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共识 谋发展——我市多家单位共商共议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_天津_纪念馆_文物

日前,我市召开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座谈会,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天津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利用工作再上新水平。会上,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市委旧址纪念馆(张园)、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交通广播频道有关负责同志围绕推动文物活起来进行了交流发言。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

弘扬爱国精神 传承赤子家风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发力,推进梁启超纪念馆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2019年,纪念馆在市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启动梁启超旧居文物保护工程。经过两年多的立项、设计、审批程序,工程于2022年7月初开始施工,9月底竣工,总工期近3个月。主要修缮项目涉及地下室屋面承重加固、外廊承重梁结构安全加固、主梁屋架整修加固及屋瓦修缮、电路系统安全升级改造等,并新增加馆藏实物展品共计62件/套。

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策划新展览

一是组织策划主题展览。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纪念馆通过研究史料、收集资料,编写大纲,先后推出《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饮冰室今昔》、《初心.无负》等多个主题展览。特别是在2021年与民盟天津市委员会、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共同推出《民盟先贤梁思成先生诞辰双甲子纪念展》,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和广东江门市巡展,取得很好社会效益。

二是大力推广品牌巡展。纪念馆的品牌“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梁启超家风巡展已经在北京、南京、广东等多地巡展。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纪念馆品牌巡展进社区活动启动,先后走进河北区望海楼街、光复道街、宁园街、月牙河街、档案馆、扶轮中学等街道社区、机关、学校开展系列活动,并由梁启超纪念馆“红领巾宣讲团”进行讲解,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在青少年心中引向深入。该项活动获得2022年天津市博物馆青少年精神素养培养优秀案例。

三是加强交流合作,与“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展。梁启超纪念馆充分发挥“8+”名人故居联盟平台的作用 。联合“8+ ”名人故居纪念馆举办《平等、多元、包容——文化名人的艺术世界》甘肃武威巡展、《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内蒙赤峰巡展、《文化名人与名作》北京郭沫若故居纪念馆巡展等十余项主题展览,活动主题鲜明,形式灵活多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互动和反响。

展开全文

让文物活起来,打造“没有围墙的纪念馆”

一是策划品牌活动,组织大中小学生集体活动。为助推爱国主义学习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中走深走实,纪念馆积极举办各类精品活动,着力讲好爱国的故事、家风故事,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的情感,如:策划举办“中华少年强国梦”“童心向党——争做红领巾宣讲员”“铭记历史 不负韶华”“学习雷锋 弘扬爱国精神 做新时代好少年”“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用声音带你走进8+名人故居纪念馆”等主题活动。引领新时代青少年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激励他们牢记使命、自强不息,争做时代新人。

二是用好新媒体平台,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宣传。纪念馆顺应时代发展,着力将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打造成为传播正能量、凝聚新时代青年的新媒体阵地。纪念馆先后与抖音、津抖云、知乎、今日头条、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合作,推出“世界读书日之诵读温故 智启津沽”“意风故事会——聆听梁启超传奇故事”“意风故事会——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他的事业为何起步于天津?”“寻宝天津——柜在坚持”等充满青春气质又富于冲击力的网络视频。

三是探索科技赋能,推动沉浸式观展体验。与数字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在2023年完成结合馆内梁启超与蔡锷密谋护国战争实景展陈进行试点项目开发。利用元宇宙概念赋能纪念馆,通过沉浸式实景再现、展览内容拓展、交互体验等新技术手段,融入更多文化概念和历史元素,通过MR技术手段实现交互式和沉浸式观展,提升纪念馆参观体验。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梁启超纪念馆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无负今日,踔厉奋发,推动梁启超纪念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市委旧址纪念馆

(张园)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把革命文物保护好 管理好 运用好

近几年来,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市委旧址纪念馆(张园)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指示批示精神上深入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展现历史风貌 传承红色基因

天津张园始建于1915年,原为清末湖北提督张彪的私人宅邸。中国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和末代皇帝溥仪都曾在这里居住。解放初期,中共天津市委和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此合并办公,是天津解放后中共天津市委首次对外公开办公的红色旧址,这里承载着新中国成立初期津沽大地的红色记忆。天津张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市第一批革命文物,目前由天津北方演艺集团主管、天津市演出公司管理运营。

天津张园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5年,张园进行了修缮,并于2017年竣工,2017年10月1日首次对外开放。为充分展现张园旧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资源价值,张园压缩办公面积,将旧址作为展馆对外开放,实现了对文物建筑最好的保护和利用。

构筑保护基础 完善保护措施

几年来,全体干部职工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旧址在维修保护、规范环境、解决遗留问题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修缮之初,积极联系专家参与论证工作,成立工程领导小组,每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开例会保证施工质量,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下大力气投入人力和物力,规范提升张园院内的环境和管理秩序,清理出租项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消杀白蚁等一系列管理举措,改变了张园近十年来的无序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地确保了文物建筑的安全。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 拓宽展示利用渠道

天津张园自开馆以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公益讲座;举办青少年儿童研学参观活动;与部分大、中、小学、社区成立共建基地。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文旅融合,演出“津味相声”等具有津派特色的节目,专门为儿童准备的杂技嘉年华、烛光音乐会等演出。自开馆以来,各类讲座、演出活动共计百余场。丰富多彩的活动被“天津新闻”、“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天津工人报”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

为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旧址(张园)突破单一、线性的参观模式,推出了文艺党课《奋进》,用贴近生活的话题与内容,回顾百年党史,感悟初心使命,增强理想信念;特色党课《曙光》以“沉浸式、体验式、全媒体”为理念,打造红色实景沉浸式党课;在建党百年之际,共接待全市700余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群众、大中小学生31万人次。

赓续红色血脉 汲取奋进力量

张园充分利用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的资源优势,联合本市各大艺术院团,推出红色剧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统筹做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各项工作,从文物建筑的修缮、开发、利用到挖掘红色基因、院内环境提升,再到设立纪念馆、丰富公共文化职能等方面,天津市演出公司对于旧址的保护与利用突显了一个国有企业应有的文化自觉性,积极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走出了一条良性互动的道路。旧址作为展馆对外开放,已成为天津历史文化的一张新名片,更为重要的是为天津市添加了一处革命文物红色旧址。

2022年,张园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案例集”,今后,张园将以此为契机,用心、用情、用力,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天津自然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

打造一座更有“力量”的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前身是创立于1914 年的北疆博物院。场馆由友谊路文化中心主馆区与北疆博物院旧址区两部分组成,北疆博物院旧址在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自然博物馆目前馆藏标本37万件,最高观众量315万人。几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全国文明单位、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等三十余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天津自然博物馆积极推进“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国保建筑重现异彩

北疆博物院是天津市一张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名片,是我市让文物活起来的一个典型案例。现由五座建筑组成。2014年启动修缮工程;2016年北楼、陈列室率先对外开放;2018年南楼开放;2021年桑志华旧居开放;今年将启动神甫楼的修缮。

北疆的开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北疆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和优胜奖。2019年9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组织境外记者采访团120余人专程参观北疆博物院;2021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北疆博物院进行了长达6分半钟的新闻报道,同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央媒也纷纷报道。这是央媒近年来对天津文博场馆进行的宣传力度最大、最集中、最深度的一次报道。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新华社天津分社对北疆博物院的短视频报道,两小时内点击量突破127万人。

加强藏品研究阐释

一是立足自身抓科研。成立学术委员会、青年学术沙龙,深入开展藏品整理与研究;二是争取支持与合作,联合科研。近年来我馆先后与中科院、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机构开展多项合作研究项目。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

先后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四次文物预防性保护经费2000余万元 ,加强藏品保护。我馆是全国第一家进行藏品预防性保护的自然类博物馆。

加大展览展示力度,丰富公共文化产品

加大展览创办和交流力度,平均每年举办7-10个临展。一些原创展览形成品牌。如《北疆植物科学画》展览,已经赴深圳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多家省馆巡回展出,引起关注。今年举办的《本草健康》展,展览还未开,已经被兄弟馆预定引进。此外,我馆还引进多个博物馆的特色展览。

科普教育活动品质高,内容丰,阵容强,影响广

每年举办特色科普活动550余场。打造了一批科普活动品牌,如科普讲堂、博物馆奇妙夜、科普剧、桑先生推理社、自然冬夏令营、科考研学等,特色突出,吸引力强,一票难求。

积极开展跨界合作,联合天津市的老字号企业、科普基地、科技企业、各类博物馆、图书馆等联合开展活动,同时打造学校第二课堂,与40余所学校开展共建活动,开发了校本系列科普课程70余个,每年开展130余次共建活动,实现了联手双赢。

利用天然自然资源做科普,发布天津文化中心早春赏花、秋天赏叶指南,将旅游和科普结合,带领孩子们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昆虫飞鸟。

科技助力、弥补短板

将藏品活起来与观众互动结合,推出了AR探究镜、AR智能导览眼镜,成为国内第一家使用该技术的自然博物馆。开发了数字藏品和3D打印、矿物淘车、VIP纪念章等互动项目。

开发文创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

近年来,天津自然博物馆设计、研发了100余项文创产品,两款文创产品荣获全国百佳文化创意产品。

作为百年大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力争打造一个有担当、有胸怀、有温度,有时尚,有力量的博物馆,牢记博物馆人的职责和使命;秉承开放包容的办馆态度;各项文化服务更加亲民、周到,细致;融入更多更新的科技手段,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公共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全域科普中,做一个有“力量”博物馆,助力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天津交通广播《动听天下》节目

推动文博与媒体融合

传播文物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

《动听天下》节目是天津交通广播于2009年开播的一档城市人文旅行节目。节目进行文博专题的改版后,收听率稳居天津广播所有直播节目排名的前三位,月排名最高曾到第二位,日排名最高曾到第一位,展现出文博领域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对于文博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梁启超纪念馆视察,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四年来,节目组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让文物活起来”主题,挖掘天津本土文博资源,开展了系列性年度主题策划,举办了若干次大型线下活动。节目与多家文博单位开展合作,与市文旅局合作专栏《光阴如故》、与天津博物馆合作专栏《博物馆奇妙夜》、与天津美术馆合作专栏《在美术馆谈美》等,在广大市民及青少年范围内影响深远。

节目组与天津市文旅局博物馆处合作,联合天津博物馆,贯彻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将天津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再整合,从交通广播动听天下节目《博物馆奇妙夜——让文物活起来》专栏开播,节目已播出多件天博文物故事,专家们讲述了馆藏瓷器、书画、青铜器等多种器物精选代表文物的故事。包含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背景故事,以及文物的传世经历等。期间还围绕天博临展插播了多次实时性访谈。

节目组与交通广播新媒体充分结合,发挥新媒体作用,博物馆奇妙夜专栏每周在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发送节目预告。节目进行中,听众发送关键词即可看到当期文物精美图片。

2021年,建党100周年特别策划推出天津机要交通战线上的英雄故事,寻访烈士家属,发现新的线索,挖掘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天津的足迹。我们寻找到天津地下机要交通战线上的天津站创始人之一,98岁的胡晓槐老人,进行了抢救性采访,节目播出后吸引了市民热烈参与。

2023年初,为落实“文物活起来”方案,《动听天下》节目将组进一步与市文旅局加深合作,将特别策划《光阴如故》专栏改版为《博物天津》专栏,推介我市优秀文物资源,聚焦传播文物领域重要动态,着力把天津文物展示好、价值阐释好、故事讲述好,更好地传播天津文物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

END

REVIEW

回顾

● 市文旅局领导赴我市部分文旅场所检查假期活动安排和安全生产、疫情防控工作

● 津门旅游热度攀升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天津常走走”京冀游客新年首发团引发广泛关注

● 推进我市旅游景区提质增效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 2023年春节假期旅游景区开放情况一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