻的轰动效应一过,大家也就不再关注这两道石墙了。

可是18年以后,这条消息被一个叫汉考克的远古文明研究者看到了。这一看汉考克就像触了电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这两堵石墙解开了他多年的一个疑问,这个疑问是由一张中世纪的海图引起的。

这一张绘制于1424年的波特兰海图,是出自于当时威尼斯最有名的,地图大师皮齐加诺之手,所以也叫做皮齐加诺图。它是1953年在一位收藏家的图书馆里发现的,这张图在大西洋上绘制了两座海岛。一座叫安提利亚岛,另一座叫萨塔那兹岛。但问题是大家在今天的大西洋上,根本就找不到这两座岛屿。

不过既然是大师就应该是有深远用意的,不会随便编一套东西来骗大家。于是人们就开始猜测安提利亚岛,安提利亚这个词是和葡萄牙语一个词的发音很接近,这个词的意思是对面的岛。那也就是说安提利亚岛应该是在葡萄牙的对面,那这个地方就不应该在大西洋,而是应该在太平洋上了。因为地球是圆的,葡萄牙所对应的地球的另一面,应该是在太平洋。但是这种解释也只是一种简单的推理,并没有事实支撑。

那另外一个萨塔那兹岛现实中应该在哪呢?就更无解了。就这样又过了42年,时间来到了1995年一个叫罗伯特福森的人决定破解这个谜团。他颠来倒去地研究这张地图,给出了全新的解读。他说大师所画的确实是葡萄牙对面的岛,不过皮齐加诺所在的时代,并不知道这个岛的位置在哪,于是皮齐加诺按照自己当时对世界的认知,把这个岛放在了大西洋上。但是这张地图确实不是皮齐加诺凭空编造的,他的素材是来自于收集到的更加古老的地图。

皮齐加诺只是打小抄的时候,想当然地把两个岛的位置放错了。他仍然依样画葫芦的精准地描绘出了这两个岛屿,在古老地图上存在的形状。福森对此的解读是,那个叫安提利亚的岛在哪呢?就是今天的台湾岛,而另外一个叫萨塔那兹的岛则是日本岛,后来福森把自己的研究整理成书发表了。

汉考克基本上接受了福森的说法,他推测台湾和日本有可能是在冰河时期存在过文明。当时的人留下了台湾和日本的地图,后来成了皮齐加诺地图的素材。但汉考克唯一的疑问是皮齐加诺地图上的台湾形状,和现在的台湾差得太多了。但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最近一个冰河时代在距今12,000多年前,海平面比现在低了大约100米左右。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所有大陆和岛屿的形状,与那个时候都完全不一样。

澎湖虎井沉城露出真容的消息,让汉考克也恍然大悟。原来很可能是因为这1万多年,海平面的不断变化,让台湾和澎湖的地形形状和古地图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汉考克就开始用电脑模拟冰川世纪的台湾。当电脑屏幕上一点一点地展露出12,400年前,台湾模样的时候,再一瞅皮齐加诺地图,和那个时候的台湾是吻合的。

台湾西南那个小一点的岛正是澎湖群岛,汉考克非常兴奋,他马上打包行囊来到台湾。在谢先生的带领下,来到石地潜入水底也去查看石墙。因为他也想解开这个石墙到底是自然形成的呢?还是说它真的就是人工的遗迹呢?

石墙很雄伟而且和很多巨石文明的建筑一样,两座石墙都是正南正北的朝向。汉考克刮下了石头上的海洋生物,他发现石头表面打磨得非常平滑,而且石头的堆砌方式也和日本与那国岛的海底遗迹非常类似。这一切发现都让汉考克信心大增,很可能又是冰河时期文明的又一个遗址。

但是作为一个有多年经验的调查记者,汉考克还是很谨慎。因为澎湖地区曾经是火山和地震频发的地区,从火山中喷发出来的熔岩大多就是玄武岩。它们是可以渗入到古老的沉积岩的岩缝里,伪造出这么一种人工堆砌的感觉的。那澎湖海下的石墙是这种情况吗?怎么鉴定呢?

汉考克想了一想,他找了一处像是石头连接缝隙的地方,用一把小刀试着插进去,果真还真的就成功了,他又换了几个地方同样试了试也成功了。于是汉考克浮出水面以后,就非常兴奋地对谢先生说没错,这真的是一处史前文明遗迹啊。看着谢先生兴奋又有点懵懂的神情,汉考克解释说,玄武岩流入沉积岩之后最终会冷却,它们会形成一个整体。但是人工搭建的石墙呢就不同了,石头和石头之间一定会有缝隙。刚才自己的小刀插了几个地方,就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汉考克得出结论,从台湾,澎湖到日本琉球群岛,西南端的与那国岛,都可能是冰河时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居住地,这一带应该是一个繁荣的地区。

皮齐加诺地图很可能是沿用了,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地图。它上面画的那两个困扰了大家几百年的奇怪岛屿,在大西洋上找不到的那两个岛屿,应该就是冰河时代末期的台湾和日本。现代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台湾是南岛语系的发源地,南岛语系和民族分布在东至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北抵台湾,南达新西兰这么一个广阔的地理范围。主流理论认为南岛语系和民族是从台湾开端,逐步向南这么分散出去的。

所以远古时期的台湾要成为一个方圆几千万平方公里,众多民族和文化的源头,那这个地方必须要有很强的文化内核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台湾要早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其他岛屿的原住民,发展出成熟的语言和社会结构。甚至技术上也要更先进,才能作为传播文明的使者,那其他岛屿的人民才能向他学习。在结合本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出自己的语言和社会风貌。

就像古代的中国文明对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在语言,社会组织方式上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如果台湾和澎湖在史前时期,曾经有着非常发达的文明,那么除了虎井沉城之外应该还能找到其他城市遗址。谢先生在找到虎井沉城遗址之后并没有停下来,他带领潜水团队继续在澎湖的东西吉屿,屏东的佳乐水,寻找传说中的海底古城遗址。

时间一转眼来到了2002年9月底,团队在东吉屿西北侧25米到30米深的水底,找到了另外一堵石墙,这个地方离虎井沉城海底遗址大约有30公里远。新发现的石墙平均高度1米,宽度约50公分,长度在百米左右,石墙呈东西走向。使用水下声纳扫描,发现了4至5道类似的石墙。

2007年团队又在屏东的佳乐水发现了叠石平台,就是类似梯形金字塔的构造。石头上虽然长满了珊瑚,但是石块的边缘呈现规整的直线,很像是人为切割堆砌而形成的。这些新发现也更强的支撑了台湾周边,曾经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是一个重要的人类聚居区这个假说。台湾地质专家林朝启说,澎湖列岛前海区的海底,有许多看起来像溪谷和河流的地形,而虎井屿东北角的海底,也曾经找到过马鹿等动物的遗骸,还找到过石器,这些都能够证明那些地方曾经是陆地。

所以按照古文明依山傍水的习惯,虎井屿附近很可能曾经是一个古代文明建成聚居的地方。远古台湾和周边地区,会是冰河时代上一期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之一吗?水下考古的发现正在让这个谜底越来越清晰,让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发现吧。

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谢谢欣赏。以上文案资料来自文昭老师,特此鸣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